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曲礼仪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45712818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曲礼仪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二曲礼仪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二曲礼仪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二曲礼仪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二曲礼仪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曲礼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曲礼仪(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二曲礼仪,是指传播于周至县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古老的仪式。它源于清初“关中大儒”李二曲。李二曲,生于明天启七年(1627),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名顒,字中孚,号二曲,周至县城西郊蔡园堡人。二曲礼仪的实质是继承儒家传统礼仪,躬行关学“以礼教为本”。它是儒家传统礼仪与周至本地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主要体现于周至民间的红白喜事活动中,以表孝意、表敬意、表庄穆、表隆重而举行的礼节仪式。二曲礼仪,主要是通过师徒传授的方式,传承下来。用于百姓家的婚嫁、寿诞、丧葬、三周年、节庆等红白喜事。 二曲礼仪的主要内容有六项:1. 执礼者(即礼宾、司仪):是礼仪的主持、赞礼者。唱赞仪式、叫人行礼。礼宾由二、四

2、、八人组成。分别称:启赞、通赞、引赞、哑赞。2.受礼者(接受礼仪的对象或偶像、牌位)。3.行礼者(主祭者):是参拜受礼者的主角,行使鞠躬跪拜礼。4.祭品(献的物品):祭品要新鲜、要丰盛,且为祭祀神明的专品。用于祭祀的牺牲与物品都有雅称,不得直呼其名。5.礼文(祝文、祭文):是拜祀神明时所用的文体,即祭时以言告神、祈福致祷、祈祷雨晴、驱逐邪魅、干求福降、哀悼死亡之辞。体裁有散文、韵文、骈文等,韵文中以四言为正体,感情色彩浓厚。6.仪注(仪式、程序):主要介绍二曲礼仪的祭礼。祭礼,是一堂正礼、大礼。无论婚嫁、寿诞、丧葬、节庆等活动,是日之先夕,均要行庄重、典雅、正规的祭礼。 其基本仪式和程序为:陈

3、设:凡祭,须先陈设。在神龛前,设供桌、置蜡台、摆香炉等。且稳案、净几、盥洗、燃烛、焚香。请主:打扫庙堂、陈设就绪之毕,请进尊神,即请出受礼者(或龛、牌位、偶像),安座。降神:行祼礼,进爵灌地,即以酒洒地,降神受飨。省神:看望、问候神主。致献:奉献应献的祭品等,恭读祭文。侑飨:以乐劝食。参神:大礼参拜。焚化:焚烧纸钱、金帛等。酹酒:将酒奠洒于地。2辞神:祭礼结束,辞别之大礼。祭礼时,站立要恭谨、垂首弯腰。祭前要斋沐,长幼毕集,亲疏秩然,举止有度,中规中矩。 2007 年 5 月,二曲礼仪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 年 6 月,被确定为西安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周至二曲礼仪二

4、曲礼仪,它产生于清初社会变革时期,他是二曲先生崇高气节与“自修、自尊、自强”品质在礼仪上的反映。二曲先生深恶痛绝当时社会“无廉耻、无操守”、“趋炎附势”道德沦丧的时弊。认为“仁义礼智信”天生优良品质的本性丧失、乃至到了“违禽善不远”的地步,这就须进行道德礼仪修养。强调把礼仪作为行为之准则,把行礼与做人统一起来,以达到“明道救世”。每当你行二曲礼仪时,你就会自然地进入到“悔过自新”、“躬行礼仪实践”,严格要求自己的境地。目录目录1 基本信息基本信息 2 内容介绍内容介绍 3 礼俗特征礼俗特征 4 历史渊源历史渊源 5 主要价值主要价值 6 相关物品相关物品 周至二曲礼仪 - 基本信息 所属地区:

5、陕西西安周至县 . .图册图册遗产编号:-6 遗产类别:民俗 3遗产级别:市 申报日期:2006 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西安市周至县 周至二曲礼仪 - 内容介绍 二曲礼仪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一执礼者;二受礼者;三行礼者;四仪注;五祭品、文等。 一、执礼者(即礼宾、司仪):执礼者,是礼仪的主持、赞礼、相礼者。唱读仪式,叫人行礼。一般情况,礼宾由 二、四、八人组成。分别称启赞、通赞、引赞、哑赞。 1、启赞:为礼仪总指挥。礼仪由启赞发端。年长有经验者担任,位置在右上方。 . . 2、通赞:负责全盘唱礼责任。自始至终,只要启赞一开始,通赞就接启赞开启礼仪项目而唱礼。启赞唱行什么礼,通赞就唱什么礼,按

6、顺序一直唱完礼仪。位置在左上方。 3、引赞:主要引内引外,并唱引主祭者等应行的礼仪动作。位置在右下方。 4、哑赞:除了协助引赞一起、引主祭者赴里返外之外,主要负责读祭文的责任。在一般家庭的祭祀活动中,不请礼宾,也得由年迈尊辈、德高望重的族中长者主持。哑赞在行礼的过程中,他一直不唱礼。位置在左下方。 二、受礼者(接受礼的对象、或偶象、牌位等):行礼一开始,就得请出,安座。 三、行礼者(祭主、主祭者):他是参拜受礼者的主角,行使鞠躬、跪、兴、叩拜礼。 四、仪注(程序、仪程、仪式)。主要介绍祭礼:二曲礼仪,无论婚嫁、寿诞、丧葬、节庆、庙会等活动,是日的先夕,均要行此祭礼。其基本仪注为: (一)陈设:

7、凡祭,需先陈设。在神龛前,设供桌、置蜡台、摆香炉等。且盥洗、稳案、净几、燃烛、焚香。 (二)请主:即请出受礼者(或龛、牌位),安座。 (三)降神:行裸礼,进爵灌地,即以酒洒地,奠而不饮。以降神受飨。 (四)致献:奉献应献的祭品等。恭读祭文。 (五)侑飨:以乐劝食。 (六)参神:大礼参拜。 (七)焚化:焚烧黄表、金帛等。 (八)酹酒:将酒奠洒于地。 (九)辞神:祭礼结束,辞别之礼。 祭礼须诚敬,站立要恭谨,垂首弯腰。祭前要斋戒、沐浴、虔诚、心神专注。礼仪程序的每一4步骤,一是一,二是二,不得越礼,登降俯仰,按部就班地遵照去做。长幼毕集,亲疏秩然,隆重庄严,表现出一种“祭如在”的肃穆气氛。 五、祭

8、品:祭品要新鲜、要丰盛,是专门为祭祀神明而准备的。大型隆重的祭祀,牛、羊、猪、三牲具备,且为整头。一般人家的祭祀,就只备一鸡,一大块猪肉。 用于祭祀的牺牲与物品都有雅称,祭祀时不得直呼其名。如:牛称“一元大武”;羊称:“柔毛”,猪称“刚鬣”;鸡称“翰音”;水称“清涤”;酒称“清酌”;玉称“嘉玉”;饭称“粢盛”等。 六、祭文:祭祀祝文,是拜祀神明时所用的文体,即祭时以言告神祈福致祷之辞。体裁有散文与韵文两种,感情色彩浓厚。 周至二曲礼仪 - 礼俗特征 1、时代特征:二曲礼仪,它产生于清初社会变革时期,他是二曲先生崇高气节与“自修、自尊、自强”品质在礼仪上的反映。二曲先生深恶痛绝当时社会“无廉耻、

9、无操守”、“趋炎附势”道德沦丧的时弊。认为“仁义礼智信”天生优良品质的本性丧失、乃至到了“违禽善不远”的地步,这就须进行道德礼仪修养。强调把礼仪作为行为之准则,把行礼与做人统一起来,以达到“明道救世”。每当你行二曲礼仪时,你就会自然地进入到“悔过自新”、“躬行礼仪实践”,严格要求自己的境地。 2、关学特征:二曲礼仪,充分体现了关学学者的实践活动主要在于礼仪领域,以及“重礼教修持”,“重实际、重实用、重礼法”等特色。他重视关学让学生们按图示学习礼仪中的典礼,登降俯仰一依典制。他写的祭文等礼文,与关学学者一样,思想精粹,语言质朴,带有鲜明的关学特色。 3、会通特征:二曲礼仪,如同他的学说一样,“兼

10、融并包、博采众长“在继承传统礼仪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新的思想因素,简明扼要,通谷适用,为普通百姓所喜闻乐见。 4、高雅特征:礼乐在清代,已发展到顶峰。二曲礼仪,则集中的表现出“高雅“的特征。祭祀时,必须是毕巷毕敬、心神专注,表现出“祭如在”的肃穆气氛,“奉之以物、道之以礼、安之以乐”,礼仪规范,升降行止,皆有礼路,举止有度,秩序井然,古乐伴奏,古风古调,文明高雅。 5、民间特征:二曲礼仪,其流传主要在民间。乡村百姓家的婚嫁、寿诞、丧葬、三周年、祭祀、庙会、节庆等活动,都要行礼,并与民间风俗习惯相融合,而成为高雅质朴、庄重而适用,为群众欢迎的新时尚,促进了社会和谐、文明进步。 周至二曲礼仪 - 历

11、史渊源 “礼”,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其含义十分复杂。它是“祭神以致福”,“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但狭义来解,礼可作为礼貌、礼节、礼义的通称,指人际的、社会的、乃至国际间的交往过程中,应该具有的相互表示敬重、亲善和友好的行为规范。 而“礼仪”则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它本身就有内在的“礼”和外在的“仪”两个方面的含义。礼是5仪的本质,而仪则是礼的现象。只有礼和仪完美结合,才是完整的礼仪。二曲礼仪,则是二曲思想和群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二曲学说及其礼仪的灵源,发自孔子,宗于孟子,立足陆(九渊)、王(守仁),兼融程(颢)、朱(熹),继承关学(张载)“以礼为教”的传统,讲求“

12、经世致用”,同时又不无佛学和道家思想因素,博采众长。他主张“穷理致知”以明体、“实修实证”以求适用,即所谓的“明体适用”。并强调研究“礼乐”,以“礼”作为君子行为的准则。 李二曲,公元 1627 年(明天启七年)生,公元 1705 年(清康熙四十四年)卒,名颙,字中孚,号二曲。陕西周至县城西郊人,幼年家境贫寒,无法上学,在母亲的教育下,向人借书攻读,全靠自己的发奋,“艰苦力作,无师而成”,为清初一位献身道德教育的著名思想家。在明未清初的社会进步思潮中,以倡导“悔过自新”、“明体适用”、“足食知礼”而成为一家之言。与“浙江黄宗羲、河北孙奇逢”同负盛名,世称“海内三大名儒”。康熙皇帝曾赐额“关中大

13、儒”,又亲自书定了“操志高洁”的一面匾牌,送给二曲先生。 李二曲针对“边臣不知忠义,而争先奔走,妖贼不知正道,而大肆猖獗,中外贪肆成风,缙绅奔走竟成俗”的社会时弊,以及宋明以来,把儒学作为单纯的章句之学、流于浮词、以至空谈心性、游谈无根的恶劣作风,反省儒学,抨击儒学的贵族化、专制化倾向,以还原传统儒学“经世致用”、“康济群星”的优良传统与基本宗旨,倡导“明体适用”,提出“悔过自新”、“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学说。他身体力行,推行儒学的平民化,重视“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坚持“以礼为教”,望其知礼,完成其“救正人心”实现“足食知礼”的社会理想。 清初,是二曲礼仪的创立时期,主要由二曲先生撰导礼仪,言

14、传身教,传授给他的门生以及名儒、绅士、学者,把“二曲礼仪”推广到广大城乡。而当时,能行起礼,请得起礼宾的人家并不多。遇到婚嫁、寿诞、丧葬、祭祀等红白喜事,能行起礼、作为时尚排场的,大凡是有钱有势的家庭。为了使“二曲礼仪”走上规范高雅,每年春,全县各地的知名礼宾,都要到县上会聚,由二曲先生指导,通过演示、排导,统一礼路,统一乐曲,使礼乐走上正规化。二曲礼仪的兴起,得益于当时的周至知县骆钟麟的重视。他是一个礼贤下士、重视文化、礼教、体察民情的好县官。 清未,受孙中山“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新思想的影响。1912 年,南京临时政府明令在文庙祭孔中除去跪拜之礼,改行三鞠躬。同时宣布废除社交中实行的

15、叩拜等旧式礼节,改行鞠躬礼为主。因此,作为旧式礼节的二曲礼仪必然受到了很大冲击。但在民间,由于民主新思潮的影响,作为庄重高雅的二曲礼仪却在广大农村得到发展。 周至县圣学巷刘希贤是二曲礼仪传承人,早年在关中书院就学,后又从师兴平张果斋、兰田牛兆廉学务理学。由于受民主思想影响 1905 年起,他先后 5 次从汉口坐船赴上海学习,购买图书,订阅同盟会民报,回到家乡后,在县城圣学巷办起了新学校“圣学巷学堂”,从学者 50 余人。不但讲学四书、五经,而且传播新思想,给二曲礼仪注入新的内容,礼文不断趋新。这一时期,全县凡大村子,均有礼宾先生。庙会祭祀、年节祭祀、红白喜事礼仪,己约定俗成,大的富裕家庭且举行

16、隆重的“行礼点主”。为了纪念二曲先生,每年春,全县知名礼宾会聚于二曲祠堂,举行一次“会礼”活动,研讨有关礼仪问题,促进礼仪规范、高雅。 解放后,由于政府重视,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除解放前的一些老礼宾外,一些有文化的农民在本村主持礼仪,担当起了礼宾的角色,基本做以了“行礼不出村”。 1966 年文化大革命,二曲礼仪走向低谷,被当作“四旧”破除。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二曲礼仪在城乡,如雨后春笋,得到快速发展。一个“讲文明、遵礼仪、知荣辱、促和谐”的新风气正在形成。二曲礼仪己成为隆重高雅、雅俗共赏、约定成俗的新时尚。 6周至二曲礼仪 - 主要价值 二曲礼仪与城乡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拥有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在周至县及周边区县,有着重要影响,以及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