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国际化道路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6008122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国际化道路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论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国际化道路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论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国际化道路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论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国际化道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国际化道路(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论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国际化道路论文摘要课程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文章探讨了课程国际化 的概念,提出我国高校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和解决对策,总结出我国高校的课程 国际化应该是“国际视野,中国道路” 。 论文关键词中国特色 课程国际化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随着经济、贸易和信息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频繁,为了 培养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人才,使高校毕业生能够成为合格的“世界公民” ,大学的国 际化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而高校国际化的实质就是课程的 国际化,其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影响着教育质量和目标的实现。因此,探索一 条适

2、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高校课程国际化之路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对课程国际化的理解 对于课程国际化的理解,说法不一。但影响较大的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指 出“课程国际化”的含义是课程或者发展变化的过程,目标是将国际因素整合到正式课程 和课程操作中,所谓“正式”是指课程的内容和资料,而“操作”是指教和学的手段、学 生群体、课程的时间地点等,从指导思想到具体的内容和操作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国际化 的因素,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 的人才为目标。在课程的实施操作和课程的内容和资料中加入国际因素,在当前的课程设 计里增加国际的课程,如跨文化、

3、国际法、国际贸易、世界史、东方文明等,扩展学生的 视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 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指出:“以团 结一致、互相承认和支持有利合作伙伴公平获益的真正的伙伴关系为基础的国家合作原则 和观点国际合作精神应融入课程设置和整个教学过程。 ”这正体现了高等教育课程国际 化的宗旨。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明显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进入 21 世纪,我 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日益加强,课程内容也出现了许多国际化的现象。许多高校,特别 是“985 工程”和“211 工程”的院校都立了国际学院,有些专业开设关系密切的国际主题 新课程,有些在本来存在的课程里加入国际因素和科

4、研成果,有些加强外语教学,使用或 者翻译原版教材,组织双语教学或者全英教学。同时,教育部与不同国家签署协议,加快 各国高校间文凭、学分的互认。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所谓的国际化都处于初级阶段,存 在一些隐性问题,课程的国际化有待进一步深入。具体分析,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材缺乏与时俱进。课程内容的改革是课程国际化的重中之重。与时俱进,教材不 断更新和改进,加入最新的科研成果,并适时将其补充到相关课程里,是重要的举措。而 我国大部分普通高校的特点是课程内容很少变化,不管是理工科还是文科,基础教育的教 材几乎是十年如一日,很少更换,这使教师产生了惰性,授课内容也年复一年。知识的更 新速度非

5、常快,特别是现在信息化时代,授课内容严重滞后于前沿的科技成果。教师的授 课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陈旧的教学内容限制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大大地影响了高 等教育国际化的步伐。除了一些“985 工程”和“211 工程”高校实行课程国际化建设外, 全国大部分高校都还没有形成趋势。 2.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我国高校课程国际化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政 策的保障。我国先后提出相关的教育纲要、文件和各种行动纲要,并于 1995 年颁布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这些都表明政府对教育国际化的重视。但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高校 课程国际化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在关于教育国际化方面,也是缺乏针对性,培养目标的描

6、 述没有明确的文件或者法律条文。比较而言,美国早在 1966 年就颁布了国际教育法 , 为美国的课程国际化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明确了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世界公民” 。 3.专业设置大一统局面。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暂时性需求,很多高校出现了适应 社会暂时紧张需求的“热门”专业或者新专业。一时间几乎所有大学都开设了计算机、管 理学、法学和商学等专业。其实很多高校在新开设这些专业时,缺乏结合本地区和本校的 实际情况的考虑,只追求成为所谓的“综合性大学” 。很多高校开设新专业基础都不扎实, 也没有高质量的教学,缺乏层次、学科和方向特色,很难成为强势专业,很难吸引到国内 优秀的学生,更不要说国际留

7、学生了。这样的高校很难在全国高校中立足,更不要说在国 际教育市场中取得一定的份额。 4.注重学生的“输出” ,忽视“引进” 。目前我国高校国际化的一个问题是引进和输出 的失衡。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习惯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派教师去国外进修,鼓 励学生参加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如“1+2+1” “2+2” “1+3”等。据报道,近十年我 国自费出国留学的数量超过 25 万人,在外国的生活费和学费是很大的一笔开支,而对我国 却是巨大的损失,有的学生甚至毕业了还留在国外,造成了我国人才的流失。反之,国外 的留学生来中国很大部分都只是为了学习中国的语言,只有少部分是学历留学生,造成了 我国的“输

8、出”和“引进”的失衡。在国际教育市场上,我国处于不利的地位。在整个服 务产业链上,我国处于低端的位置。我国各高校应以自己的特色强势专业作为切入点,在 全球化的浪潮中寻找机会,积极发展海外市场,吸引留学生来我国学习。可以将中国的儒 家文化、中医中药等优势学科发扬光大,准确定位,提高我国在国际化中的地位。 5.“国际化=西方化=美国化”的倾向,在学习方面注重“引进” ,忽视“输出” 。高等 教育的国际化不是全盘照搬其他国家,也不是简单地一体化、统一化,更不是简单地复制 某一个国家的经验。我国的五千年文明不能在这股国际化的“巨大浪潮”中被淹没。在国 际化过程中体现中国民族化才是最根本的出路。应该“化

9、洋为土” ,把适合我国国情的外国 的精华部分融入实践中,促进我们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然后“化土为洋” ,使我国的文化为 国际所接受。只有这样,我国才能真正在教育国际化中受益。 三、采取的对策 1.重视教材的更新,用全球战略的视角编写教材。积极采用国际通用的原版教材,或 者参考外国一些优秀大学的教材、一些国外优秀教材的中译本,加强学生和教师的外语学 习,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及时更新添加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者在某些课程的相关章节, 引用国外教材的部分内容,加强和推广双语教学或者全外文教学。在通识教育的课程中, 多设立一些国际化的课程,如“国际文化” “国际关系”等课程,开设一些与国家利益紧密 关系的课

10、程,如“东南亚研究” “欧美关系”等。除了“引进”原版教材外,我国也要加强 教材的编写。为了进一步实现“学科普遍化” ,教材编写者应该立足全球,放眼未来,用全 球战略眼光编写符合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国际化教材。 2.发展民族特色的强势专业。纵观世界一流高校,可以发现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一 说起哪个名校,人们头脑里就能想到这所学校的名牌专业。如哈佛大学的法学、医学,剑 桥大学的物理生物学,牛津大学的政治学等。中国除了一些有名的高校,如清华、北大、 复旦等有特别凸显的特色专业外,其他普通高校专业设置普通,缺乏强势专业。改善我国 高校专业设置大一统局面的有效方法就是对本高校的专业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

11、,根据本国本地区的现实情况,发展中医中药、中国文化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发展强势专业, 并以此为突破口,使之充分国际化,作为名牌专业吸引国外的留学生。 3.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我国应制定适应国际化的人事管理、教学制度,合作与交流制 度,加快政府权力下放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大学和政府的角色转变,让大学有更多的 自主权。政府实行宏观调控和监督,制定法律法规,为高校国际化提供保障。在高校国际 化进程中,会碰到很多具体问题,各个高校要作具体分析。大学应该实行校本管理,政府 应该把更多的办学权力下放,让大学有更多的自主权。 4.使用互联网,发展远程教育。早在 2001 年,英国就颁布了“E-unive

12、rsity” 。这个项 目的目的是利用互联网,充分整合全国大学的教育资源,成立网络大学。随着我国科学技 术的进步,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应该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通过卫星网络进 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引进世界一流大学、一流专业先进的科研成果, 并增加到教材和课堂内容中。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各种资源,成立大规模的网络大 学,这有助于加快我国高校的国际化步伐。 5.处理好“引进”与“输出”的关系,建立具有民族性的国际化课程,吸引留学生。 “引进”和“输出”是我国高校国际化的一组重要关系,是双向流动的关系。在留学生方 面,既要鼓励中国学生到其他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教学方

13、法,也要想办法吸引外国 留学生。我国高校的国际学院达到国际化的途径,不单单只是邀请美国、英国、德国、法 国等国家高校的加盟,最根本的途径还是吸引其他国家的留学生来中国留学,使中国也在 国际教育市场上占有更多的份额。这样除了有可观的经济利益外,更重要的是能通过有中 国特色的专业课程传播和输出中国的文化。在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中西合并的同时,我国还应注重“输出”中国的先进成果和文化。邓小平同志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提出“三个面向” ,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其中有一点 就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的文化对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贡献。日本的喜多村和之教授 也曾经说过:“所谓国际化就是指本国文化被别的国家和民族所承认、接受并得到相当的 评价。 ”同样的道理,我们既要吸纳世界文化的精髓,使之变为中国的,又要把中国的文化 变成世界所接受的,这才是真正的国际化,为我们的“中国特色”在国际化大舞台上争得 一席之地。 四、结语 高校课程国际化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离不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所以, 我们的课程国际化应该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即我们的教育既是国际化的,又是 中国化的;既要有国际视野,又要有自己特色的教育课程体系,做到“国际视野,中国道 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