第五章1中学语文散文教学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122605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3.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1中学语文散文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第五章1中学语文散文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五章1中学语文散文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五章1中学语文散文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五章1中学语文散文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1中学语文散文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1中学语文散文教学(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常用文体教学专题专题一:中学语文散文教学一、教学前提廓清散文的品类 记叙散文写景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二、教学重点(主要以写景抒情散文为例)第一、散文开讲之前的情境创设(导入新课)教师 “带情”“导引” 导入 设计A、 教师开讲时创设与内容密切相关的语言情境秋,是丰收的季节,也是成熟的季节。然而古往今来 的文人对秋的感觉却各不相同。留下了许多或颂秋或悲秋 的诗文,毛泽东独立寒秋,在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 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天是壮丽的 。而杜甫的笔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 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天又非常的悲凉。 宋代柳永的词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2、骤雨初歇”,秋天 则充满了凄苦。那么郁达夫笔下秋天又是何等的景象呢?我们今天就来领 略一下他的散文故都的秋(板书课题) 故都的秋导语设计:绿导入设计:师:我国古代有许多吟咏春的佳句,特别是王安石的 更脍炙人口 生(异口同声):春风又绿江南岸。(板书:春风又绿江南岸)师:说来也巧,王安石的这句诗,正好包含了一位 著名作家所写的两篇散文的篇名,同学们能否找出来?生:一篇是春。生:一篇是绿。(擦掉“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五个字,剩下“春”“绿” 两字师:春,在初中时已学过;绿,就是我们 今天所要学的新课。这位作家是谁?生; 朱自清。(板书:朱自清)师; 春天是充满绿色的,朱自清先生在春一文中几次 写到

3、绿? 生: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树叶 儿都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师: 今天我们学的散文绿,并不是写春天的绿,而是 写秋季的绿。(黑板上再擦去“春”字,只剩课题“绿”,很醒目。)不是写小草、树叶的绿,而是写潭水之绿。秋季,照理说是秋风萧瑟、黄叶遍地了,而浙江仙岩的梅雨潭却充满着绿,充满着奇异的绿,醉人的绿。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到梅雨潭作一番游览,尽情地赏绿、品绿吧。 那时,我爹在朝鲜手头拮据,为了把路费节省下来, 给家里多捎几个钱,已经三年不回家了。所以母亲谈及, 格外伤心,母亲的眼泪,使我也想起爹的背影,并且在以 后的多年,不断忆起那个背影:一个中等个儿,头戴

4、褐色 毡帽,身穿深灰色的粗布夹袍,上罩着线呢马褂,肩上背 着一个土色帆布旧钱褡子,出了家门,脚步匆匆自我 四五岁的时候,爹每次离家,我都一路小跑,追在他的身 后,一直过了东河大桥,喊道:“爹!过年你可回来呀!” 爹仍然头也不回,大声回答: “回!你赶快回家吧!”那背 影,那土色的钱褡子,直到变得很小很小,然后看不见了 ,我才扭转头哭着回家,爹的这个背影,长久不变,直到 他接近六十岁的时候,我仍追着他过大桥,不过那时,那 背影已不是那么挺直和硬朗,也蹒跚起来了。唉,那是多 么悲凉的背影! 当我懂得一点后,我常想,有谁能够把我爹的背影写出来啊! 丁宁愧疚巴金在19岁时,发表过一首小诗:“天暮了,在

5、这渺渺的河中,我们的小舟究竟归向何处?远远的红灯啊,请挨近一些儿吧。”诗中虽然流露出几分人生之旅的寂寞无奈,但对“红灯”的亲近向往之情跃然纸上。从那时起,巴金就点燃了这盏“心灵之灯”,引照着漫漫人生路,钟爱灯光、追求光明成了巴金人生理想的动力。 今天,就让我们怀着真诚的心走进巴金先生的“灯的世界,去探索一下巴金先生的人生理想之路。 B、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把学生引导到到形 象而具体的教学情境中 第二、抓住文眼、理清脉络(整体感知课文)1、何谓文眼?文眼是组织散文结构的重要线索,它规定着 散文的感情基调,透过文眼可以准确地掌握作 者行文的思想脉络,了解文章的整体艺术构思 ,从而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

6、文章。故都的秋: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文眼和文章脉络之间的关系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第三、散文教学要抓住语言美这个重点具体分析课文阶段(一)语言分析的目的和落脚点?景物特点和作家的情感体会散文的意境(二)词语分析的方法v揣摩语言富有警策作用,或者能够代表作者风格 ,或者对文章主旨表达有决定作用的重点语 句和语段。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 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 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 像笼着轻纱的梦 。朱自清荷塘月色替换法v 在赏析“塘上月色”这一精彩段落时,可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月光的一系列动词“泻”、 “浮”、“洗”、“笼”,找

7、出其它同义和近义的 动词让学生作比较,如把“泻”换成“淌”或“ 照”,把“浮”换成“升”,把“笼”换成“包”, 表达效果又有何不同?巴金灯1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 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2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 的大海。3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 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设疑:文中斜体词有何深层的含义?作者写 灯光从“平房里射出来”有何用意?“扫淡”一词 可否换成“照淡”、“减淡”?第四、指导学生分析散文的意境,欣赏其意境美 意境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意境分析的基本途径:散文教学往往是从景物特点的分析入手来品 味散文的意境美。景

8、物有何特点?作者为什么 要把景物写成这样的特点?在这些景物的背后 融入了作家的什么样的感情?意境便从情景的 契合点中体现出来。 荷塘月色朦胧静谧的意境之美景物的轻淡、柔和情感的淡淡喜悦与淡淡哀愁三、教学案例v郁达夫故都的秋 一、教学设想:(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对课堂教 学的总体设计)v教学大纲中对高中阶段的散文教学有明确规定:理解和分析 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及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表现手 法。考纲中亦规定考生应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初步评价鉴 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挖掘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 真情实感,感受文字内外的氛围、情调和特色。v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它文辞优美、感情浓 厚,郁

9、达夫在特定的时期以文人特有的敏感来品味故都清秋 ,既有对秋的神往与眷恋,也有在神往与眷恋中流露出来的 忧思与落寞,语言美、情感美是此文的最主要的特征,因此 在本文的教学中从欣赏性阅读的教学理念出发,采取“整体 感知揣摩领悟语言体味情感、欣赏意境”的教学思路, 在审美与情感的渗透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体会散文的意境美。学习本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主要还是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自读 讨论提问点拨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 指导学生自己进行自悟与总结,练习设计中引导学生进 行知识迁移。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抓住文章中最有神韵的词句进行揣摩,

10、引导学生从情景交融、情景相生的角度体味 本文的意境美。(一)导入秋,是丰收到季节,也是成熟的季节。然而古往今来的文人对 秋的感觉却各不相同。留下了许多或颂秋或悲秋的诗文,比如我 们语文新教材的第三册就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诗句,第一课沁 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在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在这里秋天是壮丽的。而杜甫 的笔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 尽长江滚滚来。”非常的悲凉。宋代词人柳永的词中是“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秋天则充满了凄 苦。那么郁达夫笔下秋天又是何等的景象呢?我们今天就来领略 一下它的散文

11、故都的秋天(板书课题) 五、教学过程 (二)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尝试指导学生整体感知 的阅读实践,以文眼为突破,理清散文的行文脉络 (整体感知) 1、读罢全文,你认为作者选取了哪些故都秋景? 2、文章在刻意描绘的五种秋景之外,作者的思路所及 和笔触点到的还有哪些内容?v作者围绕故都的秋主要写了小院清晨,秋槐的落蕊 、秋蝉的残鸣、息列索罗的秋雨、秋天枣树的奇景 等景物。v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点到了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 的不同,北国之秋是“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 的悲凉”,而南国之秋则“草木调的慢,空气来得润 ,天的颜色显得淡”,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 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

12、与馍馍 ,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此处可以板书: 清静悲凉与慢润淡)除此之外作者还在文中插入了 有关秋的议论,点明中外文人与秋的关系。3、美学家常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 心灵的世界。那么,我们就以故都的 秋景为着眼点,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 界,看作者是通过写什么样的景物抒发 了自己怎样的深情?前面我们已经分析到作者围绕秋写了五个画面, 请同学给这五幅画面分别拟一个小标题。v1、小院秋晨(教师示范分析)v2、秋槐落蕊v3、秋蝉残鸣v4、秋雨话凉v5、秋果奇观 4、这五幅图画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 既不是以时间为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顺序,应该 说是无序的,这恰恰体现了散

13、文的形散的特点,作者 所描写的这些秋景在文章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 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没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 些景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清、静、悲凉, 这个共同点把五幅不同的景物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文 章不散的“神”。五个画面空间顺序还是时间顺序?v(此题有意要引起学生的争论,题干以选择问的 形式设置一个非此即彼的圈套,看学生能否跳出 思维的二维空间。通过争论可以加深对散文“形散 神不散”的特点的认识,这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文章到这里依然是整体感知阶段,应该说对课 文的整体脉络的分析与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的特色 的目标已经基本上完成,但还要在后边的语言揣 摩及意境美的赏析中进一步加

14、深理解。5、这五幅图画有的侧重于声音上,有的侧重于 色彩上,我们来具体分析,作者分别描写出景 物的什么特点?(特别是描写秋声和秋色的地 方)(分组找,讨论) (三)揣摩散文语言,分析景物描写之特 征,理解文中之情感6、故都的秋天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红叶似火 的香山、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明澈如镜的昆明 湖,等等,色彩绚丽,那么作者为什么只选清 、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四)归纳总结,回归教学目标并进行语文 能力的延伸训练总结清代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点明了作家笔下的景和物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情感的 ,而这情感又多是作家本身的情感历程的再现, 文中的秋花、秋雨等等这些景物的清闲、幽远、 落寞、

15、衰弱、萧条表面上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 而实际上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里的投影,是自然 界的客观景物和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 ,在故都,火一般的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都 显示着秋的韵味,但是因为作者身处的时代在作家的内心投下了阴影,让他 有种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的冷落,作者笔下的秋味、秋色 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就蒙上了一层主观感情的色彩。 因而,作者用这种感情来看外界时,看到的就只能是冷清 的秋色,听到的也只能是寂寞的秋声。那么,大家也就不 难理解作者为何不写香山的红叶,为何不写颐和园的游人 如织。(板书:“以情驭景”)这在写法上就称之为以情 驭景,作家以一种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来“以我观 物”,景物便具有了清静悲凉之特点,诗文的最高境界便 是这种景与人合为一体,物与我完美交融。本文的作者就 是以卓越的艺术才华创作了一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五)迁移、比较分析 :v北平的四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