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特色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索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5887003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景观特色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城市景观特色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城市景观特色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城市景观特色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城市景观特色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城市景观特色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景观特色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索(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97小城镇建设H His sto or ric c cal & & & C C Cu ul l ltu u ur r ra a al l T To o ow w w wn ns s and Villages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近年来得到多方面的广泛重视,但在城市景观特色层面的探讨则较少。本文即从城市景观特色的角度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在城市景观特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前提下,探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特性和保护战略,进而以南京云锦为对象分析了文化元素落实到空间场所的实现途径,试图探索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特色塑造的模式。一、引言继我国昆曲和古琴艺术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成

2、功申报为世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选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的研究逐渐升温。我国拥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城市景观既应该有世界性、国际性的一面,又应该有民族性和本土化的一面。这是世界城市发展应该遵循的原则,也是城市景观发展的原则。目前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区域保护与利用的研究等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研究,而涉及到地理学的研究还比较少,目前研究仅从旅游开发和文化空间进行探索,从城市景观领域研究的尝试较少。本文即从城市景观特色的角度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在城市景观特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前

3、提下,探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特性和保护战略,进而以南京云锦为对象分析了文化元素落实到空间场所的实现途径,试图探索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特色塑造的模式。以期对丰富非物质传统文化的景观设计、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措施有一定借鉴意义。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城市景观的概念(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国务院办公厅在2005年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 “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

4、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这两种定义中都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系列活态的文化活动以及其文化场所的空间落实,明确指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物质元素承载,其中就包括了其产生的空间场所。(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我国从2003年至今已经颁布了众多的政策与法规,并从2005年开始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这说明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步重视。与此同时我国的昆曲、古琴、南京云锦、端午节等先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人类非物质遗产名录”。目前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采取的措施有分级保

5、护、加大宣传力度、制定保护规划并分步实施、完善立法、品牌产业化等。在保护形式方面,主要的载体是博物馆、博览园和各类展览、展示以及表演活动,形式还比较单一。从城市景观的角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物质空间载体是一项具有挑战意义的重要探索。(三)城市景观的概念著名景观生态学家肖笃宁认为广义的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景观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等多重价值。这一概念清楚地表述了景观的异质性、地域性和可辨识性,又强调了景观的尺度性和多重功能性。城市景观不仅是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之和,而且还包含了社会意义上的活动景观。一方面,城市产

6、生并存城市景观特色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索吕 倩 葛幼松98小城镇建设Historical & Cultural Towns and Villages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在于自然之中,城市的发展也受到自然规律的强烈影响和制约而呈现出不同的景观特征。另一方面,人工化是城市景观区别于自然景观的突出特征。由于人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城市景观风貌积淀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特征并不断发展变化。(四)城市景观特色的解读一个城市有别于其它城市的形态特征,不仅包括城市的具体空间环境,还有当地民俗反映出来的生活形态和文化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的景观特色反映了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景观特色其主旨是彰显本土民族

7、主题。 城市景观就是一本记录城市历史与人文的书, 人们在得到文化的熏陶之后, 获得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归宿。 只有深入挖掘城市的本土文化特性才能给景观特色的塑造提供素材。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特性和保护战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特性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活态性,二是传统性,三是整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离不开它的空间特性的。本章在研究空间特性之后总结出三种保护理念。(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1. 活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 “它依托于人的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这句话道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

8、生活文化”即“活态性”。这种活态性凝聚着创造并传承凝聚其内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并且在与自然、现实、历史的互动中,不断生发变化和创新(见图1)。2. 本土性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产生与传承都有特定的环境,这种环境一方面是指特定文化空间的自然、气候条件,另一方面是指特定自然空间的文化条件。而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求这一文化必须扎根于一个地方的传统文化历史中,能够作为一种手段来体现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质和价值,对社会团体起到促进作用。3. 整体性一个民族所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丰富多彩的,它们都是该民族的精神产物,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我们要保护的正是这样一个整体。这里包括有两个层面

9、,一是生态层面的整体性,这与本土性是一脉相承的,它强调对于遗产本身和传承者、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这些遗产的传统受众。二是文化整体性,遗产本身不是孤立的,它与同源同根的其他遗产共同构成一个统一体。(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保护战略1. 追求文化生产的可持续再生模式列斐伏尔关于“空间的生产”思想有四条规则,其中之一是要从关注“空间中的事物”转移到关注“空间的生产”。文化空间最好的保护模式是在保护中获得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文化空间应该成为传统与现代的统一。2. 基于当地社区的生活范式的保护策略这里关注的是非物质文化的发展过程和生活运动,以当地居民和遗产的融合激发社区活力,将静态的共存转为活态的互动。由

10、于非物质文化本身处于持续的发展状态,因此必须将遗产置于一种持续发展的生活之中,这就需要营造一种生活范式来带动整个社区的互动活力。更重要的是,在有限的空间里生活范式宣传的是一种保护理念,它让更多的社区居民亲自参与到非物质文图1 云锦织造工艺传承图2 黄、黑色为主色调的云锦色彩99小城镇建设H His sto or ric c cal & & & C C Cu ul l ltu u ur r ra a al l T To o ow w w wn ns s and Villages化的流动与传承中去。3. 以整体保护代替局部保护的保护方法依据上文的分析,整体性保护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而像以往就单项

11、遗产保护而忽略多个遗产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地域环境的保护是不可取的。就保护遗产的空间生态整体性来说,就是要保护与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与延续的当地人的活动场所。如在人群相对集中点再造一些博物馆、交流中心、音乐厅和图书馆,最好选址在当地科研院所集中的区域。这些场所既是传承者的聚集场所又可供游客亲身参与游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就保护遗产的文化整体性来说,就是要把多个有相同文化渊源的遗产放在一个大背景下进行保护。比如云锦、蜀锦、宋锦和壮锦都是由皇家丝织品演化而来,我们可以进行整体保护。4. 通过空间转化实现景观特色重塑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文脉,代表着地域的主流或典型文化,在其保护

12、过程中必须找到其合适的载体(人、场域、工具、行为、仪式),这类文化才能够得以有效传承。寻找载体的过程,即所谓的“物化”,也就是“空间转化”。本文认为,景观特色的重塑是空间转化的有效手段。空间转化的过程,实际上是遗产文化的保护过程。四、云锦文化的空间转化分析本章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云锦为对象进行空间转化分析。为保证云锦特色景观重塑后的艺术、历史文化和景观的价值,我们对有助于认识云锦的性质、特点和历史的实物、文字、口头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搜集、整理,这些信息源后来成为分析南京云锦文化价值和空间转化的基本论据。本章通过建立表格分析研究云锦的文化要素如何与景观空间相结合(见表1)。通过表1的分析可以看出

13、,云锦文化元素中的传统纹样、色彩运用比较容易转化,基本可以在宏观到微观的所有景观空间中表现,历史典故、织造工艺、构图造型、纹理质感等较易在中观和微观的景观布局中表现,而审美意境则通过各种景观元素的运用体现于城市整体的意境中。五、云锦文化城市景观特色的塑造探索(一)注重整体功能和谐的街区保护通过对南京人文历史的演变、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区域的考察,本文对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有了初步的了解。夫子庙作为“历史街区”所形成的由秦淮灯会、传统建筑、传统饮食、传统民俗组成的区域,每一个人都会感受到历史符号意义上的民俗风。河西新城江东门地段坐落着南京云锦博物馆,依托城市名片南京云锦,这里已经成为城市新

14、的文化地标。河西新城依托奥体中心,经过系统规划后建成生态商务办公和高档居住的新城,尽显古都大气的现代气质,云锦的华丽大气与河西的文化场域非常吻合。但是这样的文化优势没有发挥到区域景观设计中,河西片区龙江、奥体两个区域中心在景观上看来比较单一没有体现出云锦的文化特色,在空间上使云锦保护成为了文化孤岛。可以做这样的假想:将特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融入相应的城市区域。具体内容为:整个区域的广场、道路、街道、建筑立面、景观小品都不同程度的体现这一主题;保证在这个区域内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公园绿地并向市民免费开放;建有相关的博物馆、科技馆,激发并维系居民的地域归属感。将河西新城片区的景观特色定义为云

15、锦主题。龙江新城市广场是区域的中心商业地带,最具有区域可识性,是河西龙江片区的门户。但是这里的景观现状除了秦淮河石头城风光带以外缺少公园绿地和广场以提供大表1 云锦文化元素的景观空间转化分析表云锦的文化元素景观转化难易度转化方法景观空间的实现历史典故提取再现节点、标志织造工艺原型再现街区、节点、标志审美意境综合感知所有景观空间的感知构图造型空间三维转化街区、节点、标志传统纹样局部、抽象加工所有景观空间色彩运用直接应用道路、街区、节点、标志纹理质感局部、抽象加工街区、节点、标志注: 为了反映云锦诸多文化特征景观化实现的可行性, 将景观化难度分为四个等级, 很容易 (很有景观价值) , 较容易 (

16、较有景观 价值) , 一般(可以实现) , 较差(较难实现) ; 景观空间参考城市意象理论分为街区、道路、边界、节点、 标志。100小城镇建设Historical & Cultural Towns and Villages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量的居民户外社会交往空间。可以在龙江体育馆附近修建市民广场;在南京云锦博物馆附近利用延伸至长江边的滩涂湿地建造云锦主题湿地公园;扩建南京云锦博物馆,提供市民亲手织云锦的体验馆。所有道路的景观应以云锦为主题,具体内容在街道一节阐述。尤其选择两条道路集中体现,可以选址在南京云锦博物馆前的城市主干江东门大街,也可以是人流量大的次干道。借鉴云锦经纬线严谨排布和同纬度线图案各异的特点,在具有通达性的道路节点布置云锦主题景观。设计区域云锦标志,体现在城市雕塑等景观小品。(二)彰显可识别性的边界效应在奥体新城街区的边界地带加入云锦的设计元素。这些边界地带可以是划分街区的道路,可以是分割主城区和新城的秦淮河,可以是大型标志建筑的场地轮廓。云锦的龙凤型象征图案象征着南京六朝古都的王城气质,云锦麒麟图案是南京的标志,这些吉祥图案可以直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