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穆公的货币思想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006864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穆公的货币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单穆公的货币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单穆公的货币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单穆公的货币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单穆公的货币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穆公的货币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穆公的货币思想(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据国语周语下记载,公元前 524 年(周景王二十一年),周景王打算铸造大钱。一位名叫单旗(也称作单穆公)的卿士马上劝道:“不可。古者天灾降戾,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振救民。民患轻,则为作重币以行之,于是乎有母权子而行,民皆得焉。若不堪重,则多作轻而行之,亦不废重,于是乎有子权母而行,小大利之。”若将这段话译为现代汉语,就是说,“大王你这样做有些不妥。从前,每当遭遇水旱蝗螟等天灾,先王便会通过估算物资和钱币的数量,权衡和调整钱币价值的大小,以帮助民众渡过难关。如果民众嫌钱币的价值太小,就铸造价值较大的大钱,让其与先前的小钱按照一定的兑换比率一起流通,这样,民众会觉得十分便利。如果民众觉得币值过

2、大,就多铸造小钱,同时不废止大钱。结果小钱便按照一定的兑换比率与大钱共同流通,民众就会兼得小钱和大钱的好处”。最终,周景王没有听从单旗的劝告,还是决定铸造大钱。单旗劝阻周景王铸大钱的这一席话,尽管人们对其真伪尚存争议,对其中的一些表述也不无异议,但大多数人越来越倾向于支持这样的看法,那就是,单旗的这席话不仅为中国古代的货币理论框架贡献了第一块基石,而且也是全球范围迄今所发现的最古老的货币思想文献。单旗最重要的理论发现无疑是提出了著名的“子母相权”观点。实际上,在此之前,相关的零星表述已经见之于典籍。如逸周书大匡解第十二曾记载,周文王告知四方商旅,“布租轻,作母以行其子,易资贵贱,以均游旅”。如

3、果此段记述真实可靠,则属最早提及“子”、“母”概念的文献。另如,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记载,春秋中叶,楚庄王(公元前 613 年公元前 590 年)“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后经楚相孙叔敖谏阻,市场秩序才得以恢复。此处虽然说的是“小”、“大”,但涵义却与“子”、“母”无异。可见,金属铸币的轻重大小以及是否适应于市场交易的问题,自铸币产生以来就已长期存在。基于此,调整流通中金属铸币的大小就不仅是货币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且也必然成为当时握有铸币权的王室的货币管理责任。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周景王时代的刀布等铸币已经分等级流通,大小铸币之间还有一定比例关系。因此,单旗的“子母相

4、权”观点与其说是理论发现,倒不如称之为对以往铸币流通实践及其相关议论的系统总结和理论提炼更为贴切。“子母相权”范式的核心命题是,铸币所含金属量的多少,必须适合市场流通的需要;或者,用现代经济学的标准术语来表述,就是,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应该与现实的商品价格水平相适应。单旗提出这一范式的现实情形是,周景王认为东周原有流通中的货币过于轻小,不能满足实际交换需要或者财政需要,需要增铸较重的货币。新货币的铸造和流通牵涉到两种可能情况,一是新货币替代旧货币,即“废轻”,但新货币是“足值”的;二是新货币贬值,即“不足值”。很显然,首先,单旗并非不支持“铸大钱”(至少是次优选择),他反对的是铸新而废旧,或者铸

5、重而废轻;如果在铸大钱的同时废弃原来的小钱,就依然是单币流通,也就无所谓“子母相权”。其次,他所支持铸造的大钱,应当是足值的。只有足值的大钱(母)和足值的小钱(子)同时流通,才牵扯到“子母相权”的问题。应特别注意的是,单旗认为,“废轻而作重,民失其资”,这是历史上首次将货币与财富联系起来,已经初步意识到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问题。另外,从“量资币,权轻重”的表述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单旗对货币与商品之间的等价关系有所认识。虽然不能看出货币与商品的等价在于其价值,从而难以厘清货币的价值尺度功能,但能发现货币与商品存在着某种轻重平衡的状态,这在当时是“极不简单的事情”。无论如何,单旗从货币与财富或者商品流

6、通与货币流通的关系入手,来论证“废轻而作重”的不良经济后果,具有理论上的充分性和深刻性。(全文请阅读中国金融印刷版 2008 年第 8 期)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 货币 流通的理论,相传由春秋末期的单旗提出。单 旗,史称单穆公,周景王时代 (公元前 5 科- 前 520 年)的卿士,生卒年代不可考。 国语 周语记载,周景王二十一年 (公元前 524 年)天大旱,患钱轻,将更铸 大钱,单穆公谏 日:“不可。古者天降灾庆,于是乎量资币, 权轻重,以振救民。民患轻,则为之作重币以 行之,于是乎有母权子而行,民皆得焉。若不 堪重,则多作轻而行之,亦不废重,于是乎有 子权母而行,小大利之。今王废轻而作重,

7、民 失其资,能无匾乎?民若匾,王用将有所乏, 乏将厚取于民。民不给,将有 远志,是离民 也。且绝民用以实王府,犹塞川原为演污也 夺之资以益其灾,是去其藏而翁其人也。” 景王不听,于是铸大钱。后人将单旗这番子权 母、母权子的议论称为 “子母相权论 ”。单旗 这番话的意思是 :古时候天灾降临,先王便造 出货币以贩济百姓。如果百姓感到钱轻、钱 小,不便使用,就 铸造重钱、大钱,重钱、大 钱对轻钱、小钱按一定比价并行流通,重钱、 大钱为“母”,轻钱、小钱为 “子”,这就叫 “母权子而行 ”。如果百姓感到钱重了,大了, 使用不便,就铸造轻钱、小钱,也不废除重 钱、大钱,轻钱、小钱对重钱、大钱按一定比 价

8、并行流通,这就叫 “子权母而行。 ”如此, 大钱、小钱都能顺利流通,利于百姓使用。如 若废小铸大,废轻铸重,那就使百姓 丧失其手 中用以代表其资财的货币,他们就会破产,进 而使国家的财政也更加枯竭。因此,这是丧失 民心的做法。 单旗的这一 思想,已经涉及到货币及货币 流通的若干方面。认为货币的产生和 存在, 是先王为了 救灾娠民而造出来的。这虽没能正 确理解货币的起源,却已开始 意识到货币是一 种特殊的东西,不是一般物品,并已经涉及到 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以及 流通手段和支付手 段的作用。货币的轻重大小,应视商品流通 的需要和社会购买力 状况来决定。至于轻币重 币如何流通,单旗认为是 “相权”

9、而行,或者 母权子,或者子权母,二者总有一个适当的比 价,这个比价,应该是现实的 价格水平。这已 经注意到货币作为 价格标准应当同现实的 价格 水平相适应,他主张政府铸造货币应以 保证商 品流通为原则。这或许就是子母相权论的核 心。把货币看成是 财富的代表,是百姓个人 的资财,反对任意废除。单旗的这一思想,对 于维护手里持有较多现金的 城市平民和工商业 者的利益,显然是有好处的。 指出了货币流 通是一种宏观的 经济现象。 北宋末产生了 纸币,白银也有了浓厚的货 币性而广为流通,子母相权论的含义也随之发 生变化,成为金属货币和纸币同时流通的理 论。南宋杨万里(公元 n24 一 12 肠年)说:

10、“盖见钱之与会子,古者母子相权之遗意也。 今之钱币其母有二 :江南之铜钱、淮上之铁 钱,母也;其子有二;行在会子,铜钱之子 也,今之新会子,铁钱之子也。母子不相离, 然后钱会相为用。 ”(城斋集卷三十)这里 就是铜钱、铁钱为母,纸币为子,子母相权而 流通,即纸币同它所代表的铜铁钱并行流通, 能相互兑换。以后,这一理论又扩大为铜钱与 铁钱、白银同纸币、白银和铜钱之间相权而 行,成为中国货币史上流传最长久的货币理论 之一周景王,公元前 544 年至前 520 年在位。周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 524 年),景王打算废小钱,铸大钱。大钱,即体积大、币值高的钱;小钱则体积相对小些,币值相对低些。大臣单穆

11、公进行劝阻。单穆公,名为单旗,周景王时的卿士,是中国货币思想史上一位响当当的人物。单穆公的理由是什么呢?他认为:“古时只有在天灾降临的关口,才会衡量货币的多少以及币轻币重的问题,然后铸造新的钱币来赈济民众。民众忧虑钱币太轻了,国家就铸造重币来行使;于是乎,就用重钱来平衡轻钱,重币、轻币一块流通使用,民众会感到便利。若觉得货币不堪其重,使用不了,就铸造轻币来流通,同时不废止重币;于是乎,就用轻币来平衡重币,轻币、重币一并使用流通。这样的话,轻、重、小、大都是便利的。“如今废止轻币而铸造重币,民众往日积蓄起来的轻钱用不了,好不容易累积的财富很快就会丧失掉,民众怎么会不穷困潦倒呢?若民财穷困,国家财

12、用也必将匮乏,而国家财用不够使了,就要更多地从民众那里敛财。百姓供给不了,就会逃亡到远方,这简直就是在离散民众呀!灾祸没有来临时,国家要作好积贮,有所防备;当灾祸突然降临,国家要想办法补救。这两种方法不能混淆。断绝民用来充实国用,好比堵塞河川让它成为死水,那么离河水枯竭也就不远了。若民众散离逃亡而使国家资财匮乏,灾祸降临而国家没有防备,那么你将怎么办呢?我们周官之于防备灾祸,已经多有懈怠荒弃了,再加上夺取民财,加重灾祸,这可是抛弃善政毁灭生灵呀!万望大王能慎重考虑!”在当时施行的货币制度中,以货币的子母相权为内在机制,并以铜的重量为基准确立其价值。货币有子(轻、小)、母(重、大),二者并行,各

13、自发挥自己的作用,就可以方便地来调剂金融。同时流通的两种货币,可以用一种为标准来确定对另一种的交换率,但又不是简单的小钱当大钱,或者大钱当小钱。轻不废重,重不弃轻。大小相间,不能偏废。纯行大钱,犹今只有百圆纸币一种,无单圆、单角,势必难行。纯行小钱,犹今百圆物价,悉付以单角纸币,不便尤甚,故须因时调整。大钱过多,则铸小钱补济之。小钱过多,又铸大钱补济之。1应该说单穆公的见解是合乎时宜的。商代的货币和器饰不分,到了周代已经开始专门铸造货币,供给市场交易之用。在先秦的漫长时期,金属铸币有一个总的趋势,那就是铸币明显地逐步地由大变小,由重变轻。最初,金属铸币主要用于贵族的赏赐和大宗商品的交易,大额的

14、货币基本上可以维持社会经济活动的需要。到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生产范围和规模的扩大,作为商品交换和手工业生产中心城市的兴起,货币经济得以确立。健全、完备的货币体系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必然要求。商业活动繁荣起来之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频繁,使得货币流通加速,货币制度有了较大的发展。无论是贵重奢侈品还是日常用品都更多地投入到交换过程中。这种背景下,合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价格水平的小单位铸币必然会大量出现。小单位铸币逐步代替原有的大单位铸币,铜币也由重而轻,自然而然地朝着最合理的平衡点向前演进。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这一过程一直都在缓慢地进行,于是形成了大、小铸币在一段时期并行流通的局面。货币体系中,轻、重两

15、个品类的货币并行,加上两者之间应该有一个恰当的比例,方能维持经济的平衡发展。单穆公的一番劝谏,周景王不听,最后还是铸造了大钱。史书上没有了下文,也不知道周景王最后把当时的货币体系搅和得怎么样了。他所伺候的周景王,是个穷王。因为周朝王室衰弱,财政上相当窘迫,连喝酒的酒具都要靠各诸侯国赠送,于是他就想“铸大钱”,以解决问题(见国语)。所谓“大钱”,就是现在的“大面额钞票”。不过现在的货币,只是一张纸,印上 100 元和印上 1 元,成本是一样的。金属货币时期不同,钱还没完全摆脱称量货币的胚胎,半两的钱,一般必须重半两,有时候含铜少一点,但总重量还应该是半两。而“大钱”,就是不足值的钱,比方说明明只

16、有半两重,却铸上“一百钱”的字样,把一个钱当一百钱来用。周天子呢,自以为是金口玉牙,说是一百钱就是一百钱!财政经费不就够用了吗?事情是否这么简单呢?当然不。现在傻瓜都知道,这样做,岂不是要通货膨胀!单旗就跳出来反对。他说:这个金属货币,大王啊,有重的,有轻的。重的就是“母”,轻的就是“子”,相互间是有制约平衡关系的。不管轻重,都要够分量,也就是足值。他教育周天子说:这货币是干什么用的呢?一个,是用来衡量商品价值的,就是“权轻重”;另一个,就是“以振救民”。振,同赈,也就是给老百姓买粮吃饱饭的。货币的两大功能,他都给说到了,一个价值尺度,一个流通功能。就是没说货币是供大王你老人家吃财政饭的。这一说,就明白了吧,铸币的轻重,是要根据流通情况而定,不是由着大王性子来的。如果商品涨价,老百姓感觉手头的货币重量太轻,买一只羊得背去好几大串钱,那就要铸重币,一次拿一枚就行了。这叫“母权子而行”。权,是“根据情况而定”之意。反之,如果物价很低,老百姓手头全是“大票”,没有“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