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市“十三五”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

上传人:wei****017 文档编号:458007 上传时间:2017-03-03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3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水市“十三五”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赤水市“十三五”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赤水市“十三五”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赤水市“十三五”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赤水市“十三五”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赤水市“十三五”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水市“十三五”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赤水市“十三五”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目 录前 言 1(一)指导思想 1(二)基本原则 2一、国土资源概况 2(一)自然地理 2(二)地形地貌 3(四)国土资源现状 31、土地资源 32、矿产资源 33、地质环境 34、地质遗迹保护 4二、“十二五”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成就 4(一)取得的成效 41、耕地保护卓有成效 52、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得到提高 53、建设用地保障有力 54、矿产资源管理得到加强 65、群众权益维护落到实处 66、地质遗迹保护开始起步 6(二)主要的经验和做法 61、政策支持 62、规划引领 63、全力推进 7(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71、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的矛盾

2、突出 72、基础资源短缺,监管和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73、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74、地质灾害频发 7三、“十三五”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主要目标 8(一)总体目标 8(二)具体目标 8四、“十三五”的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 9(一)主要任务 91、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障科学发展合理用地 92、强化耕地保护措施,提升耕地质量,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103、建立节约集约利用制度,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114、加强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增加矿产资源保障能力 125、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大力推进生态国土建设 126、积极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建立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 137、稳妥推进土地

3、制度改革 138、加强地质遗迹保护 139、全面提升国土资源基础服务和资源保障 14(二)重大工程 151、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工程 152、资源保障工程 173、耕地保护质量提升工程 194、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程 205、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工程 21(三)重点项目 221、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222、地质灾害治理 223、地质遗迹保护 23五、保障措施 23(一)法律法规 23(二)政策措施 23(三)加强制度创新,强化管理 241、建立规划信息公开、查询制度 242、建立规划实施奖惩机制 243、加强规划实施监督管理和部门协作 24附表 1 赤水市“十三五”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重

4、点项目表(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25附表 2 赤水市“十三五”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重点项目表(地质灾害治理)26附表 3 赤水市“十三五”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重点项目表(地质遗迹保护)27重点建设项目简介 28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 28地质灾害治理项目 29地质遗迹保护项目 30前 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做出了“三期并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时期、转变发展方式和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在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三期叠加”(增速抵挡期、转型阵痛期和改革攻坚期)的总体战略判断,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围绕宏观形势和重大战略,“十

5、三五”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资源配置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守“加快发展”和“生态保护”两条红线,创新思维能力,着力保障国土资源供给,尽职尽责保护、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为实施工业强市、城镇化带动的“主战略”和生态立市、创新驱动、开放战略,统筹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大力融入成渝经济圈和国家“一带一路”及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有力的国土资源保障。特编制本规划。(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

6、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及视察贵州指示精神。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红线,坚持“两加一推”主基调和“四城、三基地、一枢纽”建设,着力实施工业强市、城镇化带动主战略和生态立市、创新驱动、开放战略,统筹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大力融入成渝经济圈和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更加注重资源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提高耕地质量、更加注重资源节约集约、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强化民生保障、更加注重维护群众权益;努力打造全市生态经济升级版、为会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三个率先提供国土资源保

7、障。“十三五”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坚持稳中求进的主基调和问题导向,查找薄弱环节,树立底线思维,补齐政策短板,重点对耕地保护、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维护权益、地质矿产、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不动产登记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全面推进法治国土建设。(二)基本原则“十三五”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必须遵循如下原则。1、规划适度超前,适应经济发展的原则;2、坚持发展与保护、需要与可能的原则;3、坚持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建设与环境相协调的原则;4、坚持与相关规划、政策相衔接的原则;5、坚持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资源并重的原则;6、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一、国土资源概况(

8、一)自然地理赤水市地处云贵高原北部,赤水河下游向四川盆地过渡的边缘斜坡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 10536121061615和北纬 281547284555之间。东南与贵州习水县接壤,西北与四川省的古蔺、叙永、合江三县交界。土地总面积 方公里,总人口 31 万人。习水经赤水至四川纳溪的国道从南入境,经境内元厚、葫市、丙安、复兴过赤水市,从境内中部穿越而过;习水马临经官渡、长沙至四川合江的 级公路,从境内北东官渡、长期、长沙通过;赤水至长沙 级公路,经过北部赤水、天台、旺隆、白云乡至长沙;官渡至葫市公路从东南部葫市镇至官渡镇,连接中部和东部片区;蓉遵 速公路已投入使用,交通较方便,是黔北通往川渝的重

9、要门户。赤水市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二)地形地貌赤水市地处贵州高原大娄山北麓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大娄山山脉尾部沿东南向西北以三条山脊伸入境内,即南部的马鹿梁子和箐坪梁子,中部的二郎坝山梁。地势呈东南高,西北低,赤水河、习水河从东南向西北几乎平行斜向贯穿境内,使境内形成“两谷一梁四面坡”的地形特点。大同河、枫溪河等大小溪河纵横交错,地貌被侵蚀切割成峡谷山地、坪状低山和丘陵等地形。(四)国土资源现状1、土地资源2014 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显示,全市土地总面积 顷,其中: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 占土地总面积 建设用地 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 未利用地 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 2、矿

10、产资源赤水市内共发现各类矿产 8 种,占全省已发现矿产 123 种的 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 3 种。优势矿产单一,除天然气外,其它矿产均不具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主要矿种保有资源储量:天然气 立方米、砖瓦用页岩 立方米,砂岩(建筑石料用)立方米,现有矿山 24 个。其中:天然气矿产极为丰富,勘查开发潜力巨大。主要分布于赤水市境内的太和、元厚、旺隆、宝源等地,已发现油气圈闭构造 19 个,初估生气量达 2000 亿立方米。铜矿仅为砂岩内的铜矿点,主要分布于金华街道办事处和天台、旺隆镇等地,在当前经济条件下不能开发利用,不具备开发价值。3、地质环境我市地处四川盆地南缘,属四川台坳,与四川为同一沉积湖

11、盆。境内出露地层有中生代侏罗系沙溪庙组、遂宁组、蓬莱镇组、白垩系嘉定群和新生代第四系地层,全为沉积岩。侏罗系、白垩系为河湖相沉积的红色、紫色泥岩,粉砂质岩及砂岩,又称红岩。第四系为残坡积层、冲积层和洪积层。地质构造属川中台坳泸州小区的赤水褶皱束,陆相沉积,岩层较新,区内构造线大致为两组,一组呈东西向,即旺隆背斜,象鼻场向斜,是川南坳陷主方向;另一组呈北北西南南东向,即官渡背斜,血柏坪背斜等,是受川东南褶皱带帚状构造系影响,地质构造大致由西门、血柏坪、宝源、旺隆、官渡等一系列背斜、穹隆构造和风溪、象鼻场、鸡公岭、燕子岩等向斜组成,以东西向为主,南北向次之,横跨交错,发育长度一般为 1020层倾角

12、 15以下,构造封闭良好。市区附近是一群分散的,规模较小的近南北向褶皱,有南北向断裂。构造以褶皱宽缓,断层稀少,裂隙发育为其特征。截止目前,全市发现地质灾害隐患 175 处,其中:特大型 4 处,大型 9 处,中型 27个,小型 135 个,潜在威胁 5464 户和学校、医院等共计 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4、地质遗迹保护经国土资源部批准,成立贵州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并于 2012 年 10 月 29 日揭碑开园。公园内地质遗迹景观丰富,丹霞地貌、瀑布景观、孑遗植物是公园内的三大特色地质地貌景观。另外,峡谷地貌、风景河段、古生物活动遗迹、古崩塌堆积体、小型构造等对区域构造成因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

13、值,也是公园内重要的地质遗迹景观。地质公园地理坐标东经 10536251061456,北纬 281547284558,公园总面积 方千米。根据地质遗迹的分布特点、类型组合以及区域位置,将公园划分为大同丙安园区和两河口元厚园区。大同丙安园区,东西长 米,南北宽 米,面积 河口元厚园区,东西长 米,南北宽 米,面积 方千米。二、“十二五”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成就(一)取得的成效“十二五”以来,我市严格执行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市委、政府提出的目标任务。紧紧围绕保红线、保增长、保民生的发展大局,积极主动服务,严格规范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耕地保护卓有成效截止 2014 年,

14、我市耕地保有量为 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20750 公顷,与规划的目标任务相比较,耕地保有量比规划目标的 23367 公顷多 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与指标相等,耕地质量有所提高,实现了数量、质量和生态保护。“十二五”以来,我市狠抓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一是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落实耕地保护红线。科学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 顷,落实了保护责任,设立了保护标志,建立了基本农田数据库,全面提高了基本农田保护现代化管理水平。二是全面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确保了全市耕地保护目标落实到位。三是严格控制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加大耕地质量建设。20102014 年,累计实施土地整治项目 47 个,总规模 3930

15、公顷,新增耕地 209 公顷;四是创新耕地保护。通过开展耕地质量评定和耕地质量等别更新,实施动态巡查和卫片执法监测,创新开展耕地保护。2、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得到提高几年来,始终把节约集约放在首位,优化利用存量土地,多途径释放建设用地节约集约潜力,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不断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节约集约水平,城镇存量土地得到了充分利用,农村居民点等低效用地效率得到了全面提升。3、建设用地保障有力“十二五”以来,我市积极创新思想,主动作为,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的前提下,主动参与国家宏观调控,狠抓措施落实,保障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解决了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和社会民生、扶贫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用地。几年来,共报批建设用地 38 个批次,面积 顷;积极争取并组织实施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使用周转指标 1100 亩,解决项目落地面积 1100 亩,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4、矿产资源管理得到加强“十二五”期间,我市提供建设用砂石和砖瓦用页岩等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