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与策略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706455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新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与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谈新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与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谈新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与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谈新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与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谈新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与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新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与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新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与策略(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新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与策略谈新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与策略 阜南一中 高一备课组高中数学新教材对于每一位老师已不再新鲜,通过这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们有如下体会:(一)新教材的优点(一)新教材的优点新教材在问题设置、习题设置、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文化以及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等方面与旧教材相比有较大的变化,通过教材的变革,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的落实提供了平台。与旧教材相比,数学新教材更富有个性化,尤其是前面主编寄语,从“数学是有用的”、“学数学要摸索自己的方法”等几个方面阐明了为什么要学数学,怎样学好数学,条理清晰、话语亲切,拉近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使得教材更具有亲和力;本册导引勾勒出新课程下的“

2、模块数学”的特征,体现出新课程下数学教材的特点,可谓别具匠心。章头图和引言部分直接阐明了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了学习情境,体现出“数学是有用的”这一鲜明的特征,使得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易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内容中明确提出了“思考”、“探究”以及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体现了高中数学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宗旨。阅读材料内容丰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之中,体现出了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应用,也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二)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与困惑(二)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与困惑虽然新教材有以上诸多优点,但在使用新教

3、材进行课堂教学时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一、 新课程下在学生层面上暴露出来的问题新课程下在学生层面上暴露出来的问题: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由于初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差异,使得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在数学知识的衔接、数学能力的要求与数学思想的要求的衔接方面出现了问题:高一新生无论是从数学知识结构层面,还是在数学能力层面都普遍存在较多的问题,特别是在分式通分、因式分解、十字相乘法、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一元二次函数、根与系数的关系等知识点尤为明显;对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分类与讨论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联想与类比的数学思与方

4、法等经常使用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明显地表现出知识的欠缺;对涉及到上述知识点的问题,暴露出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数学能力的培养方面的欠缺。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虽经过初中的学习,但多数学生还没有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新课程着重致力于学生的活动体验,但我们的学生在这方面表现较差,调动学生挖掘知识内涵、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时困难较大。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希望学生之间能够多交流、多思考的时候,学生表现出不会思考,不善于交流。要老师多听少讲,让学生有机会提出自己的问题与见解,这个很难做到,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连基本的数学运算都不过关。二、对新教材在教学

5、内容设计上的困惑二、对新教材在教学内容设计上的困惑1、新课程在知识结构上我认为有些地方值得商榷:如将映射的概念置于函数的概念之后,尽管在暑期培训时,听了专家的解释与评述,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觉得从对应到映射再介绍函数的概念更易于学生接受,也使得教材的知识结构系统性更强;再如,新教材将反函数的概念弱化,只是在对数函数一节的后面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反函数的概念,说明了一下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但对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之间的联系并没有说明,使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学习反函数对我们解题有何帮助?学习反函数的目的是什么?同时,缺乏了反函数性质这一纽带,也使得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联系不那么紧密了。2、

6、新课程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们认为:部分例题过于简单,课后习题偏易且数量过少,从总体上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材某些知识内容没有相应的习题来巩固,如反函数的概念,课后习题中没有涉及到这方面的知识,让人感觉这部分知识没有必要介绍;而部分习题用到了一些没有学过或初中教材中弱化的知识点,教师很难把握是否需要添加这些部分的内容,如函数的图像变换、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个别习题的知识点超前于课堂教学,如:教材 66 页第 10 题中出现的无理数 e,是在教材 68 页中加以介绍的,给学生的解题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并且在将来的高考中是否允许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教师心中还存在疑惑。三

7、、在新教材课时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的困惑三、在新教材课时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的困惑在使用旧教材教学时,高一学年要学习两本教材:上册145 页,下册 153 页;使用新教材后,要完成必修部分的 1、4两个模块,教学内容相对增加,数学 1计 126 页,数学4计 161 页,两册教材相加有 287 页之多,教材增加了 142 页而每周的课时不变,跟以往相比,高一年级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太多,老师和学生负担太重,我们认为,新教材没有为高中学生减负而是增加了学习负担。四、假想中的解决办法四、假想中的解决办法1、能否加强与新教材相关的课程资源的建设建立与新课程配套的课程资源库,形成教学资源共享,既可方便

8、教师进行相关教学资料的查找,节约教师查找资料的时间和教学课件的制作时间,又可提高教师教育科研、驾驭教材的能力。2、能否多举办有关新课程研讨会和示范课、观摩课,为教师间的相互交流搭建平台。3、能否在高中阶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把初中和大学中的教学内容放回到原来的教学位置,以缓解内容多与课时紧的矛盾。课后习题设计的层次性不够,A 组的有些题目比 B 组的还要难;有些习题的设计缺乏严密性,如教材第 27 页第 9 题中的设问方式:“求容器内溶液的高度 x cm 与注入溶液的时间t s 之间的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此题的设问方法没有指明 x 是 t 的函数,还是 t 是 x 的函数,如

9、果把它看成一道开放题,在教学参考书中应加以注明,(一些学生的手中有教学参考书,对能否将 t 表示为 x 的函数表示疑惑。)如果在 A 组题中设置开放题,其难度应该超过了 A 组题的范畴;课后习题的难度与数量还无法适应多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师与学生的选择面不够大;我们认为课后习题的难度还有待调整;基础题、中等题、难题的编排次序还有待探讨;习题的选编既要贴近生活实际,又不要让数据过于繁琐。部分题目的解答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如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解决,但缺乏相关的设备,或者对现有的科学计算器不能准确应用。教材 65 页第 3 题用计算器求值,结果要求保留 4 位有效数字,在所给的参考答案中都保留了 5

10、 位有效数字;教材65 页第 7 题,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学生在解答的时候也使用了计算器,而忽略了指数函数的性质在解题中的应用。应用题或者数学建模题很大部分需要用到计算机或者计算器才能完成,使得解答题对学生的运算能力训练的功能丧失了。信息技术的应用这部分内容很好,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数学学习之中,使得一些过去不容易处理的知识点变得容易。但由于阅读材料介绍得过于简略,尽管告诉了使用计算机的操作步骤,对于缺乏计算机方面知识的师生很难按照书中的叙述,将所要练习的项目完成。在学生中,使用最多的是科学计算器。对于一些知识点的变化与安排有待商榷。如幂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函数 y=x叫做幂函数,其中 x 是自变

11、量, 是常数”,在旧教材中明确地说明 是非零实数,在新教材中 可以为 0。函数 y=x0这个函数在旧教材中不是幂函数,在新教材中成为幂函数,这种变化的意义是什么?由此联想指数函数的底数能否也改成 a0?;再如,对数中的换底公式在进行对数运算和证明中经常用到,在新教材中设置成探究内容,使得学生不再把它当作一个重要的公式记忆,这种设置是否妥当?。五、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惑五、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惑由于多数教师对旧教材的教法非常熟悉,对旧教材直线型的知识结构非常熟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不自觉地应用过去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没有有效的贯彻新课程的教学思想与教学

12、理念。由于不知道高考的考试大纲和考试方法,我们感到对数学教学内容的难易度把握不准。在教学中,习题中有些涉及没有学过的内容,教师很难把握是否需要添加这些内容;对新增补的教学内容如二分法,教师还存在知识的熟练程度和驾驭教材的熟练程度的问题。对于教材只是给出了结论,没有推导或推证的过程的问题,我们要不要讲?教学中是严格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还是要作一些知识上的补充?若需要补充,补充哪些知识,补充到何种程度?新课程采用螺旋式知识结构,是给中学教学减负了还是增负了?教学效果是否会比原来的教学效果好? “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是高中新课标所提倡的一个理念。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对计算机操作的不熟练,以及没有得心应手的资源库。用得最普遍的品评新教材,感悟新内涵。1、即“简易逻辑”模块未放入高一教材中,( )给教学带来很大的不便,一些较繁难的题无法从结构和逻辑上进行理论高度上的分析。2、一元二次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放在后面,也给教学中带来很大的不便。(可以并在一元二次函数模块中)3、“反函数”与“奇偶性”的深度把握,应如何处理。4、教学中学生反映进度太快,老师讲授新课进度和深度的挖掘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5、“指数函数、幂函数,对数函数的增长”问题中,很多东西和性质无法用理论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能依靠几个实例去不完全归纳增长规律。6、计算机的使用会不会喧宾夺主,每节都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