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直指补注序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6048188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直指补注序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大学直指补注序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大学直指补注序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大学直指补注序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大学直指补注序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直指补注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直指补注序(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大学直指补注序大学直指补注序明藕益 (著) 民国江谦(补注)夫圣经,天下国家之心要也;大学一书,又诸经之心要也;蕅益大师 大学直指,又大学之心要也。得此心则天下国家治且安,失此心则天 下国家乱且危,其关系之重何如乎!而其致力之本,则在于修身;修身之本, 在于正心;正心之本,在于诚意;诚意之本,在于致知;致知之功,即在格物。物即身、家、国、天下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本正之谓格。 格,感,通也,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之谓格。夫是之谓“大学”,夫是之谓 “明明德于天下”。若广说之,岂但一天下云乎哉?不入华严法界观,不能知 其究竟矣。窃尝论之,大学一书,世间法之总持也,而即为出世资粮;佛说阿

2、弥陀经,出世间法之总持也,而不离世间功德。合是二者而倡导之,弘扬之, 则身修家齐国治而天下平,乃至出轮回,生净土,究竟成佛,普度有情,无他 求矣。既申蕅师直指之意为之补注,以便学者,复敬为之赞。赞曰:自有此经,未有此注;格物致知,全经要处。破我法执,修二空观;于一 切法,作唯心看。身为物本,格之所先;家国天下,乃其末焉。本硕末荣,一 气之宣;惟明明德,摄无不圆。宋儒未解,更为补传;错乱古经,大义不显。 旭师妙悟,直指真诠;孔圣复起,当无间然。勋哉来学,熟复斯篇;如是修者, 是真圣贤。家齐国治,天下便便。(便便即平平)民国二十三年甲戌孟夏阳复子江谦谨述大学直指补注(依古本)大学直指补注(依古本)

3、2大者,当体得名,常徧为义。即指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心外更无一物可得, 无可对待,故名当体。此心前际无始,后际无终,生而无生,死而不死,故名 为常。此心包容一切家国天下,无所不在,无有分剂方隅,故名为徧。学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名“大学”。“大”字即标本觉之 体,“学”字即彰始觉之功。本觉是性,始觉是修;称性起修,全修在性;性 修不二,故称“大学”。文分为二:从初至“天下平”,统示性修旨趣;从“自天子”至终,详示 妙修次第。初中又二:初二节示妙悟之门,次三节示妙修之叙。初中又二:初直示境观,二点示悟修。今初。1 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4、止于至善。道者,从因趋果所历之路也。只一“在明明德”,便说尽“大学”之道。 上“明”字,是始觉之修;下“明德”二字,是本觉之性。性中本具三义,名之为德,谓:现前一念灵知洞彻,而未尝有形,即般若 德;现前一念虽非形像,而具诸妙用,举凡家国天下,皆是此心中所现物,举 凡修齐治平,皆是此心中所具事,即解脱德;又复现前一念,莫知其乡而不无,位天育物而非有,不可以有无思,不可以凡圣异,平等不增不减,即法身德。我心既尔,民心亦然,度自性之众生,名为“亲民”;成自性之佛道,名 “止至善”。亲民、止至善,只是明明德之极致,恐人不了,一一拈出,不可 说为“三纲领”也。此中明德、民、至善,即一境三谛;明、亲、止,

5、即一心 三观。明明德即自觉,亲民即觉他,止至善即觉满。自觉本具三德,束之以为 般若;觉他令觉三德,束之以为解脱;至善自他不二,同具三德,束之以为法 身。不纵不横,不并不别,不可思议,此理名为大理。觉此理者,名为“大学” 。从名字觉,起观行觉;从观行觉,得相似觉;从相似觉,阶分证觉;从分证 觉,归究竟觉,故名“大学之道”。【补注】三谛、三观、三德,详言上编始终心要解。3二点示悟修。2 2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止”之一字,虽指至善,只是明德本体。此节指点人处,最重在“知”之 一字。圆觉经云:“

6、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当与 此处参看。大佛顶经云:“以不生不灭为本修因,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即“知止”之谓也。此中知为妙悟,定、静、安、虑为妙修,得为妙证。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名能定;外境不扰故,闻所闻尽,名能静;内心无喘故,觉所觉空,名能安; 烦恼永寂故,空所空灭,名能虑;寂灭现前,如镜现像故,忽然超越,名能得,获二殊胜故。【补注】大佛顶首楞严经云: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 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 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

7、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 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 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六道众生,与诸众生 同一悲仰。闻所闻尽、觉所觉空、空所空灭者,谓能闻能觉能空之心,与所闻所觉所空之境,俱泯也。忽然超越、获二殊胜者,超越世间有缚与出世间空缚,故空 假双照,发大慈悲心。【次三节示妙修之叙】3 3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此启下文两节之义。盖迷明德,而幻成身及家国天下,名之为“物”。既 已迷德成物,且顺迷情,辨其本末,返迷归悟之功,名之为“事”。既向生灭门中,

8、商搉修证,须知有终始,始宜先,终宜后。“古之欲明” 一节,知所先之榜样也;“物格”一节,知所后之成案也。44 4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 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说个明明德于天下,便见亲民止善,皆明德中事矣。正其心者,转第八识为 大圆镜智也;诚其意者,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也;致其知者,转第六识为妙观 察智也;格物者,作唯心识观,了知天下

9、国家、根身器界,皆是自心中所现物,心外别无他物也。是故若欲格物,莫若观所缘缘,若知外所缘缘非有,方知内所缘缘不无。 若知内所缘缘不无,方能力去内心之恶,力行心内之善,方名“自谦”。方名 “慎独”。又只一明德,分心,意、知三名。致知即明明德。【补注】离本清净周徧之心,而幻为八识: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 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前六识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相接,而现之识也;第七末那识,译云染污,执我执法之意根也;第八阿赖耶识,译云含藏,即前七识之所藏也。能转八识,则成四智,转眼耳鼻舌身识为成所作智,转意识为妙观察智, 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阿赖耶识为大圆

10、镜智,如是则复还其清净周遍之真心。观所缘缘者,谓观由见所取之相也。外所缘缘,是所缘之境;内所缘缘, 是能缘之心。5 5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 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我法二执破,则物自格。犹大佛顶经所云:“不为物转,便能转物也。 ”知至者,二空妙观无间断。意诚者,由第六识入二空观,则第七识不复执第 八识之见分,为内自我法也。心正者,由六七二识无我执故,第八识舍赖耶名; 由六七二识无法执故,第八识舍异熟名;转成庵摩罗识,亦名大圆镜智相应心 品

11、也。身修者,第八识既成无漏,则一切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皆无漏也。家 齐国治天下平者,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乃至十方三世圆满清净也。5【补注】真如之体,不变而随缘,随色受想行识五蕴之缘而为人,随善恶 净染之缘而为法,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故皆无自性,当体即是真如。不知是 义,而妄执有实人,即为人我执;妄执有实法,即为法我执。我执者,谓执有自性也。能破二执,即得二空。金刚般若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无寿者相”,破人我执也;又云“菩萨应无所住布施,不住色布施,不住声 香味触法布施”,破法我执也。当知空假中一心三观,是破二执之神方,斩一 切罪根之慧剑也。异熟者,因果之名,或异时而熟,或异性而

12、熟,或异处而熟,三世因果之 成熟,非一时、非一性、非一处也。庵摩罗识,译云白净识,即真如本体。色 受想行识为五阴,六根六尘为十二处,六根六尘合六识为十八界,曰阴曰处曰界,皆障碍而不清净,区局向不周遍之称,以皆生灭故,皆有漏也。若能转识 为智,则皆成无漏。已上统示性修旨趣竟。详示妙修次第又为三:初的示格物,须从本格;二详示诚意必先致知;三 更示修齐治平,必有次第。今初。6 6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前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元不单指帝王有位人说,恐人错解,今特点 破。且如舜耕历山之时,何尝不是庶人?伊尹耕有莘时,传说在板筑时,太公 钓渭滨时,亦何

13、尝不是庶人?只因他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修其身,所以 皆能明明德于天下耳。盖以天子言之,则公卿乃至庶人,皆是他明德中所幻现之物,是故自身为 物之本,家国天下为物之末。若以庶人言之,则官吏乃至天子,亦皆是他明德 中所幻现之物,是故亦以自身为物之本,家国天下为物之末。须知上自天子, 下至庶人,名位不同,而明德同;明德既同,则亲民止至善亦同,故各各以修 身为本也。前虽略示物有本末,又云致知在格物,尚未直指下手方便。故今的指修身 为本,以心、意、知不可唤作物故,以致、诚、正皆向物之本上格将去故。67 7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

14、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 本,此谓知之至也。本,此谓知之至也。所厚,谓责躬宜厚;所薄,谓待人宜宽。若以厚为家,薄为国与天下,便 是私情了。会万物而为自己故,谓之知本;自己之外,别无一物当情故,可谓 知之至也。初的示格物,须从本格竟。二详示诚意必先致知8 8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 必慎其独也。必慎其独也。直心正念真如,名为诚意;妄计实我实法,名为自欺。盖稍习闻圣教,未 有不知我法二执之为恶,未有不知二空妙观之为善者。但其恶我法二执,不能 如恶恶臭;好二空妙观,不能如好好色。所以名为自欺,不

15、自谦耳。 夫臭必知臭,色必知色,可喻良知;知臭必恶,知色必好,可喻致知。今 知二执之恶而不力破,知二空之善而不力修,岂可谓致知乎?心外本无实我实 法,名之为独。断意中我法二执。断无不尽;修良知二空妙观,修无不圆,名之为慎也。9 9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也。此明小人亦有良知,但不能致知,故意不得诚也。闲居,即慎独之“独” 字,虽在大庭广众,亦名闲居。为不

16、善者,即是妄起我法二执。二执为众恶根 本,故一有二执,便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正是良知不可昧处。掩不善 而著善,是不能诚于中;如见其肺肝然,是不能形其外,故使人得窥其中也。1010 曾子曰: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富润屋,德润身,心广 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十目十手,正是慎独诚中处。润屋润身,正是形外处。心包太虚,故广; 体露真常,故胖。71111 诗诗云: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 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