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2015届高三上期末语文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652840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朝阳区2015届高三上期末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朝阳区2015届高三上期末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朝阳区2015届高三上期末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朝阳区2015届高三上期末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朝阳区2015届高三上期末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朝阳区2015届高三上期末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朝阳区2015届高三上期末语文(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2015 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语文试卷语文试卷(满分 150 分 考试时长 150 分钟) 2015.1本试卷共 8 页。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题共一、本大题共 7 7 小题,共小题,共 2222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和链接材料,完成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和链接材料,完成 1 17 7 题。题。饱受雾霾之苦的今人,不免感叹:“要是在古代该多好啊!”古代没有现代工业,没有汽车尾气,环境污染没有现在严重,但不能说古代没有雾霾。 “霾”字在甲骨文卜辞中就已出现,

2、诗经中也有关于霾的记载,说明霾很早就有了,并非现在才出现。在古代,霾主要指由于刮风、雨雾和尘土飞扬造成的空气混浊,大面积灰蒙昏暗的现象。 晋书天文志中对霾有确切解释:“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搜罗史料,我们发现古代关于霾的记载,通常并不使用“霾”一词,而是仅描述现象,如汉书中的“蒙黄浊” “蒙,微而赤” 。也偶有直接用“霾”字记载的,比如明宪宗实录记载:“自春徂夏,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 ”再如, 清史稿载,康熙六十年, “会试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 。面对严重的霾灾,古人如何治理呢?皇帝下罪己诏算是一种

3、“治理”之法。中国古代有“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汉代董仲舒加以理论阐述,有“灾异谴告”之说,将灾异的发生视为帝王治理国家失职造成的后果。一旦发生灾异,皇帝就有可能下罪己诏,对施政方针进行反省。 汉书记载:“西北有如火光。壬寅晨,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 ”这是由大风卷起尘土所形成的黄霾天气,情形严重,朝野震恐,以为上天降下灾异来“谴告”当政者。汉成帝看这阵势,赶紧下罪己诏说:“朕承先帝圣绪,涉道未深,不明事情,是以阴阳错谬,日月无光,赤黄之气,充塞天下。咎在朕躬。 ”第二个“治理”的办法是推荐贤才,贬黜奸佞和贪腐。这是皇帝“罪己”的一部分。帝王检讨自己的种种失

4、职,自然包括任用奸佞小人之误,要认真纠错,就要“,” ,起用贤良方正之人,免掉不称职的官员,处罚违法犯罪的官员,期望以此诚意打动上天。 后汉书郎顗传载:“自从入岁,常有蒙气,月不舒光,日不宣曜。 ”意思是自新年以来,经常有灰霾,一派天昏地暗,日月不明,世人忧忡,视为异象。名士郎顗就向皇帝举荐贤才,理由是因为皇帝没有选贤任能,上天为之生气,如果“爵贤命士” ,彰显帝王仁德,天气就会转好,月朗星列。第三个“治理”的办法,是要求文臣武将斋戒数日,焚香祭天,祈求神灵驱赶霾灾。这大约是古人将霾视为妖孽作恶,横空来世,人力无可抗拒,只能“求神打鬼” ,通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办法来治霾。 元史中记载了

5、一起大风霾:“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散。 ”这次风霾来势凶猛,皇帝分明感觉这是国家朝政有不妥之处,让上天生气了,赶紧召集礼部官员,点上高香,对天祭拜,恳求上天息怒。第四个“治理”的办法,就是在生产上作些应对。比如康熙年间发生风霾,京畿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 ,加强通风,让庄稼免于倒伏。在古代,霾是一种“不可抗外力” ,古人并没有 ,但 是值得学习的。(取材于 2014 年南都周刊廖保平的文章)【链接材料】雾,是指形成于地表,由大气中悬浮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达到饱和,温度下降到水汽凝结点时,空气里的水蒸

6、气就很容易凝结生成雾。霾,也称灰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混浊现象。现代汉语大辞典对“霾”的解释有两种:一个是“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 ,另一个是“乱风中降下灰尘的现象” 。据此, “霾”可分为“雾霾”和“尘霾” (或“风霾” )两种。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微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空气中的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和其他微小的尘埃能使大气混浊,能见度恶化。当水平能见度小于 10 千米时,人们就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 。大气混浊,能见度差的天气现象,其成因往往不尽相同。一般来说,相对湿度小于 80%时是霾造

7、成的,相对湿度大于 90%时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 80%90%之间时,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因是霾。霾的厚度可达 13 千米左右。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通常呈黄色或灰红色。1.1.第第段中段中“自春徂夏自春徂夏”的的“徂徂”意思是意思是“ ” ,与,与诗经诗经卫风卫风氓氓中中“ , ”的的“徂徂”意思相同。意思相同。 (3 3 分)分)2.2.第第段方格处引用了诸葛亮在段方格处引用了诸葛亮在出师表出师表中对后主刘禅的劝勉之词,请补充完中对后主刘禅的劝勉之词,请补充完整。整。 (2 2 分)分)3.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

8、,不恰当的一项是(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3 3 分)分)A.古代文学作品中就已经出现了关于霾的记载,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霾是古已有之,并不是现代社会才开始出现的。B.从古书中对霾的解释可以看出,古时霾持续的时间并不确定,有时持续几天、半月甚至一个月,有时也就一会儿。C.古代的记载中很少直接使用“霾”一词,仅描述霾出现时的现象,间接反映出霾或许在古代出现得并不十分频繁。D.本文既引述了古代出现霾的情景,又介绍了古人治理霾的办法,对我们当今治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4.4.文章介绍了古人应对霾的哪几种办法?请分条概括,每条不超过文章介绍了古人应对霾的哪几种办法?请分条概括

9、,每条不超过 4 4 字。字。 (4 4 分)分)5.5.为文章最后一段横线处补写句子,使文意完整、贯通。为文章最后一段横线处补写句子,使文意完整、贯通。 (4 4 分)分)6.6.按照文意判断,按照文意判断, 清史稿清史稿 “会试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会试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中的中的“霾霾”属于属于哪种霾?(哪种霾?(2 2 分)分)7.7.根据文章有关内容(含链接材料)根据文章有关内容(含链接材料) ,比较古代与现代的霾的异同。,比较古代与现代的霾的异同。 (4 4 分)分)二、本大题共二、本大题共 6 6 小题,共小题,共 2121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10、,完成 8 81313 题。题。 刘禹锡,字梦得,自言系出中山,世为儒。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 科。工文章,善五言诗。淮南杜佑表管书记,入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 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擢屯 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兼崇陵使判官。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 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 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 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

11、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 子诗 ,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 “播极远,猿狖所宅,禹锡母八十有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 请稍内迁。 ”宪宗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 ”度无以对。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 ”乃易连州,又 徙夔州刺史。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 非天不生材也,郁堙不扬也。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可乎?贞观时,学舍千二 百区,生徒三千余,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 振,病无资以给也。旧时,凡学官,

12、春秋祭于先师,斯止于太学辟雍【1】,非及天 下。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甚非孔子意。今夔四县岁费十六万,举天下 州县岁凡费四千万,而于学无补也。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犹不下万计。可以营学室,具器用,丰馔食,增掌故, 以备使令,儒官各加稍食,则古时之风,粲然可复。 ”当时不用其言。 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 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 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太和三年春以前,纸墨所存者,凡 一百三十八首。 ”梦得尝为西塞怀古 金陵五题等诗,江南文士称为

13、佳作, 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 开成初,复为太子宾客分司,俄授同州刺史。秩满,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 客分司。会昌二年七月卒,时年七十一,赠户部尚书。 (取材于新唐书刘禹锡传 )注释:【1】太学辟雍:指国家设立的大学。8.8.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 5 分)分)9.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3 分)分)A.善五言诗 善:擅长B.引禹锡与议禁中 引:延请C.生徒三千余 徒:只有D.籍其资半归所隶州 籍:登记10.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下列对文中

14、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3 分)分)A.叔文每称有宰相器叔文经常说自己有宰相的才能B.当与其子死决将与她的儿子就此死别C.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这就如同不耕地而只感叹仓库没有剩余的粮食D.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如今各地方州县一年四季都在孔子庙中举行祭祀活动11.11.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刘禹锡有才华的一项是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刘禹锡有才华的一项是(3 3 分)分)A.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B.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C.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D.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12.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3 分)分)A

15、.刘禹锡与柳宗元因为王叔文的引荐参与朝政,提出了很多建议,均被采纳。B.刘禹锡被贬播州,裴度以会对皇帝以孝治天下的理念有损害为由替他求情。C.宪宗认为孝亲应谨慎,但刘禹锡指望别人来帮他奉养母亲,实在罪不可赦。D.刘禹锡第一次被贬是受王叔文变法失败连累,第二次是因写诗得罪当政者。13.13.刘禹锡认为当时刘禹锡认为当时“天下少士天下少士”的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什么解决措施?请根的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什么解决措施?请根据文意概括。据文意概括。 (4 4 分)分)三、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5 分。14.14.阅读下面两首苏轼的诗词,完成阅读下面两首苏轼的诗词,完成题。题。 (1515 分)分)采桑子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苏轼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润州甘露寺弹筝润州甘露寺弹筝苏轼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1】。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注释:【1】浮玉:喻指金山。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