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5951840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36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热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发热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发热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发热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发热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热(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见症状发 热发 热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 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 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 范围内。当机体在致热原(pyrogen)作用下或各种 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 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fever)。任何原因引起的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都称为发热。正常体温口测法体温36.3-37.2C肛测法体温36.5-37.7C腋测法体温36-37C正常体温在24小时内一般波动范围不超 过1C发热通常不是独立疾病,而是发热 性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许多疾病常是由于早期出现发热而 被察觉的,因而它是疾病的重要信 号,甚至是潜在恶性病灶(肿

2、瘤) 的信号。病因与分类感染性发热 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立克 次体,真菌,螺旋体,及寄生虫等侵入机体 后,引起发热.感染性发热占发热病因的50%- 60%其中细菌性感染占43%病毒感染占6%非感染性发热1.无菌性坏死组织吸收 由于组织细胞坏 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 所致的无菌性炎症,常可引起发热,亦称为 吸收热(absorption fever).常见于:物理,化学或机械性损伤,如大面 积烧伤,内出血及创伤或大手术后的组织 损伤;组织坏死及细胞破坏,如心肌梗死 、恶性肿瘤,白血病,急性溶血反应等;2.变态反应 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 。3.内分

3、泌与代谢疾病甲亢,严重脱水病人4.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物理性因素:中暑; 化学因素:重度安 眠药中毒;机械性因素:脑震荡,颅骨骨折, 脑出血及颅内压升高等.发热特点:高热无汗。5.心力衰竭或某些皮肤病 广泛性皮炎 鱼鳞癣 慢性心力衰竭6.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原发性低热 感染性低热 夏季低热 生理性低热 发热机制一. 致热原所致的发热:外源性内源性2.非致热原性发热: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 出血、炎症等;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癫痫持续状态、 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 、心力衰竭等。1.外源性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

4、,如细菌 ,病毒,真菌及细菌毒素等.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 发热机制外源性致热原多为大分子物质, 不能 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引起发热.它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 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使之 形成并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其分子量小 ,容易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 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发热机制2.内原性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白细胞致热原(leukocytic pyrogen))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 1)发热机制内原性致热原分子量较小, 可通过血脑 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一方面通 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

5、谢增加,通过躯 体神经使骨骼肌收缩,产热增多;另一 方面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 收缩,散热减少,产热大于散热。临床表现(一)发热的分度(以口温为标准)低 热 37.3-38 C中等度热 38.1-39 C高 热 39.1-41 C超 高 热 超过 41C(二)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1.体温上升期2.高热期3.体温下降期体温上升期 常表现为疲乏无力,肌肉酸 痛,皮肤苍白,干燥无汗,四肢末端发冷, 畏寒或寒战等.骤升型:体温在数小时内达39 C或以 上,常伴有寒战.小儿多半有惊厥.见于疟 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流行性感冒,急性 肾盂肾炎,输液等.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 高峰.如伤

6、寒,结核病等.高热期 此期临床表现明显。皮肤发红 并有灼热感,呼吸加快加剧,脉搏心率 加快,重者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谵 妄、惊厥等,高热可持续几小时、几天 、几周。下降期 皮肤出汗多,潮湿。 体温体温下降有两种方式.骤降型: 指体温于数小时内迅速 下降至正常,有时可略低于正常, 常伴有 大汗淋漓。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 性肺炎及输液反应等.缓降型:指体温在数天内逐渐降 至正常,如结核病、风湿热等. 出汗是一种速效的散热反应,但大 量出汗可造成脱水,甚至循环衰竭 ,应注意监护,补充水和电解质。热型及临床意义热型及临床意义1.稽留热(continus fever) 体温恒定地 维持在39-

7、40 C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 数周. 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C.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 寒高热期。2.驰张热.(remittent fever) 又称败血症 热、消耗热. 体温常在39 C以上,波动幅度大. 24h 内波动范围超过2 C,但体温最低时仍在 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重症肺结核及脓毒血 症等。3.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 速降至正常水平,经数小时或数天间歇后 ,体温又突然升高,如此高热期与无热 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4. 波状热 (undulant fever) 体温逐渐上升达39

8、C或以上,数天后 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 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5.回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至39 C或以上, 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 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 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Hodgkin)病.6.不规则热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 性胸膜炎、癌性发热等许多疾病.热型有助于发热原因的诊断,但是 ,需注意: 1.药物的影响:抗生素、激素、退热 药的应用。 2.个体反应性的强弱。 体温升高的程度与疾病的严重 程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儿童的发热反应较成人大。 老年病人、新生儿、使用药物 的病人可出

9、现正常体温及低温。伴随症状1.寒战(rigor)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 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 脊髓膜炎,疟疾,钩端螺旋体病,药物热,急 性溶血或输血反应等.l2.结膜充血 类似兔眼的表现. 多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 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3.单纯疱疹 口唇单疹疱疹多出现于急性 发热性疾病,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流行性 脑脊髓膜炎;间日疟;流行性感冒等.4.淋巴结肿大 见于淋巴结结核,白血病, 淋巴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局灶性 化脓性感染。5.肝脾肿大 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症,病毒性肝炎,肝及胆道感染, 疟疾,结缔 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急性血吸虫病等.6.

10、出血 重症感染及某些急性传染病,如流 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 症等.也可见于某些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 ,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等.7.关节肿痛 见于败血症,猩红热,布鲁菌 病,风湿热,结缔组织病,痛风等.8.皮疹 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水痘,斑疹 伤寒,风湿热,结缔组织病,药物热等.9.昏迷 先发热后昏迷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先昏迷后发热见于脑 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等。 10.伴呼吸、消化及泌尿系症状等。发热问诊要点1.起病时间、季节、起病情况(缓急)、 病程、程度(热度高低)、间歇性或持 续性、诱因; 2.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 3.应包括多系统症状询问;咳嗽、咳痰、 咯血、胸痛、腹痛、呕吐、腹泻;尿频 、尿急、尿痛;皮疹、出血、头痛、肌 肉关节痛等。发热问诊要点4.患者一般情况:精神状态、食欲、体重 改变、睡眠及大小便情况。 5.诊治经过(药物、剂量、疗程)。 6.传染病接触史、疫水接触史、手术史、 流产或分娩史、服药史、职业特点等。小结发热的定义 发热的发生机制: 发热的病因及分类 发热的临床特点 热型的临床意义。思考题试述发热的发病机制。发热的病因有哪些?常见有哪些热型及临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