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7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679487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信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7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7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7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7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7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信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7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信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7月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河南省信阳市河南省信阳市 2016-20172016-2017 学年高二学年高二 7 7 月摸底考试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语文试题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在本

2、试卷上无效。3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 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

3、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 ,因为文本有“空白 “空缺” “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 ,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

4、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 ,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仍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度上2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

5、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竞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竞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6、)A. 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B. 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C. 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D. 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

7、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B. 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C. “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D. 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A. 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

8、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B. 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 、 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 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D. 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答案】1. A 2. C 3. B【解析】1. 试题分析:A 原文说的是“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 ,而不是说它“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

9、畴”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2. 试题分析:C 因果关系不成立,由第四段可知, “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并不是“这种结构影响接收者对文本的理解”的原因;依据文意来看,其原因应该是“接受者的心理文化结构先于作品而存在” 。句间逻辑关系,历来为命题者所重视,阅读时需格外注意。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3. 试题分析:B 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说“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创造性。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唢呐王宋志军唢呐是我们豫东这一带很有名的乐

10、器,一支唢呐和一支笙,一阳一阴,恰如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合在一起,便可演奏出各种基调的曲目,欢快如百鸟朝风,悲伤如雪梅哭灵,让观众随着不同的曲子时喜时悲,完全沉浸到乐曲的氛围之中。我们这里有许多唢呐艺人,三五人聚到一起,便可组成一个唢呐班,他们走村串户,谁家有了红白喜事,便会请他们前去演出。4唢呐王姓王,六十多岁了,是我们这一带最有名的唢呐艺人,打小就跟随父亲学艺,至今已吹奏了大半个世纪。他的真名很少有人知道,大家都喊他“唢呐王” ,一是因为他姓王,另外也有称赞的意思。唢呐王一生未娶,只有一个捡来的儿子,大家习惯叫他“小唢呐” ,也少有人叫他的真名。据说是唢呐王在演出路上于荒野偶遇的弃婴,便抱

11、回家中,一直养在身边,视为己出,打小就教他吹奏唢呐,父子二人相依相伴生活。唢呐演奏在过去物资短缺的年代,也算得上是一门不错的营生,不用种不用收,走到哪里都能讨口饭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行当渐渐地不太为人看重了。如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演出团队多了,用的都是现成的音响里放出来的音乐,唢呐二胡这类“老把式” ,便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面对这一切,唢呐王丝毫不为所动,而小唢呐却有点儿坐不住了,几次他和唢呐王商量,要唢呐王把积蓄拿出来,办一个歌舞团,去挣大钱。但唢呐王就是不答应,气得小唢呐冲他大吼,你不是我亲爹,把你的那些钱都带到棺材里吧!小唢呐决计和唢呐王分开,自己带了几个人

12、另起炉灶。虽然还是演奏唢呐。可心里却总有不甘。这一天,南村的李伯过八十大寿,又派人来请唢呐王父子前去演出,让父子二人再唱一出对台戏。并许下重彩,谁若胜了,奖彩头十万元,当场兑现。小唢呐闻听,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同时心里暗暗较劲,发誓这次一定要赢。原来,这李伯不知怎的,打从前年祝寿就为他们父子摆开擂台,连续让他们唱对台戏,每次都拿出重彩,前两年分别是三万、五万,今年一下子增加到十万,前两次的钱都被唢呐王赢走了。小唢呐对此是又疑惑又气恼,疑惑的是这李伯的行为实在费解,他哪来那么多钱?又为何专门为他父子俩摆开这个擂台呢?气恼的是自己父亲为何如此贪钱,丝毫不顾及儿子呢?然而疑惑归疑惑,气恼归气恼,这件事

13、倒憋出小唢呐的一番雄心壮志来。暗地里每日刻苦练功,发誓一定要打败唢呐王,不知不觉技艺大增,他所带的班子名气也越来越大,甚至盖过了唢呐王,收入也较以往多出了不少。所以,这一次他有信心打败父亲,把那十万元彩头赢过来。比赛这天,父子二人依然是和从前一样,一上来就各不相让,各展其能。唢呐王一曲大祭桩 ,让台下的老头老太太直抹眼泪:小唢呐的一曲抬花轿 ,又赢来台下年轻男女的一片叫好。二人一曲接一曲,越战越勇。这边观众如两股潮水,一会儿流向东。一会儿流向西,掌声叫好声一浪高过一浪。二人从早上一直比赛到午后,太阳刚升起时像一只大红盆,后来变成了让人不敢直视的万道光芒。唢呐王干脆甩下上衣。赤膊上阵。只见他头上

14、青筋乱跳,活像一只剥了皮的5青蛙。那边小唢呐也头上冒汗,活像刚揭开的蒸笼。时间久了,唢呐王渐渐露出败象。一者他年纪大了,体力不支:二者他会的曲子没有小唢呐多,最后不得不重复演奏一些曲子。眼看着观众一个个都到小唢呐的台子下。唢呐王突然吹奏出一个极高的声音,声震屋宇,然后吐出一口鲜血,倒在台上。小唢呐见此,如梦方醒,他一把扔掉手中的唢呐,跑到唢呐王的台子上。紧紧地抱住了父亲。一阵混乱后,唢呐王被抬回家里,当晚就咽了气。第二天一大早,李伯就来了。当他把十万元交给小唢呐时,被小唢呐拒绝了。小唢呐说,您老走吧,正是您老摆下这个擂台,让我亲手害死了自己的父亲,我恨您!岂料李伯沉吟了一阵,却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15、,孩子呀,你有所不知,这个擂台是你爹让我摆的呀!这几年他看你不安心,心里很着急,就和我商量,设下这个擂台,目的就是让你苦练技艺,别丢下这门艺术!这钱,本来就是你爹放到我这里的。他不是不愿给你,他是想让你靠自己的本事赢回去! 小唢呐听到这些,目瞪口呆,好一阵子才缓过神来,不禁转回身,大叫一声,爹呀一下子扑到唢呐王身上。唢呐王出殡那天,附近的几百名唢呐艺人都赶来了。小唢呐身穿重孝,手捧唢呐走在前头,几百只唢呐一起吹响,声震旷野。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对唢呐演奏的介绍生动形象又不免夸张,不仅引出唢呐王的出场,还突出了唢呐王演奏技艺的高超。B

16、. 李伯是小说的次要人物,为了给自己庆生摆下唢呐擂台,导致了唢呐王的去世,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C. 小说的场面描写十分精妙,既有比喻、对比等修辞的综合运用,也有肖像、动作、神态的细致刻画,可谓精彩纷呈,使人身临其境。D. 小说既有父子打擂的紧张情节,还有民间技艺的魅力展现。塑造了生动而饱满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关注传统文化传承的主题。5. 唢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 小说的结尾描写唢呐王的出殡场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4. C 5. 演奏技巧高超的唢呐王;用心良苦、设法激励儿子精进技艺的父亲;执着于民间艺术、有强烈的传承责任感的民间艺术家。 6. 描写了宏大肃穆的送葬场面,给人以强烈震撼的艺术效果;表达了人们对唢呐王的6敬重、烘托了人物形象;表现唢呐艺术得到了传承和发扬,深化了主题。【解析】4. 试题分析:A 项,是介绍“唢呐”和“笙”的合奏;B 项, “为了给自己庆生摆下唢呐擂台”错误;D 项, “关注传统文化传承的主题”有过于拔高的嫌疑5. 试题分析:这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