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名人中他死得最惨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903737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696.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末民初名人中他死得最惨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清末民初名人中他死得最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末民初名人中他死得最惨(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 年 4 月 18 日 编辑、 组版/赵琪美编/刘冰霖A29锐读天下 视野锐读天下 视野唐绍仪: 清末民初名人中他死得最惨糊涂战斗1946年的四平保卫战中, 坚守 在四平市郊区北山冈上的我军某部 七连, 经过一个星期的战斗, 已减员 至33人。 这时天已拂晓, 七连周边却 全是装备精良的国民党新一军部队。 全连在陈连长的带领下展开最 后的冲锋,“向前! 向前! 向前! 我们的 队伍向太阳” 他们打开枪刺高唱 八路军进行曲 (后改称 中国人民 解放军军歌 )冲下山冈。 本以为必遭 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万万没想 到, 当他们高歌冲进敌阵后,“呼啦 啦” 围上一批又一批新一军的军人, 却

2、无一人开枪, 只是乱嚷嚷地叫他们 停下来。 陈连长和他的战友们也被眼前 “敌我不分” 的一幕搞愣了。 不过, 他 们依然高歌向前, 手中的武器全开火 了, 新一军的军人纷纷倒下。 这时, 新 一军官兵如梦方醒, 开枪还击。 经过 血战, 陈连长和他的战友们血洒战 场, 只有两名战士身负枪伤撤回四平 市。 而丧命于陈连长和他的战友们手 中的国民党新一军官兵竟有两百多 人。 第二天, 蒋介石的办公桌上就有 了 “共军高歌闯军营, 射杀两百王牌 军” 的情报。 这件令人匪夷所思的怪 事把蒋介石激怒了, 他当即下令严 查。 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另一件 怪事发生了 东北战场上另一支 国民党王牌军新六

3、军下面的22师65 团, 在四平城外遇到一支公开高唱 八路军进行曲 的部队, 立即予以清 剿。 战斗打响后才发现, 对方竟然是 新一军。 这场 “窝里斗” , 双方共有41 人负伤, 37人死亡。 很快, 新一军与新六军因 “同一 首歌” 而 “火拼” 的情报呈上了蒋介石 的办公桌。 蒋介石沉不住气了, 命令 毛人凤严查新一军传唱 “” 歌曲 的来龙去脉。孙立人曾下令传唱原来, 1939年冬, 诗人公木和音 乐家郑律成合作创作了 八路军进行 曲 。 这首歌嘹亮而刚劲, 显示了极强 的冲击力和雷霆万钧的气势。 1945年春, 有一支文艺团体曾 到密支那慰问远征军, 他们演出的曲 目, 除了 八路

4、军进行曲 外还包括 黄河大合唱 、丈夫去当兵 等。 演 出后,八路军进行曲 那高亢的旋律 很快在新一军传唱开了。 当然, 当时 八路军进行曲 在新一军公开传唱 时所填写的歌词并无 “毛泽东的旗帜 高高飘扬” 这样敏感的句子, 而是 “自 由的旗帜高高飘扬” , 而且, 歌名也不 存在任何政治色彩, 叫 战斗进行 曲 。 而这个胆大包天的演出队, 就是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政治部第三厅厅 长 郭 沫 若 组 建 的 文 艺 演 出 团 之 一 剧宣五队。 既然这支演出队伍 有着深刻的红色背景, 新一军怎么会 允许这样一支红色演出队伍前往缅 甸并在军营公开进行赤化宣传呢? 这 是因为孙立人将军曾下令传

5、唱包括 八路军进行曲 在内的这些左翼歌 曲。 了解到以上历史后, 蒋介石下令 命孙立人立即赶来, 当面将 “国军” 与 共军唱 “同一首歌” 之事解释清楚。 孙立人赶到后, 蒋介石本以为孙 立人会为自己开脱, 谁知孙立人语气 平淡地说, 在新一军内传唱这首歌是 得到宋美龄首肯的。 原来, 宋美龄在 新一军远征前曾去劳军, 孙立人曾叫 歌咏队唱过 战斗进行曲 , 宋美龄听 过此歌后觉得这首歌很能振奋人的 精神, 便同意了孙立人关于在新一军 内传唱这首歌的建议。 蒋介石万万没想到, 这 “同一首 歌” 事件查来查去竟排查到夫人头 上, 他只好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据 文萃 文/王庆顺)惊动蒋介

6、石的 “同一首歌”中国最早的红绿灯 设在上海?第一个电动红绿交通信号灯, 于1914年8 月5日在美国的俄亥俄州投入使用。 现代的三 色交通信号灯于1918年在纽约出现, 它安装在 街上的交通岗亭上, 显示红绿黄三色灯光, 用人 工控制。 有文章认为中国最早的交通信号灯, 始于 1928年的上海。 但资料显示, 早在1923年, 上海 公共租界开始在部分十字路口使用机械装置指示车辆停止和前进, 该年4月13日, 南京路两个 重要十字路口, 最先安装红绿灯交通信号装置。 因印度锡克人身高马大,满脸虬须,令人 望而生畏, 1884 年工部局从英属印度旁遮普锡 克族中招募来 16 人,管理租界马路交

7、通拥挤 等方面的问题。当时他们的职责将限于这个方 面。 (据 羊城晚报 文/马飙)“唐僧” 大名唐绍 仪, 中华民国第一任 总理, 时人多在日记、 书信中用隐语 “三藏” 称谓之。 唐绍仪和唐 僧 一 般 生 得 十 分 端 正, 而且据说身高在 1 . 80 米, 以此伟仪出 任中国外交部长乃至 总理, 当然很能为国 争光。 “三藏” 不吃素, 而是杂食、 通吃。 作为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 业生, 他熟悉美国式 的政治 “西餐” , 民主、 文明不离口,纽约时 报 等大报时不时刊 发有关他的报道。“西 餐” 之外, 唐绍仪照样 对中国特色的权力烹 饪颇为拿手, 烹煮煎 炒, 左右逢源。 中国

8、历史尤其是 近现代史, 从来就不 缺风派人物, 但风派 人物真做到上水平、 上档次、 上规模, 唐绍 仪绝对可算是凤毛麟 角。袁派人物中, 唐绍仪第一个随袁 “下课”1909年对于 “唐僧” 来说, 有点流年不利, 风向 不好判断。 开年的时候, 他正好在美国忙着外交大 事, 一是为东北的开发开放争取美国援助, 二是响 应德国皇帝的号召, 争取建立中、 美、 德三国同盟。 这两件都是全球瞩目的大事, 因此, 当唐绍仪在 1908年的秋天率团到达美国后, 美国报纸就一直 在紧密追踪,纽约时报 甚至专门刊发了两个整版 的长篇报道, 配发了唐绍仪的大幅照片。 现实的美国人为了自身的利益, 最终选择了

9、向 日本妥协, 以承认日本在东北的特权, 换取日本对 这一地区门户开放、 利益均沾的承诺。 当唐绍仪在华盛顿的新年钟声中郁闷彷徨时, 国内传来惊人消息: 清国改革开放的旗手袁世凯离 奇而突然地因 “健康原因” 退居二线。 一周之后, 北京命令召回唐绍仪。 次日, 包括 纽约时报 、洛杉矶时报 等在内的美国各大报, 同时刊登了这一消息, 并且明确指出, 唐被召回, 是 受到了袁世凯事件的牵连。 同一天的 基督教箴言 报 则用将近整版的篇幅, 刊登文章 当代中国为年 轻美国提供巨大机遇 , 将唐绍仪的照片与摄政王 载沣的照片并列, 并在导读中用显著的字体写道: “袁世凯的命运关系到中国的外交政策以

10、及中美关 系的发展。 ” 在袁派人物中, 唐绍仪第一个随袁下课。唐绍仪和袁世凯 是 “铁哥们”唐绍仪和袁世凯能成为铁哥们儿, 是一段洋溢 着古典英雄主义的佳话。 唐是广东人, 其父唐巨川是茶叶商, 专做外贸, 十分平凡, 但他却有一个相当不凡的族叔 唐廷 枢。 唐廷枢是大清国首批外资企业 “首代” 、 著名的 怡和洋行的买办, 之后成为李鸿章大搞经济改革的 得力干将, 主持或参与了创办轮船招商局、 开平矿 务局等等, 在官场与商场、 内企与外企、 民企与国企 之间, 游刃有余, 大小通吃。 唐绍仪12岁那年(1874年), 被选为公费留学 生, 前往美国, 在那里生活了足足7年。 从日后唐绍

11、仪的表现来看, 这不仅令他掌握了流利的英文, 而 且还熟练掌握了将政治作为走秀的美式风格。 难能 可贵的是, 唐绍仪不仅没有成为内白外黄、 不适应 中国国情的 “香蕉” 式人物, 相反却融汇中西, 以其 深厚的跨文化修养为基础, 以美式作秀为独门武 器, 迅速在厚黑的大清官场中脱颖而出。 1881年, 年仅19岁的唐绍仪回到了祖国, 然后 被派到朝鲜, 担任朝鲜海关帮办、 德国人穆麟德的 秘书(作为宗主国, 当时中国直接掌管朝鲜的外交、 海关等事务)。 1884年朝鲜发生甲申政变, 22岁的 唐绍仪因此与26岁的袁世凯相识。 当时, 朝鲜亲华 高官被亲日派打伤, 避居海关公署, 袁世凯前去探

12、望, 正好唐绍仪亲自扛枪, 守卫在门口, 勃勃英姿给 袁世凯留下了深刻印象。 从那时起, 两人结为知交 10年后, 在甲午战争打响之前, 有情报显示日本人 决心刺杀抗日最力的袁世凯, 为协助袁撤离, 唐绍 仪亲自带着两支枪、 两把刀、 两匹马, 连夜护送袁世 凯搬到英国军舰上。 正是托庇于袁世凯的大力提携, 加上本身与李 鸿章的特殊关系, 唐绍仪在甲午战争后, 成为中国 首任驻朝鲜总领事, 时年33岁; 随后又随改任两广 总督的李鸿章回到家乡广东任职; 当袁世凯出任山 东巡抚时, 他协助袁处理最为棘手和微妙的外交事 务, 为袁平安度过1900年春夏之交的义和团及八 国联军之祸立下汗马功劳。 1

13、901年, 袁世凯出任直 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成为国家重臣之一, 唐绍仪被 任命为天津海关道, 执掌了大清国最著名的 “肥缺” 之一。清末民初名人中 死得最惨的一人1904年, 英国入侵西藏, 中央决定派唐绍仪 率团前往印度, 主持对英谈判。 自此, 42岁的唐绍 仪开始 “单飞” , 当然按照官场潜规则, 他依然是袁 派人马。 谈判十分成功, 唐绍仪的外交才干受到朝 野更大关注, 得到了迅速提拔, 继而在外交、 国税、 交通等方面同时执掌重任。 唐的工作作风是相当美国式的, 雷厉风行, 不 大给人留余地、 留情面, 由此也树敌不少。 同时, 他 在个人操守上并不十分严谨。申报 就曾报道说,

14、唐绍仪曾嫌工资待遇低, 请求老哥们袁世凯帮忙, 把他调回广东去督办粤汉铁路, 但被中央拒绝。 申报 评价其 “实不外拜金主义也” 。 根据翰林院侍读马吉樟的弹劾, 唐在担任邮传 部副部长时,“所用垂参, 皆其同乡亲戚, 以贿而行, 咨调司员, 亦多以贿成者” 。 虽然史料中并没有证据 对此证实或证伪, 但从唐在1910年出任邮传部第一 把手时的表现来看, 弹劾内容当不是道听途说。 根据 民立报 报道, 唐绍仪 “日食非百金不 乐, 一切举动, 皆摹仿西洋豪华, 非中国诸王大臣 所可及。 唯对于部中司员异常刻薄, 闻近日又有裁 员减薪之举, 邮部之司员无不怨形于色。 夫减之诚 是, 然唐自待亦太

15、过也。 ” 日本人佐藤铁治郎的记 载干脆说 “唐本骄奢淫佚, 无利不为” 。 擅长公款吃喝的唐绍仪, 在政治上的胃口也 不错, 来者不拒。 到了民国, 袁世凯当大总统, 唐绍 仪当国务院总理, 几十年的老哥们却自此开始闹 别扭, 后世的主流史家, 多将两人的矛盾解读为人 治与法治、 独裁与民主的政见之争, 其实, 唐在骨 子里是很有点魏延式风格的, 脑后有反骨。 与他十 分熟悉的叶恭绰, 在晚年回忆道: 唐绍仪 “有劝人 退位之习惯, 以为政治家无身临绝境之理, 退可复 进。 故劝清帝退位, 劝袁退位, 劝段(祺瑞)退位, 又 劝孙(中山)退位, 劝蒋退位, 而不知除清室被逼 外, 余皆不听其

16、言, 蒋尤误会, 以及干祸” 。 一贯通吃的唐绍仪在日本大举侵华时, 不顾 各界的劝说, 继续留在上海, 与日方颇多可疑来 往, 最终被重庆下令 “定点清除” 。 军统特工冒充古 董商混入其家, 用利斧将其劈死, 从容撤退, 唐可 算是清末民初名人中死得最惨的一人。 唐的悲剧, 在于太缺乏政治信用, 随风摇曳, 虽 然讨巧, 却也招嫌, 聪明反被聪明误。 在晚清乃至民 国的不端年代,“不择手段” 日益成为主旋律,“潜规 则” 乃至 “无规则” 成为真正的规则, 软的怕硬的、 硬 的怕横的、 横的则怕耍赖的, 刘邦类型的无原则的 “痞子” 才能成为笑到最后的胜利者 (据 中国经营报 )图为上世纪20年代, 上海租界印度锡克族交警用手控制红绿交通信号灯。 1912 年 3 月 25 日唐绍仪抵南京组织新 内阁, 孙中山与唐绍仪 (左) 在总统府前合影。 (资料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