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地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5759976 上传时间:2018-06-19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93.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节地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实践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毕节地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实践与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毕节地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实践与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毕节地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实践与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毕节地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实践与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节地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实践与思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乌蒙论坛/2008年/第6期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 全区八县市中有七个县市是革命老区,属中国西南贫困带核心区域的“老、少、边、穷”地区。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 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核并报国务院批准,全区八县市中有大方、织金、纳雍、威宁、赫章五个县被列为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50个乡镇(办事处)中有173个乡镇被省定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4508个村中有2587个村被省定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 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全区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 “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净减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贫困人口这一总体目标, 从帮助贫困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

2、提高基本素质”三个基本问题入手,突出抓好“整村推进、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产业化扶贫”三项重点工作。 经过各级党委、 政府及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全区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农民收入稳定增加。一是贫困状况进一步缓解。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实现325亿元, 比2000年的120.91亿元增加204.09亿元;三次产业比重实现了由“一二三”向“二三一”排序的转变;财政总收入实现55.06亿元,比2000年的13.85亿元增加41.21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458元,从全省最后一位上升为全省前四位, 高于全国、 全省同期增幅水平; 粮食总产量从2000年

3、的231.76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263.27万吨,增长13.6%,基本解决了长期缺粮的突出矛盾;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2000年末的74.34万人减少到2007年末的49.89万人,净减少了24.45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从2000年末的131.24万人减少到2007年末的85.96万人,净减少了45.28万人。 通过全面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使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基本得以解决。二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有所改善。2000年以来,全区共新增基本农田44万亩,农民人均基本农田由0.3亩上升到0.36亩; 全区3934个村有3219个村已通自来水,农村饮用安全卫生水户数达到103.4万

4、户;基本实现了乡乡通路、通电、通程控电话,有3794个村通了公路,实现了村村通电;对居住在基本不具备生存条件地方的7415户极贫户3.08万贫困人口实施了扶贫搬迁,新建、改建农村住房困难户3.19万户。 全区森林覆盖率从2000毕节地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实践与思考胡松工作研究Research Work4141乌蒙论坛/2008年/第6期年的29.60%提高到2007年的35.92%, 每年净增1个百分点以上。三是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全区农业实用技术推广覆盖面由2000年的60%上升到2007年的8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43%以上;适龄儿童入学率由95.5%提高到

5、98.35%;广播电视覆盖率从77.39%提高到83.38%, 广播电视覆盖全区3910个村,投资建设农村电视广播无线覆盖工程,使农村收视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现有乡镇卫生院241个、村卫生室3159个,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538.7万人, 占全区 农 业 人 口 的91.88%,以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为标志的卫生事业获得较大发展,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已基本建成。四是人口控制水平和农村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000年的21.46下降为2007年的7.80, 符合政策生育率从2000年的 56.69%提高到2007年的92.5%; 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全面完成了“两基”攻坚任务;人力

6、资源开发步伐加快,培训力度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达到130万人。回顾近几年的扶贫开发, 毕节地区的主要作法是:(一)以农村贫困群众“住有所居”工程为突破口,切实改善民生无房和居住茅草房的农户是毕节地区农村最困难的弱势群体,改茅建房是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2007年,全区将实施农村贫困群众“住有所居”工程列为地委、行署拟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围绕“住有所居”工程,以财政扶贫、深圳对口帮扶、易地移民搬迁、民政安居等项目为依托,切实抓好各类项目的申报和实施; 以开展 “万人帮万户”活动为载体,切实把“4321”结对帮扶、党建“1+1”帮扶、“百企帮百村”等活动融为一体;以“农户货款

7、、政府贴息”为切入点,变直接补助的输血式扶贫为引导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造血式扶贫。 同时,对住房困难农户比较集中且自筹资金能力较强的地方,尽量突出民族和地方特色进行规划,涌现了大方县木格村、 赫章县平山乡中寨村等具有民族风情特色的村寨。 全区共投入改茅建房资金5662.03万元,其 中 地 县 财 政 资 金1100万 元 , 财 政 扶 贫 资 金1719.72万元,民政系统资金181.4万元及社会捐赠资金2660.91万元, 完成改茅建房1.15万户。 从中探索“整合资金、信贷扶贫”,建立以户为单位的内部经济小循环促进贫困户脱贫的新路子。2008年,地委、行署决定继续实施农村贫困群众“住有所

8、居”工程,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制定了 “实施农村贫困群众住有所居工程,完成农村无房户建房和茅草房改造各5000户”的目标任务,这是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地委、行署2008年要办好的十项民生项目之一。(二)以扶贫整村推进为载体,切实抓好扶贫开发试点示范建设为整合各方面力量,集中资金投入,整村推进,分期分批扶持, 一个村一个村地解决温饱问题。 全区扶贫开发工作以贫困群众增收越温为主要目标,贫困村为主战场,集中力量,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工程。20042007年全区共实施了974个一类村整村推进计划。 其中:2004年实施扶贫整村推进村150个, 每村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0万元以上;2005

9、年实施扶贫整村推进村191个, 投入专项财政扶贫资金3820万元,建设项目581个;2006年实施扶贫整村推进村305个,投入专项财政扶贫资金6100万元, 建设项目722个;2007年实施扶贫整村推进村318个,投入专项财政扶贫资金7950万元,建设项目1045个, 实施产业化扶贫整村推进村10个。 此外, 还在实施整村推进计划的贫困村配套倾斜投入到县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及国债资金、信贷扶贫资金、深圳对口及社会帮扶资金、其他部门资金等,建设扶贫项目,使整村推进村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增加了收入, 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 涌现出了黔西县太来乡芭蕉村、金沙县清池镇普安村、纳雍县维新镇红星村等一批整

10、村推进典型。 纳雍县维新镇红星村还被国务院扶贫办命名为 “全国整村推进先进村”。2007年,依托深圳对口帮扶项目,整合财政扶贫、草地生态畜牧业、兴建小水窖(池)、沼气池建设等项目资金,实施了毕节市梨树镇保河村、大方县羊场镇桶井村、黔西县素朴镇古胜村、织金县三甲乡佳夸村等6个试点示范项目, 使示范项目较好的发挥了示范效应。2008年实施一、 二类村整村推进303个村,实施产业化扶贫整村推进村19个,在全面完工作研究Research Work4242乌蒙论坛/2008年/第6期成全区1068个一类重点村整村推进的同时,启动实施二类重点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工程。(三)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抓手,切实发展

11、劳务经济围绕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地委、行署出台了 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施意见 和 毕节地区加快劳务经济发展实施办法 (试行), 成立了地区发展劳务经济领导小组并设下办公室在地区劳动保障局, 负责协调和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工作,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雨露计划”、农业“阳光工程”、劳动保障“技能就业培训”,在行署各驻外办事处设立 “毕节地区外出务工人员服务中心”,并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纳入年度目标考核。 地县市相关部门通力协作, 着力抓好三个环节工作:一是加强宣传动员,把握入口标准;二是严格教学管理,保证培训质量;三是广泛联系,确保转移畅通。 实现转移就业是农村劳动力培

12、训转移工作的最终目的,地县市在考察的基础上,分别与北京、天津、浙江、广东、福建、上海、深圳、四川、云南等省市区的企业积极建立良好的用工渠道, 落实具体的用工企业,并将情况反馈给学员,让学员充分了解和自愿申请相应的企业工种而转移输出。 同时选择良好的企业作好订单培训,谋求长期合作。2007年共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5万人, 新增劳务输出12万人。2008-2010年,全区计划每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万人左右, 转移就业人数80%以上。 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技能就业培训”, 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四)以草地生态畜牧业为龙头,切实

13、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近年来,为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地委行署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业科技扶贫的意见、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 积极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马铃薯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等主导产业,切实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一是科技扶贫项目重点发展草地畜牧业。2007年全区共投入省级财政产业化科技扶贫资金2150万元,在八县市分别实施了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扶贫项目11个,共完成人工种草4.66万亩、 发展能繁母牛1722头、 种羊38374只、 改造和新建圈舍7.49万平方米;2008年又投入产业化扶贫资金4140万元(其中石漠化草地畜牧业资金1000万

14、元),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二是积极安排财政扶贫资金、 小额扶贫贷款扶持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 全区已认定地级扶贫龙头企业33个。 三是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20012008年, 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994万元支持发展脱毒马铃薯产业, 全区种植面积已达400万亩, 其中脱毒马铃薯大田推广263万亩、 原种扩繁4200亩、 一级种扩繁4500亩。 马铃薯精粉远销日本、加拿大等国,中国南方马铃薯基地初具雏形。 目前正积极筹办云南润凯淀粉有限公司在威宁县投资办大厂事宜,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发展。(五)积极探索创新扶贫机制,切实提高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在扶贫开发工作的实践中, 对扶贫机制

15、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创新。 一是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探索和推广了财政扶贫资金贴息、信用社贷款的扶贫机制,有效放大资金量和扶持范围。2004至2007年,全区共支付贴息资金686.41万元,发放小额到户贴息贷款17147.6万元。 尤其是2007年,全区共支付贴息资金380.68万元,发放小额到户贴息贷款12046.22万元,其中整村推进村发放贷款4398.26万元。 贷款覆盖134个乡镇1171个村, 扶持农户19109户,其中贫困户14058户。通过小额贴息贷款工作的开展,使贫困农户的生产生活有了改善,自我发展意识、商品意识有了增强,有效地促进了农户种、养、加工等多种产业的发展, 为农户增加收入创

16、造了条件。 二是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探索和推广了财政扶贫资金有偿滚动发展的扶持方式, 地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出台了 毕节地区财政扶贫资金滚动使用暂行办法,对效益较好的种、养业项目,采取以物为主滚动的方式扶持项目点上更多的贫困农户。 三是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整合各类资源,捆绑资金集中投入,实施整乡整村连片推进。 在黔西县太来乡实施整乡连片推进和扶贫机制的创新, 得到了省委石宗源书记的充分肯定。 四是以系统实施改茅建房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为突破口,整合各方资源,运用道德力量和市场机制,激发农户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全面实施“六加工作研究Research Work4343乌蒙论坛/2008年/第6期一”工程,以“改茅建房”为中心,配套沼气池、改厕、改圈、改厨、改水、改庭院等六项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同时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引导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劳务经济,加快脱贫步伐。 机制体制的创新,有力地推进了全区扶贫开发工作的进程。虽然毕节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村贫困面大、 贫困程度深。 全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乡、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