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iotics-2012-8-理据滑动-媒介渠道

上传人:野鹰 文档编号:46035416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PPT 页数:92 大小:3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Semiotics-2012-8-理据滑动-媒介渠道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Semiotics-2012-8-理据滑动-媒介渠道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Semiotics-2012-8-理据滑动-媒介渠道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Semiotics-2012-8-理据滑动-媒介渠道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Semiotics-2012-8-理据滑动-媒介渠道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Semiotics-2012-8-理据滑动-媒介渠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emiotics-2012-8-理据滑动-媒介渠道(9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讲理据性滑动 媒介与渠道理据性 Motivation无理据如何模仿?o在语言这个最大的符号体系中,理据性基本上完 全缺失。理据性在符号中可能是例外。o但是,模仿是人的最基本意义表达活动,尤其是 文学艺术,离不开模仿。没有理据性,就无法作 模仿再现。o而语言是人类表达意义主要工具。o基本上无理据的任意武断的语言,用于模仿时必 须如象声词一样“像似”对象。o这个根本性的矛盾,在人类文化中是如何解决的 呢?扩大语言理据性范围o乌尔曼进一步指出有三种根据性:语音理据性(即 拟声理据);词形理据性(衍生词理据);语义理 据性,指的是各种修辞性语言(figurative language ),尤其是比

2、喻与转喻。o热奈特认为同形词,同音词等,都有理据性,他称 这些为为“初度克拉提鲁斯现象”(primary cratylism);o然后他讨论了诗歌语言的“理据链接幻觉”,例如比喻 ,通感等,他称作“再度克拉提鲁斯现象”( secondary cratylism)。他的结论是:诗歌语言的 目标,就是创造“尽量多的有理据词语”。 Gerard Genette再度推大理据性范围o费歇认为语法是一种“图表像似”,因为语 法实际上是意义的同型结构,与意义相应 。o乌尔曼几乎推进到了最后一步:“每一个习 用语,都有任意武断的词,也有至少部分 有理据,即透明的词”。o但是他们的理据性例子再多,也都是部分 的

3、,偶发的。而普遍理据性是客观使用o语言可以用来模仿,这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再 三强调的。模仿就是利用语言的像似性。o历代很多诗人,都感到这里有个巨大的未决问题:o莱辛指出:“诗歌必须追求把符号从任意符号提高 到自然符号”。o路易斯很早就谈到了“由词组成的画面”。o维姆萨特给语象下了个定义:“最大程度地实现了 其语言潜力的语言形象”。 o最强烈的呼声来自庞德, “作家对像似的迫切需要” 。 “普遍语用理据性”o语言,作为人工制造的符号,必然被社群作 集体使用。语言在使用语境中被理据化,o这种语用理据性,在使用者社群中,是普遍 的。o维根斯坦对此有个说明:“(同意)不是意 见一致,而是生活形式一致”

4、。他说的“生活 形式”是指语言在生活中的使用方式。o不是符号给使用以意义,而是使用给符号以 意义,使用本身就是意义。 普遍像似性o第一,接收者的思想与认知中,心像无所不在;o第二,在“创造性文本”中必然需要像似符号;o第三,传达中互相理解以语言的像似为先决条件 。o这三点都落在符用范围里,其中“心像原则”是最 根本的,语言要能激发心像,语言文本中就必须 有语象。o洛特曼指出,在模仿中,“语言符号意义化,使符 号变成其内容的模型” 。语像o“树”这个词,一张树的照片,一棵活生生的树,符号很 不相同,给使用者的感觉却类似,在使用中效果也类似 ,证明它们有相通之处。在此出现了一个我们无法否认 的事实

5、,使用造成理据性。o西尼则认为这是“现象符号学”的根本问题:“说house ,写成斜体,写成大写,像孩子一样画一所房子:这些 声音,记号,图画,意义都是相同的,哪怕说maison, 或是说casa,都有一个相同的词或思想的形式,使它们 意指房子”。o他称这个“思想”为“形式的内容”(the content of the form)。 贡布里希论使用意义o贡布里希的名文,“对一座木马的思考”,o“马”这个词那样,有社会规约决定它意义为 马(因而我们可以指责赵高“指鹿为马”是欺 君)o一根竹竿为什么能代替马?它没有马的形象 ,也没有贴上马的图像或标签,也无规约。o竹竿之所以称为马,是因为对孩子以及

6、周围 其他人而言,它被当做马使用,由此它获得 了马的意义。 Sir Ernst Hans Josef Gombrich, (1909 2001 克里普克命名与必然性:使用链条o无论是专名(如“丘吉尔”)还是通名(如“黄 金”)“并不是这个名称的含义在起作用,而是 这个名称的起源和历史,“构成了历史的因果 传递链条”。“o而当一个专名一环一环地传递下去的时候,确 定该名称的指称方式对于我们来说是无关紧要 的,只要不同的说话者给它以相同的指称对象” 。o也就是说,原先是有理据还是无理据,已经无 关紧要:在 “形成链条”的使用中,命名获得 了使用理据性。 Saul Aaron Kripke名字的理据

7、性上升o父母或作者取名时的理据(例如辈分,例如家族 往事)不为社会所知。因此名字大部分是无理据“ 新词”。o一旦进入文本(文学文本,或社会使用文本), 无理据的人名,能够变成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词 汇,成为意义富厚的象征。例如钢铁是怎么炼 成的中保尔,青春之歌中的于永泽。o历史的长期使用,更能把历史人物的名字(关羽 、魏忠贤等)变成某种品质的代表,人名就成了 典故。o文献中的不断引用,(例如“阿Q精神”)可以使 一个名字成为抽象品格的象征。 象征(词语)的理据上升o专用名词,如物品名,物种名,地名,在使用 中获得并增加理据性却是普遍的,“长江”、“ 黄河”的意义,就是显例。o巴尔特认为埃菲尔铁塔

8、作为符号本来是空的, 没有意义,但是因为永远树在每个巴黎人面前 ,就被多少代的巴黎人加入了“巴黎品质”,从 而成为巴黎的象征。o只要一个符号的社群集体坚持使用,一个没有 理据的符号可以获得理据性,甚至“高度理据 化”的象征。理据性滑落o反过来,已经获得理据性的符号或词语,可以在使用中磨 损,从而“去理据化”o去理据化(丢失形象)是各种习用比喻的必然命运。我们 说“一路顺风”,而不问飞机实际上宜于逆风起飞降落;至 于“山脚“、“桌腿”、“玉米”、“花生”、“轮船”,在过多 的使用中完全非理据化。没有会觉得“电气火车”是个不通 的说法。o失去理据性的词语,成为语言的主要肌体。非理据化是必 要的,它

9、使语言的日常使用提高效率。o因此,语言中同时发生两个过程:每次使用,让理据性上 升,为符号添加再度理据性,同时也磨损旧有的理据性。艺术中的滑落 Williams:Great Figure在灯光里 我看到一个金色的 数字5 写在一辆红色的 救火车上 无人注意 疾驰 驶向锣声紧敲 警报尖鸣之处 轮子隆隆 穿过黑暗的城市建国大业镜头o姜文演的毛人凤在军舰上,突然军帽被风刮掉, 毛人凤只是略一仰头,眉头一锁。o测试一:可以剪掉此镜头而不损害文本意义;o测试二:此镜头无法解读出一个意义,在这部电 影里必须是“历史意义”:说毛人凤在“逆历史潮流 而动”?毛人凤在此电影中只是非常次要的人物, 电影对他的心理

10、几乎没有也不必做任何描写。o让人怀疑是拍摄场里鼓风太大出现的意外情况, 导演保留下来,应当说是妙笔。 爱沙尼亚?o电影手机中,对尔虞我诈复杂的人际关系十分灰心的 费墨教授(在同名电视剧中,换了另一个角色主持人严守 一),决定离开,到爱沙尼亚去教中文。o为什么偏偏是爱沙尼亚? “是个海边的国家”。因此,任 何海边的国家都可以替代它(测试一)。o这是个随手挑出的不穷不富、非东非西的“无名小国”,使 自我流亡显示出“无目的性”(测试二)。o它的无根据性正是主题所需:主人公找了与一个京都的红 尘万丈正成对比的宁静归宿。陈先发 “秋日会”她低挽发髻,绿裙妖娆,有时从湖水中 直接穿行而过,抵达对岸,榛树丛

11、里的小石凳。 我造景的手段,取自魏晋:浓密要上升为疏朗 竹子取代黄杨,但相逢的场面必须是日常的 小石凳早就坐了两人,一个是红旗砂轮厂的退休职工 姓陶,左颊留着刀疤。另一个的脸看不清 垂着,一动不动,落叶踢着他的红色塑料鞋。 你就挤在他们中间吧。我必须走过漫长的湖畔小径 才能到达。你先读我刻在阴阳界上的留言吧: 你不叫虞姬,你是砂轮厂的多病女工。你真的不是 虞姬,寝前要牢记服药,一次三粒。逛街时 画淡妆。一切,要跟生前一模一样某些“兴”无理据o顾颉刚说,他开头弄不明白“兴”。启发他的是苏州 民间唱本中的两句词:“山歌好唱起头难,起好头 来就不难。”只要起头,无须关联。因此,o顾颉论诗经说,“关关

12、雎鸠,在河之洲,它最 重要的意义,只在洲与下文逑的协韵”。o钱钟书解采苓,首章以“采苓采苓”起兴,下章 以“采苦采苦”起兴,“乃韵换耳无意义,但取音相 谐”。o钱钟书说汉饶歌“上邪!我邪与君相知,长命 无绝衰”,认为是“有声无意”的发端兴呼。o与现代儿歌的起首“一二一”一样,只是无意义词句 。理据性滑落后陡升o钱锺书提出的 “拟声达意” (the sound as echo to the sense) ,o在某些使用方式中,拟声词并不拟声,而是拟“意 ”。这种词句没有初度理据性(因为“意”并没有声 音,无法“拟”),反而带上抽象意义的再度理据 性。o“声意相宣,斯始难能见巧。”钱锺书指的是诗经

13、 中大量表达状态或心情的词:杨柳依依、灼灼 其华,拟的不是声,而是状态。o“忧心炳炳”、“忧心奕奕”、“忧心殷殷”、“忧心 钦钦”等,是对“忧心”的“拟音”。 元曲=当代歌曲o大量叠字,至今读来依然非常生动。o死搭搭,怒吽吽,实辟辟,热汤汤,冷湫 湫,黑窣窣,黄晃晃,白洒洒,长梭梭, 密拶拶,混董董。o洗刷刷?姿势语(language as gesture)o布拉克穆尔说:“语言之下的语言,语言之外的语言 ,与语言并列的语言。词语的语言达不到目的时, 我们就用姿势语可以进一步说,词语的语言变 成姿势语时才最成功。”o麦克白斯:“明天、明天、明天”,可以改 成“今天,今天,今天”o李尔王:“决不

14、,决不,决不,决不,决不 ” 可以改成“是的,是的,是的,是的,是的 ”o文字的声音表面上失去字面意义,正是它们扪及更 深一层意义的跳板。中国新诗中的拟声达意o郭沫若的凤凰涅磐,超越语义直指姿势的 趋向很明显:“一切的一,和谐。/一的一切 ,和谐/火便是你。 /火便是我。 /火便 是他。 /火便是火。”o可以替代以其他词(例如说“完美的美、美的 完美,完美的完,完的完美”)而不会太多地 改变意义。o义勇军进行曲也出现了明显的姿势:”冒 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o这些词句表达一种词句意义之外的“气势”。达达主义的自动写作(躲开理据性)o诗人尽可能使自己处于被动的接收状态,不考 虑主

15、题,不记住前文,不重读前句。o他们用骰子或易经,从词典里随意选词句 。“我们的嘴巴比干涸了的河滩还要干燥”,“悬挂在树枝上的果实在燃烧”,“单纯的雨倾泻在不动的江河上”。o他们希望词句的任意性可以揭露人的精神活动 的本来面目,即潜意识中的神秘意义。 达达主义的画公案理据性滑落陡升o这种以无理据取得超越表达能力的例子,可以见 于许多禅宗公案。o“庭前柏子树”可以用任何同类词组替代,但是意 思必为“祖师西来意”。o王夫子 :“谓之有托佳,谓之无托尤佳。无托者 ,正可令人有托也”。媒介术语群媒介,传媒,渠道,体裁o这几个术语,非常重要,而且随着电子时 代,传媒时代的来临,变得越来越重要。 但是这些术

16、语在各种文献里经常混用,定 义不清。媒介(medium)o符号的可感知部分,索绪尔称为能指,皮 尔斯称作再现体,经常也被直接称为符号 。o感知的传送依托于一定的物质载体,称为 媒介(medium,又译“中介”),媒介是 储存与传送符号的工具,传播学中往往称 为“传送器”。媒介=载体+媒介o载体是符号的形式;o媒介严格说是传送符号信息的物质。o艾柯认为媒介必然是(相对于载体)“异物质的” 。o但是我们平时讨论的“媒介”,实际上并不区分二 者。o例如乐曲,音响是符号载体,媒介是声波。但是 讨论时就把乐音作为“媒介”。o例如微博文字是符号载体,互联网是媒介,但是 我们讨论时经常把微博称为“媒介”。o严格意义上的媒介,是可以缺失的,例如握手。o但是广义的(载体+媒介)不可能缺失。媒体(media)o媒介一词的西文medium为拉丁文中性单数,其 复数形式为media,意思即“各种媒介”,o在当代文化中,media指专司传达的社会体制,中 文译为“媒体”或“传媒”。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