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科研进展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994929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五”期间科研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十五”期间科研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十五”期间科研进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十五”期间科研进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十五”期间科研进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五”期间科研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期间科研进展(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五十五”期间科研进展期间科研进展20012001 年,年, 我院进行鉴定验收并进行登记的科技成果共 29 项(协作 1 项,实用新型专利 1 项),其中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的 1 项,国内领先水平的 18 项,国内先进 8 项;选(引)育出作物新品种(系)6 个(西瓜 3,油葵 2,花椰菜 1);新品种新技术累计示范推广应用面积为,粮食作物 1088.31 万亩,油料作物 7.78 万亩,棉花 14.2 万亩,果园 69 万亩,蔬菜 15.88 万亩,瓜类 6.1 万亩,制种 12.2 万亩,日光温室 20235.6 亩。共计增产粮食 54248.92 万公斤,油料 681.59 万公斤,

2、棉花 105.1 万公斤,马铃薯63818.16 万公斤,蔬菜 18843.58 万公斤,果品质 2944.04 万公斤,西瓜 2494.32 万公斤,日光温室反季节瓜、果、菜 5612.2 万公斤,专用肥 8.58 万吨,畜牧 102.78 万头(只),主副产物新增产值171818.92 万元,新增纯收益 121223.85 万元。 实用新型专利 1 项蔬菜所 温室复合保温被( 2001 年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 ZLZL 0101 2 2 02618.202618.2 温室复合保温被主要用于温室夜间保温覆盖。主要有五层组成,上下两层是编织薄膜,中间三层分别是针刺毛毡、高发泡聚乙烯和真空镀铝膜

3、层,其中真空镀铝膜层热合在高发泡聚乙烯上。上下两层主要用于外表面防雨、防老化层,芯层三种材料主要用于保温绝热和红外、远红外反射。合理的配置,既减少了热量从温室内向温室外的透射率、材料的吸收率又增加了向温室红外、远红外的反射率,起到了良好的保温效果。经多年多点试验,保温效果较草帘高 1 摄氏度 以上,使用寿命 5 年以上,价格便宜,性价比高,是目前日光温室替代草帘的理想材料。以推广到甘肃各地及国内数个省、市、自治区。 在在 20012001 年获奖的年获奖的 7 7 项成果中项成果中 ,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4 项(协作一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3 项。这些成果共计示范推广 1369 万亩,日光温室

4、 6.48 万亩,增产粮食 3 亿 8557 万公斤,油料 3328 万公斤,马铃薯 6 亿 1170 万公斤,蔬菜 495 万公斤,反季节蔬菜 2 亿零 268 万公斤,果品 1195.5 万公斤,畜牧 6.75万头(只),主副产品新增产值 12 亿 1331 万元,新增纯收益 9 亿 5470 万元。 20022002 年年 我院进行了技术鉴定并进行登记的科技成果共 20 项,其中研究水平达到国际领先的 1 项,国际先进水平 2 项,国内领先水平 13 项,国内先进水平 4 项;选(引)育出各类作物新品种(系)9 个(糜子 2,啤酒大麦 2,彩棉 1,桃树 2,磨菇 2);新品种新技术累计

5、示范推广利用面积,粮食作物450.68 万亩,油料作物 11.4 万亩,彩色棉花 1300 亩,啤酒大麦 179.86 万亩,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 3.6万亩,果园 2.32 万亩,经济林、生态林 2.36 万亩,磨菇 13.53 万平方米;增产粮食 18460.3 万公斤,谷草饲料 3425.7 万公斤,油料 269 万公斤,彩色棉花 6.08 万公斤,啤酒大麦 5305.87 万公斤,反季节蔬菜1302.4 万公斤,磨菇 80 万公斤,水果 11.18 万吨,培育各类苗木 220 万株,主副产物新增产值 56712.04万元,新增纯收益 22973.8 万元。 在在 20022002 年获奖

6、的年获奖的 7 7 项成果中项成果中 ,有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4 项。这些获奖成果共累计示范推广面积 1874 万亩,果园 28.9 万亩,日光温室 5317 亩,制种12.2 万亩;共增产粮食 5 亿 9630 万公斤,油料 6454.2 万公斤,马铃薯 15 亿 6500 万公斤,果品 6861.1万公斤,蔬菜 1 亿零 284 万公斤,反季节蔬菜 2826 万公斤,畜牧 101.1 万头(只),主副产品新增产值17 亿 6028 万元,新增纯收益 9 亿 4336 万元。 抗锈、丰产、优质冬小麦新品种陇鉴抗锈、丰产、优质冬小麦新品种陇

7、鉴 127127 (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陇鉴 127 是甘肃省农科院旱农所选育出的抗锈、丰产、优质冬小麦新品种,是 50 年来我省育成的第五个年种植面积超过百万亩的冬小麦品种,抗条锈性强,对主要流行小种条中 29 、 30 、 31 号免疫,特别是对毒力极强、毒谱宽的优势小种条中 32 号免疫。 2002 年我省条锈病大流行,陇鉴 127 较其他品种增产显著,节约了大量的防锈经费,减轻了药品对环境及粮食的污染。有关专家认为,其循环穿梭选育技术、抗条锈病及面条加工品质均属国内领先水平。该品种 1997 年开始在我省庆阳、平凉地区、兰州市榆中县及宁夏固原地区大面积示范推广, 2000 年推广面

8、积达到 116.76 万亩, 2001 年 128.04 万亩, 2002 年 115.3 万亩,累计推广 537.72 万亩,共增产粮食 15531.48 万公斤,获经济效益 16085.03 万元。 小麦条锈病持久控制技术研究小麦条锈病持久控制技术研究 (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项目面向我国的条锈病菌源基地,针对条锈病菌易于变异,品种抗性容易丧失,小麦条锈病频繁流行危害,防治效果不能长期有效的问题,进行了长期持久控制条锈病的技术研究。项目明确了以陇南为主甘肃小麦品种的抗条锈遗传背景和当前我国重要抗源贵农 22 和陇南主要生产品种的抗锈遗传背景;组建了抗条锈基因库;选育出含有有效抗锈基因的

9、抗病丰产品系;创制出新抗锈资源;以系统论、系统工程学原理和生物多样性原理为指导,在作物结构优化调整,压缩越夏菌源,控制小麦条锈病方面,突破了原有的作物结构模式;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为我国条锈病治理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对气传流行性病害的防治有重大借鉴作用。项目总体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增产值 10808.70 万元,获得直接经济效益共计 7370.30 万元,并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甘肃张掖市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甘肃张掖市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 A A) (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项目紧扣持续高效的主题,抓住现阶段制约西部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农业持续

10、高效发展的关键问题,既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等,系统研究了与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相关的环境、生产、经济、社会、技术五大支持系统的现状及问题。研究提出了以“人口零增长率和水资源永续利用”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农产品加工增值和结构优化调整为核心,以提高价格和投入为主转向以节本降耗为主”的高效富民战略,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核心的科技兴农战略,以“荒漠化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并重的环境保全战略,以“机制创新和素质提高”为核心的人本战略;研究提出的小麦 / 玉米带田微垄沟灌技术、高效间作植物土壤水分预测预报系统、人工调控土壤水盐运移淡化肥沃层技术等是荒漠绿洲灌区农业持续高效技术的重要突破;通过

11、在流动沙丘表面设置麦草、粘土方格沙障,建造农田复合防风林网等综合治理措施,有效遏制了土壤沙漠化蔓延;总结提出了持续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农村经济、农业生态环境、农村社会发展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张掖市持续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及技术体系,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西部荒漠绿洲灌区农业持续高效发展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样板。三年累计推广技术成果面积达 135.372 万亩,作物亩产达 877.9 公斤,新增产值 61455.23 万元,新增经济效益 25111.66 万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草莓优良品种的脱毒苗培育及示范推广草莓优良品种的脱毒苗培育及示范推广 (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草莓作为

12、一种浆果类小水果,我省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种植,目前全省发展到 20000 余亩。由于长期无性繁殖,受蚜虫等传播引起的草莓病毒严重发生(带毒株率 100 ,且为多种病毒复合侵染)造成产量下降、品质变劣、效益逐年下降,尚没有有效药剂加以防治,果农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解决的根本途经是培育脱毒苗,实行无毒化栽培。项目实施以来建立起了完善的草莓脱毒苗繁育体系:即草莓花药培养脱毒 指示植物病毒检测脱毒原种苗组培快繁防蚜虫网室条件下草莓脱毒原种苗扩繁隔离条件下草莓脱毒生产用苗培育;草莓良种化、无毒化栽培相配套 ,选育出了日光温室栽培品种 2 个,露地栽培品种 1 个; 深入开展了草莓组织培养

13、的遗传稳定性及生理生化测定,为草莓脱毒原种组培快繁提供了理论依据。项目密切结合生产实际,生产实用性强,通过 6 年的实施,基本实现了稳定、发展老栽培区草莓的生产和拓展草莓栽培新区的目的,累计推广面积 29920 亩,新增产量 1196.8 万公斤,新增产值 4787.2 万元,新增纯收入 2889.264 万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甘肃省贫困地区马铃薯优质种薯脱毒快繁体系建设甘肃省贫困地区马铃薯优质种薯脱毒快繁体系建设 (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该项目建立切合我省贫困地区实际投资小、周期短、效率高、易推广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模式与技术流程,即“省脱毒中心:工厂化快繁脱毒苗与生产微型原

14、原种县原种基地:防虫网棚生产原种乡、村良种基地:自然隔离生产一、二级良种”,以及建成的繁种体系供种规模,具有创新性,国内未见相同文献报道。脱毒快繁技术取得一定突破,形成一套科学实用的高效低成本脱毒快繁技术体系,对脱毒试管苗全日光节能培养技术进行的系统研究,改变了传统的组织培养方法,使脱毒苗繁殖系数提高 32.7 ,培养成本下降 21.05 ,大规模移栽成活率提高到 99.3 以上,在国内率先实现了脱毒苗全日光培养规模化周年扩繁。脱毒与引种紧密结合,组建了我省新的马铃薯脱毒品种群,在省内最早成功引进国外加工专用型品种和鲜薯出口型品种,填补了我省空白。项目 1997 2002 年累计示范推广脱毒种

15、薯 386.46 万亩,平均增产 33.7 ,新增总产量 15.65 亿公斤,新增总产值 5.48 亿元,获经济效益 2.56 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旱作农区高效节水农业集成技术研究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旱作农区高效节水农业集成技术研究 (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项目以自然降水高效管理与利用为突破口,采取“主动抗旱,集雨补灌治旱,发展集水高效农业”的技术路线;将工程、生物、农艺、农机具、化学等抗旱节水技术有机结合,成功组建了由集雨补灌农田高效用水技术、集雨增效发展庭院经济技术、集雨造林种草技术组成的集水高效农业体系,为黄土高原旱地农业发展树立了成功的示范样板,提供了新

16、的发展方向和技术。项目提出并肯定了确定适宜补灌时期的“需水关键期”和“严重干旱期”概念;确立了西北黄土高原浅山丘半干旱区压夏扩秋、压粮扩经和发展特色农业的种植结构;提出了以“梯田品种配肥集水地膜补灌”的技术配套为特征的旱作农田高效节水综合技术体系,实现了旱作农业技术的集成与创新,拓宽了旱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形成有限降水利用效率得以整体提高的、以及促进降水资源化的农业发展技术模式。该项目研究经定西旱作农业示范区中试熟化验证性良好,示范推广效益显著。项目区雨水利用率提高了 30 40 ,粮食作物水分生产效率由以前的 0.4 0.6 公斤 / 毫米亩增加到现在的 0.8 1.2 公斤 / 毫米亩,人均产粮由项目实施前的 484 公斤提高到 616 公斤,人均纯收入提高 30 ,达到 2024 元,科技贡献率达到 56 ,新增产值 7778.62 万元,获经济效益 2617.22 万元。 丰产优质多抗胡麻新品种陇亚丰产优质多抗胡麻新品种陇亚 8 8 号选育及应用号选育及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