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敌后游击战法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958661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路军敌后游击战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八路军敌后游击战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八路军敌后游击战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八路军敌后游击战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八路军敌后游击战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路军敌后游击战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路军敌后游击战法(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路军敌后游击战法八路军敌后游击战法一、一、麻雀战麻雀战1941 年,日本侵略军向各解放区发动了大规模“扫荡”。8 月初的一天,夏日炎炎,河北曲阳县尖地角村的民兵一面警戒敌人,一面参加田间劳动。 忽然,山上的一棵小树接连摇动三下,那是臁望的民兵发出的信号,告诉大家,敌人来了。 党支部书记兼民兵中队长李殿冰立即指挥田间的群众转移。随后,他带领游击小组上山,隐没在一片树丛中。 敌人的大队在沟口附近停了下来,一个骑马的军官用望远镜向山上观察,显然是怕中了埋伏。李殿冰看得真切,“叭”地一枪,把他打下了马,其他几个民兵也瞄准目标开了枪。 敌人象发疯了一样,仗着兵多枪多,吆喝着朝枪声响起的地方扑过来。可是

2、,等敌人爬上山顶一看,连一个人影也没有。正在这时候,忽然他们的背后又响起了枪声,几个日本兵应声倒下。原来当敌人往这边山上爬的时候,游击小组已绕道转移到了对面的山上。 有一天夜晚,外出放哨的民兵向李殿冰报告,有一股敌人路过尖地角向东走去,企图不明。李殿冰判断敌人可能是去偷袭东面武家湾的八路军,便带领游击小组抄近路向武家湾跑去,想抢在敌人前头通知八路军做好准备。游击小组到了武家湾,八路军已经转移。恰在这时,另一个方向也发现了敌人,证明敌人确实是分两路来偷袭武家湾的。李殿冰急中生智,立即带领游击小组登上大路旁的一座小山。等敌人一到,他们就向两边的敌人同时射击。两边的敌人都以为碰上了八路军,便展开队形

3、向山上进攻。游击小组乘机溜下山去,让两边的敌人互相对射。打了半个多小时,两股敌人才发现是自家人打自家人,闹了一场误会。1943 年,敌人又发动了一次大“扫荡”。李殿冰和民兵用地雷战和“麻雀战”相结合的方法,杀伤了不少敌人。恼羞成怒的敌人从山上搜捕了 20 多个群众,把他们带到村里的打谷场上拷问,要他们供出即民兵的去向。游击小组又秘密接近了村边,“砰!砰!”几枪,撂倒了敌人的指挥官和翻译。气急败坏的敌人,朝打枪的方向蜂拥而来,追了半天还是一个人影没见着。敌人无可奈何,只好撤回据点。李殿冰乘机派出许多游击小组,沿途用冷枪杀敌,打得敌人一会儿趴下,一会儿行走,一路上提心吊胆,狼狈不堪。尖地角村的民兵

4、们,就用这种办法,打得敌人一筹莫展,日、伪军好象被打瞎和打聋的野兽一样,虽然疯狂地乱扑,终究被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关于“麻雀战”英雄李殿冰的介绍 李殿冰,1913 年生,曲阳尖角地人。1938 年 1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民兵著名战斗英雄。李殿冰矢志革命,对党忠诚,他常说:“为了革命的胜利,掉脑袋也不怕。”抗日战争时期任尖地角村党支部书记、民兵队长和联村民兵中队长。他经常带领民兵出没于山野密林、青纱帐中,采用忽聚忽散、时东时西的机动灵活的“麻雀战”,不停地袭扰和打击日伪军,配合八路军作战。1941 年 8 月,他用自制的“大抬杆”炸死炸伤日军 30 多人。1943 年 9 月,

5、日军 1000 余人包围曲阳县尖地角附近几个村庄,他混入被日伪军驱赶的民工人群中,摸到敌人将要偷袭驻武家湾村八路军 2 团的企图,抄近路送出情报。继而带领民兵占领有利地形,预设埋伏,同时向南、北两面进攻的日伪军射击开火,制造日伪军双方误会,引其自相攻打,致敌重大伤亡。打得日伪军晕头转向,不知所措。先后毙伤敌 58 人,炸死战马 3 匹。在 3 个多月的反“扫荡”作战中,他率领民兵游击组作战 27 次,共毙伤日伪军 267 人。他作战勇敢,机智灵活,荣立大功 3 次。1944 年 2 月,出察冀边区战斗英雄战斗模范代表大会,被边区政府授予“神枪手”和“二等战斗英雄”称号,赠予“太行勇士”匾额。在

6、作战间隙,他积极组织民兵开荒生产,被抗日民主政府评为“劳动英雄”。1950 年 9 月,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受到毛泽东、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71 年离职休养,离休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北省新乐县人民武装部部长。1982 年 7 月病逝。 1944 年,当时的战地文艺团体冲锋剧社创作出歌曲歌唱李殿冰,以称颂这位乡野间走出的民兵英雄。在这首由陈陇作词的歌中唱道:敲起鼓来咚格隆咚,听我来歌唱李殿冰。麻雀战术运用得好,机动灵活象飞鹰。抓住了敌人不放手,一枪一个弹穿胸二、破袭战二、破袭战破击战亦称破袭战。游击队或正规部队以破坏或袭击敌后方和纵深内重要目标为主的作战。破袭

7、的主要目标有交通运输线、输油管线、通信设施、工程设施、重要技术兵器、作战和补给基地等,以给敌行动、联络、补给等造成困难,消耗或消灭敌人。三、三、地道战地道战(一)、历史介绍(一)、历史介绍 1941 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日伪军进行斗争。冬初,清苑县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单口隐蔽洞(俗称蛤蟆蹲),很快遭到日伪军的破坏。民兵把单口隐蔽洞改造成能进能出的双口隐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进行战斗,多数地道又遭到破坏。 1942 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号召冀中人民

8、普遍开展挖地道的活动,地道的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冉庄的地道也有较大的发展,共有 4 条主要干线、24 条支线,村内户户相通,向外可通往孙庄、姜庄、隋家坟、河坡等村,全长 30 余华里。地道一般宽 1 米、高 1.5米、顶部土厚 2 米以上;地道内设有了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便于进行对敌斗争。 (二)、地道战的产生与发展(二)、地道战的产生与发展 1939 年初,日军侵占了冀中蠡县后,经常包围村镇,制造了一次又一次血案。惨痛的教训,逼得蠡县的抗

9、日军民不得不想个好办法,以躲避敌人的突然袭击。 受野外挖洞藏身的启发,当时蠡县的县委书记王夫指示,选基础好的村,在偏僻院落挖多条秘密地道,且院院相通、家家相连、敌人来时便于躲避。 后来,经过县委决策,在蠡县的各抗日村镇发展起了网络地道,即各家相通、各街相通、各洞相通、各村相通。有的村还发明了连环洞,即洞下有洞、洞中有洞、有真洞、有假洞,令人眼花缭乱。在战斗中,这种被改进的地道很快发挥了它的威力。 1941 年春天,蠡县辛桥据点有 30 多名日伪军出动扫荡。已经挖好地道的游击队员个个摩拳擦掌地等着敌人来较量一番。当敌人来到时,埋伏在村口的游击队一阵排子枪和手榴弹打倒了七、八个,敌人措手不及,待拉

10、开架势要进攻时,游击队员已经钻入地道无影无踪。当敌人撤退时,游击队员又从野外的地道钻出,在背后又是一阵猛打,包括一名日军小队长在内的这股敌人几乎全部被歼灭。这一仗打得神出鬼没,一时间,当地抗日军民士气大振,昔日大摇大摆地出来扫荡的日伪军的气焰也不再嚣张了。不久,冀中根据地领导黄敬、吕正操把蠡县地道战这个新生事物向少奇同志作了汇报。少奇同志对地道战很感兴趣,指示他们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把地道战的战术发扬光大。于是,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和政委程子华决定将这一经验向整个根据地推广。 1942 年“五一大扫荡”后,冀中根据地的抗战形势空前严峻,地道战便在各个抗日村镇广泛展开,清苑县冉庄村的地道战就是在

11、这次扫荡中打出了名的。 (三)、分布范围(三)、分布范围 地道的分布范围大概是北起北京南郊,西到保定中部偏南,东到沧州以西廊坊偏南,南至石家庄北部及衡水中北部地区。面积大概是以保定中东部为中心方圆直径为 130 公里。 从 1943 年开始,地道战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冀中平原和冀南一些地方,逐渐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的阵地。地道战开始后,敌人也曾费尽心机,采用寻找洞口和放火、放水、放毒等办法进行破坏。但是,党领导群众不断改进地道,使其更加完善。为使敌人不易发现洞口,除对群众进行必要的保密教育外,还把洞口巧妙地隐蔽起来,用墙壁、锅台、水井、

12、土炕做掩护;为使敌人不敢进入洞内,在洞口修筑陷阱、埋设地雷、插上尖刀,或者在洞内挖掘纵横交错的“棋盘路”;为了防止敌人用水、火、毒破坏地道,还在洞内设有卡口、翻板和防毒、防水门,或者将地道挖得忽高忽低、忽粗忽细、并且设有直通村外的突围口。这样,地道便成了进可攻、防可守、退可走的地下堡垒。 (四)、地道战的开展(四)、地道战的开展 地道战的广泛开展,对平原地区进行严酷的反“扫荡”斗争起了重大的作用。例如,1943 年 3 月,驻灵寿的日伪军 200 多人包围了正定县高平村。拂晓,敌人开始进攻,群众已进入地道,民兵游击组、爆炸组利用地道工事监视敌人。当敌人进入地雷阵时,先后两次拉响 4 枚地雷,炸

13、死 20 多个鬼子,敌人吓得在街上乱跑,又接连响了 9 个地雷,加上手榴弹和冷枪,打得敌人乱跑乱窜,防不胜防。至中午,敌人伤亡 40 多人,狼狈逃回据点。1945 年 4 月 1 日,日伪军 500 余人向冉庄发动进攻,冉庄民兵 20 余人利用地道进行作战,毙伤日伪军 13 人,迫其撤退。6 月 20 日,驻保定日军率伪军第14 团千余人向冉庄进犯,冉庄民兵 30 余人先在村边进行阻击,尔后迅速转入地道,通过了望孔观察到一群伪军冲到村东企图破坏地堡工事,当即拉响地雷,炸死伪军数人。与此同时,村北老母庙、南口地平堡、东街碾子堡和十字街的民兵,也纷纷从暗室和高房工事等向日伪军射击,经数小时激战,毙

14、伤其 29 人,日伪军被迫撤退。 4 月 23 日,日伪军又调集 2000 余人的兵力,再次进犯冉庄,先用迫击炮向村内猛烈轰击,随后,步兵迅速向村内冲击,当其进至村口时,踏响了民兵用水壶、铁桶等就便器材制造的地雷,日军数名被炸死。日伪军进村后,见四处空无一人,便东冲西撞,盲目射击。一群伪军刚进至东街,其中一名伪团长就被小庙工事里的民兵击毙,1 名伪军去拖曳尸体,又被击毙。当大批日伪军进入村北布雷区时,守候在暗室里的 5 名民兵立即拉响 11 颗地雷,炸死日伪军多人。接着,民兵又用步枪毙其 10 余人,日伪军乱作一团,分头溃逃。数十分钟后,20 余名伪军前来收尸,民兵再次拉响地雷,又炸死其 5

15、人。经 13 小时激战,冉庄民兵仅以轻伤 1 人的代价毙伤日伪军 33 人,打退了日伪军的进攻。从 1942 年至抗日战争胜利,冉庄民兵共进行地道战 11 次,毙伤日伪军 96 人,并缴获许多武器、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 地道战是冀中平原人民对敌斗争的伟大创举,在抗日斗争史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五)、其他的地道战(五)、其他的地道战 地道战中国自古便有,宋、明、清都有记载,但近代抗日战争中被我们的先辈发挥到了及至。大概在 1942 年左右冀中等中国平原地区开始有个别村庄利用地窖的来躲避敌人的扫荡,直至后来发展到地窖相连甚至村村相连,最终用于歼敌。 仅仅我们在而二战是用了地道战,在太平洋战争中倭

16、奴也曾用来抵御过美军对日本本土的进攻,如硫磺岛战役期间,对美军造成了较大的伤亡。 在后来的越南战争中越共也曾用过以抵御外敌。可以看出在战争双方装备相差较大的情况下利用有利因素是完全可以取到预想不到的效果的。 古芝地道战 古芝位于越南南部胡志明市的近郊,是一个小县城。美军入侵越南期间,在越共的统一领导下,当地军民奋起抵抗,利用开凿的总长数百公里的地道开展游击战,使美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据史料记载,当地军民经过持久的战斗,阻挡了 2 万名美军进入古芝地区,摧毁了约 5000 辆坦克和装甲车,破坏了美军的 270 多处碉堡,更为可贵的是还击落和击毁 256 架美军的各类飞机。 当时的美军对待古芝的地道简直是咬牙切齿,几近到了疯狂的地步,就如同抗战中日寇拿冀中军民开展的地道战,想尽了各种办法对付,什么水淹地道、种草破坏地表植被、军犬破地道、推土机破坏地道等等,而且更是残忍的使用毒气弹残杀地道里的军民,但最后都无功而返,反而搭上了无数美军侵略者的性命。 古芝地道战与游击战的结合,取得的重大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