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_以_乘法分配律_的教学为例

上传人:jinli****o2018 文档编号:45887886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98.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_以_乘法分配律_的教学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_以_乘法分配律_的教学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_以_乘法分配律_的教学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_以_乘法分配律_的教学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_以_乘法分配律_的教学为例(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JIAOXUEYUEKANXIAOXUEBAN 教学月刊小学版2012.3数学一、 引言:乘法分配律怎么证明?有什么用?在一次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的教学实践研讨课上, 两个学生的偶然提问引起了笔者和在座众多听课教师的思考和讨论。这是四年级下册的一节 “乘法分配律” 的新授课。 教师让学生从一个等式 “ (42 ) 25425225”出发,得到一个数学规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 再相加” 。 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分配律,它还可以用字母表示为“ (a+b ) c=ac+bc” 。 然后, 教师对大家说,“同学们,对于乘法分配律, 你想说点什么? ”一个学生问道:

2、“老师, 我们仅从一个算式出发,就得到了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正确吗? 怎么能说明它一定正确呢? ” 这时, 有些学生也开始附和:“是呀, 怎么说明乘法分配律一定正确呢? ”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 教师愣了一下, 但很快镇定下来, 说道:“同学们,你们能举出反例说明乘法分配律不正确吗? ” 学生开始举例子, 都符合乘法分配律, 没有人能举出反例。 这时, 教师说:“没有人能举出反例说明乘法分配律是错误的, 所以我们认为它是正确的。 ” 此时, 学生不说话了, 似乎认同了教师的观点, 可听课教师却窃窃私语起来。之后, 教师讲解了两道关于乘法分配律的例题,便让学生进行巩固练。 在课堂小结时,

3、教师让学生谈谈运用乘法分配律解题的感受。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道:“老师, 您让我们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31) 6361618624 ,但是我们不用乘法分配律解就可以看出是 4624, 干吗还要这么复杂? 乘法分配律到底有什么用啊? ” 这时, 全场都静了下来, 目光再次聚焦到授课教师身上。 授课教师一脸茫然, 想说点什么, 却欲言又止。 就在此时, 下课铃响了, 教师乘机结束本节课。这节课给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为学生提出了两个出人意料的问题, 而这两个问题又很难回答。 是啊, 怎么能说明乘法分配律是正确的呢?举不出反例就能说明一定正确吗? 在数学上判断一个命题的正确性, 需要依靠逻辑推

4、理来证明, 在小学阶段怎么证明乘法分配律是正确的呢? 另外, 学乘法分配律仅仅是为了所谓的简便计算 (况且有些学生还认为越用越复杂 ) ? 乘法分配律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呢?二、 乘法分配律的证明与价值一般情况下, 乘法分配律有两种形式:(1 ) 基本形式。 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 等于每个加数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以“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为例曾小平韩龙淑的思考程序。如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以54-8=? 为例。 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这个计算题时, 学生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的方法:(1 )5485444;(2 )5485084;(3 )54854102;(4 )5485884;(5 )5

5、4840+148=40+6;以上的每一种方法都有数学的思维过程, 教师可以选择一个一般的算法, 分析思维过程, 并把思维过程归纳成几步。 如对于运用第 (5 ) 种方法: 54840148。 它的思维过程是: 一看: 看个位上的数是否够减; 二分: 把被减数分成几十和十几; 三减: 十几减几; 四加: 几十加几; 五写: 写上结果。 让学困生经历得出这五步的过程, 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个过程解决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问题。(以上活动方案中问题的相应参考答案略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310006)备课之窗问题研究23JIAOXUEYUEKANXIAOXUEBAN 教学月刊小学版2012.

6、3数学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它们所得的积加起来, 即(a+b ) c=ac+bc, 或者 c (a+b ) =ca+cb;(2 ) 拓展形式。 若干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 等于和中的每一个加数与这个数相乘, 再把所得的积加起来, 即(a1+a2+an) b=a1b+a2b+anb, 或者 b (a1+a2+an) ba1+ba2+ban。 下面的讨论主要针对基本形式的第一个式子进行, 读者可以拓展到其他形式。(一) 乘法分配律的证明在小学数学中, 乘法分配律的适用范围有两个,一个是自然数, 另一个是有理数。 下面我们分别在自然数和分数的条件下证明乘法分配律。1.在自然数范围内在自然数范围内

7、, 乘法的意义是表示相同加数的连加, 是一种特殊的加法1 。 由此出发, 并借助加法运算律, 我们可以证明乘法分配律。(a+b ) c= (a+b ) + (a+b ) + (a+b )a+a+a+b+b+b=ac+bc特别地, 当 c0 时,(a+b ) 00a0b0; 当 c1时,(a+b ) 1a+ba1b1。 从而, 在自然数范围内,乘法分配律成立。2.在分数范围内下面我们证明, 在分数范围内 (也可以说在有理数范围内) , 乘法分配律a b+c d?mn=a bmn+c dm n成立 (这里 a, b, c, d, m, n 是整数, 且 b, d, n0 ) 。因为a bmn+c

8、dmn=am bn+cm dn=adm+bcm bdn, 所以a b+c d?m n=ad+bc bdm n=(ad+bc ) mbdn=adm+bcm bdn=a bmn+c dmn。(二) 乘法分配律的价值在小学数学中, 乘法分配律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借助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这一点已经形成共识, 在小学数学中也有大量的相关练题; 另一方面乘法分配律是进行多位数竖式乘法的基础, 即它是我们进行竖式乘法的依据。 这第二点价值可能还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 下面我们通过“3728” 的竖式乘法来分析一下。观察乘法竖式 (见图 1 ) , 不难发现, 我们在计算的时候, 相当于将

9、“3728” 写成“37 (208 ) ” , 再用乘法分配律得到 “37837202967401036” 。 一般地, 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为: 要计算 abxy, 根据十进制计数法, 可改写为 ab(10x+y ) ; 根据乘法分配律, 等于 ab10x+aby。 读者可以类似拓展到其他多位数乘多位数的情况。三、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乘法分配律是一个重要的数学规则, 对此内容的教学要经历 “发现表述证明运用” 四个阶段, 让学生领悟到乘法分配律 “从哪里来, 是什么, 到哪里去” 。(一) 发现师: 老师这里有两句话,“我爱爸爸” 和 “我爱妈妈” 。 你能把它们合并成一句话吗?生:

10、能, 那就是 “我爱爸爸和妈妈” 。师: 很正确。 校服每件上衣 62 元, 每条裤子 37元, 大家算一算, 咱们班 35 个人, 每人一套校服, 需要花多少钱? 暂不计算结果, 说一说你是怎么列算式的。生: 每一套校服的钱乘总的套数:(6237 ) 35。生: 所有上衣的钱加上所有裤子的钱: 62353735。师: 有两种不同的算法, 得到两个不同的算式,大家猜一猜, 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会怎样?生: 结果相等, 也就是说 (6237 )3562353735。师: 是吗? 动手算一算, 是否真的相等?学生计算, 结果都等于 3465,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6237 ) 3562353735。

11、然后, 再出示两个类似的问题, 用类似的方法得到两个等式:(42 ) 25425225,(108 ) 501050850。师: 观察这三个等式, 你有什么发现? 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评析:教师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和数学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对多个数学事实进行观察,从而发现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数学探究和归纳猜想的能力。)(二) 表述c个(a+b)相加c个b相加c个a相加备课之窗问题研究图1372829674 103624JIAOXUEYUEKANXIAOXUEBAN 教学月刊小学版2012.3数学AEDBFCabc图2生: 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 等于每个加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 再把它们所得

12、的积加起来。生: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 再把乘积相加。生:(甲数乙数 ) 丙数甲数丙数乙数丙数。生:() 。生:(a+b ) c=ac+bc。(评析: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表述乘法分配律,既可以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和数学交流能力。)(三) 证明师: 大家的发现正确吗?生: 正确。 我举了几个例子, 都验证了它。生: 不一定。 找不到反例, 只能说明它正确的成分很大, 但不能说明一定正确。师: 怎么才能说明这个结论一定正确呢?生: 除非我们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证明它正确。师: 对! 在数学上肯定一条结论, 需要凭借证明。这里的 a、 b

13、、 c 都是大于 0 的自然数, 以 (a+b ) c=ac+bc 为例, 你能证明它吗?生: 我试试, 可以用乘法的含义来证明。 根据乘法的意义,(a+b ) c 表示 c 个 (a+b ) 的连加, 将括号去掉, 就是 c 个 a 的连加, 再加上 c 个 b 的连加, 根据乘法的含义, 就是 ac+bc。(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书, 具体参见前文 )生 (众 ) : 哇! 巧妙!生: 我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来证明。 如图2所示,长为 a+b、宽为 c 的长方形 ABCD的面积为 (a+b ) c, 也可以是两个长方形 ABFE 与 EFCD 的面积和, 即ac+bc, 从而 (a+b ) c=

14、ac+bc。师: 这样, 我们就可以确定 (a+b) c=ac+bc是正确的。 我把这个等式变成 c (a+b ) =ca+cb, 你说它正确吗?生 (众 ) : 正确。师: 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大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什么是乘法分配律?(评析:证明乘法分配律能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和乘法意义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说理和论证能力; 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的研究方法,即在数学上肯定一个结论需要给予证明,而否定一个结论只需要举出反例。)(四) 运用师: 下面请大家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25 (108)和 37 (203 ) , 并用竖式计算 2518 和 3723, 看看你有什么发

15、现?生: 我发现竖式的算法就是来源于乘法分配律。师: 如果计算 38102, 你打算怎么算?生: 我会列竖式计算。生: 我把 38102 写成 38 (1002 ) , 再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师: 大家用两种方法计算, 体会一下哪一种方法更简单。(评析:学以致用,通过这两类练题的计算,教师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让学生体会到了乘法分配律的重要价值,加深了对相关数学内容的理解。)四、 结束语: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来龙去脉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如果仅仅告诉学生一个概念、 公式、 定理和法则, 就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模仿练, 学生往往理解不深刻, 也常常会出错。 如果让学生经历重要知识的来龙去脉,学生就会理解得更深刻, 也会减少一些错误。因此, 在进行一些重要的数学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 “知识点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它”“知识点是什么如何用语言描述它”“知识点有什么用它的作用是什么, 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等基本问题。 对于像乘法分配律这种重要的数学结论和数学公式, 采用 “情境引入探索发现语言表述数学证明巩固运用” 的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会比较好。(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100048)(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数学系030012)参考文献:1史宁中.数学思想概论数量与数量关系 的抽象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