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八中高2011级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605432 上传时间:2017-08-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八中高2011级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重庆八中高2011级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重庆八中高2011级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重庆八中高2011级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重庆八中高2011级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八中高2011级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八中高2011级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庆八中高 2011 级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语 文 试 题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 I 卷(选择题 共 30 分)注意事项:1答第 I 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考试结束,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 (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有两对读音不同的一组是 ( )A慰藉/狼藉 妃嫔/濒危 参加/ 参差不齐B复辟

2、/媲美 行伍/行家 毒蛇/ 虚与委蛇C蛮横/横祸 标识/识别 歼灭/ 缄口不言D佝偻/伛偻 稽查/稽首 呼吁/ 长吁短叹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佳肴 污告 远见卓识 枉费心机B殉职 斑斓 穿流不息 理屈词穷C抱怨 贸然 无事生非 毁家纾难D宣泄 凌厉 事必恭亲 厉兵秣马3下列各项中,加点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综合多次调查结果,贾樟柯在理工科学生中的知名度较低,学生对他是第几代导演,他的代表作有哪些知之甚少,看过他作品的人更是凤毛麟角。B尼古拉萨科齐当选为法国总统后向媒体表示,上任之后要先从硬骨头啃起,当仁不让地解决法国目前面临的三大经济难题。C “小李已经主持过好

3、几回学校的大型活动了,这次让她担任联谊活动的主持工作,真是赶鸭子上架,算找对人了。 ”余老师一脸自豪地说。D京剧和地方戏在艺术形式上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泾渭分明,其实它们之间相互借鉴、吸收的地方很多。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由著名影星李连杰创办的壹基金要离开中国红十字会单飞了,在 2010 年中秋节前后,就此种诀别属于“嫁女” 还是“ 离婚”,媒体和慈善界还在字斟句酌。B “悟本堂 ”镇堂大师张悟本在谎言被揭穿之后仍可从容“停业深造”,以及稍后李一道长“成仙”骗财之路败退之后坦然“ 无限期闭关修炼”等“忽悠者”“东窗事发”仍可“全身而退”的现象,让我们有既荒唐又愤怒的感觉是颇难

4、形容的。C海南“ 国际旅游岛”项目是我国由官方独立建造、独立规划、独立投资、独立管理、独立收支的特大型海岛旅游规划,该项目的曲折实现,将成为我国旅游开发史上的重要一笔。 D法律专家的看法是,消费者当众砸毁商品只是为了羞辱或者表达自己的不满。二、 (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 调节功能,其 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 诗经时代的 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 诗,如曹

5、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 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 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 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 发展为九言呢? 我想这是因 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 渐严密化。中国 诗歌是从自由体(古 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 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

6、 训练 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 们互相补充又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 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 陆时 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 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 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 语言 转向写实性的语言。 文心雕龙 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7、 ”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迭。正如沈德潜说诗晬语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 关也。 ”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 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 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 纪 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 诗歌史总的看来是绚丽 多彩的,但其最引人瞩目的 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 纪而已。5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

8、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成为主流。C “调节功能 ”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6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人们对诗经 兴趣的降低, 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 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迭发生在陶渊

9、明和谢灵运之间。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的特点也就不足为奇了。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三、 (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公孙鞅(即卫鞅、商君)乃

10、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 “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悒悒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 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11、因民而教,不劳 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卫鞅曰: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 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

12、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 贼,家 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 此皆乱化之民也 ”,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 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 商君之家。(选自史记 商君列传,有删节)注释:悒悒:闷闷不乐的样子。8对下列句子加点词

13、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景监以让卫鞅 让:责备 B子何以中吾君 中:选中C而循礼者不足多 多:赞扬D舍人无验者坐之 坐:使获罪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B学者溺于所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D其后民莫敢议令 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孝公想依从商鞅而变法,但又怕天下人议论他,商鞅就对孝公说做事情不要犹豫不决,还认为只要能强国利民,圣人就不必沿用成法遵循旧制。B商鞅到了秦国后,以富国强兵的办法劝说孝公,孝公特别高兴,因为按照商鞅的办法,秦国就可以治理得如同殷、周一样好了。C甘龙认为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杜挚认为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商鞅驳斥了这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