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与推动经济发展研究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652834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善民生与推动经济发展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改善民生与推动经济发展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改善民生与推动经济发展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改善民生与推动经济发展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改善民生与推动经济发展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改善民生与推动经济发展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善民生与推动经济发展研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改善民生与推动经济发展研究改善民生与推动经济发展研究2008 年底以来,全球经济在持续多年的增长后,遇到了自 20 世纪 30 年代大萧条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实施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一揽子”反危机计划,使我国率先走出危机。目前,针对全球经济进入调整期、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尚不稳固的实际情况,党中央提出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为核心的发展战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战略部署和要求,本文以为改善民生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动力为目标,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取向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一、当前社会事业发展所处的宏观环境一、

2、当前社会事业发展所处的宏观环境从国际环境看,目前世界经济虽已呈现企稳回升的态势,但由于引发危机的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包含许多不确定因素的艰难过程。通过对危机的反思,可以预见,世界经济复苏的过程应该不会是一个原有规模和结构的简单复苏,而将是一个经济体制有所变革、经济格局有所调整,以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为发展方向的复苏过程。从国内环境看,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挑战,要求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要由出口导向型为主向以扩大内需为基础转变,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另一方面我国发展阶段从生存型向发

3、展型的跨越,使社会需求出现由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升级和由私人产品短缺向公共产品短缺的转变。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对社会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迫切要求社会事业发展为扩大消费提供动力。即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就业,调整收入分配,提高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减少预防性储蓄,为扩大国内消费提供动力。二是迫切要求社会事业发展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基础。即通过大力发展社会领域服务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生产要素向第三产业集中基础和条件,促进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三是迫切要求社会事业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支持。即通过发展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不断提高人口健

4、康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大国转变,为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口素质提高转变奠定基础。四是迫切要求社会事业发展为社会稳定提供保障。即通过扩大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提高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服务水平,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公共需求,缓解社会矛盾,为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保障。一定程度上说,下一阶段社会事业的发展,对我们能否在较长时问内保持社会稳定,切实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使城乡居民普遍享受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为此,下一阶段各级政府应把社会事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社会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5、。二、社会事业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二、社会事业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近年来社会事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长期受二元经济结构以及政府公共服务缺失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事业领域积累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在宏观层面和行业内部都有突出的反映。(一)宏观层面的共性问题一是三个不协调。首先,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政府的人财物等资源,还没有很好地支持社会事业发展。其次,公共服务和产品的供给与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不协调。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的吃住用等私人产品短缺的矛盾已经得到了较大的缓解,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快速增长,而目前向社会提供社会事业公共产

6、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提高自身文化和健康素质、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再次,社会事业管理体制与社会事业发展需求不协调。政府在社会事业管理职能上的缺位、越位、错位,致使社会事业公益性、经营性界限不清,社会事业发展的活力不能有效释放。二是三个不平衡。首先,城乡发展不平衡。由于长期以来二元结构的影响,社会事业发展的制度安排在很长时间内处于重城市、轻农村牧区的状态,农村牧区公共服务资源严重短缺,缺医少药、教育落后、文化贫瘠,城乡两地在生存环境和发展机会方面严重失衡。其次,区域不平衡。尽管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网络区域间结构大致相同,但受自然、历史、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因素的影响,

7、区域间社会事业资源配置的水平及服务能力存在较大的差距。再次,内部结构不平衡。从发展整体水平看,教育、卫生等服务网络较为完整,基础设施条件较好,而文化、就业及社会保障等行业还相对滞后。(二)行业内部的突出问题除上述共性问题外,社会事业各主要行业内部还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下表针对社会事业主要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产生的原因、需要解决的紧迫程度及承担解决责任的主体三个角度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表 1 社会事业领域主要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行业突出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责任主体1、就业总量不高、就业结构不合理。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自治区、盟市、旗县2 公共就业服务难以满足社会需求。政府的公共就业服

8、务能力不足。盟市、旗县3、失业统计不全面。统计制度设计。国家、自治区就业4、未建立失业预警制度。管理体制。国家、自治区1、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分割。制度设计。国家2、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社会保障制度难以衔接。制度设计。国家 社保3、社会保障总体水平不高。经济发展水平、再分割制度。国家、自治区、盟市、旗县收入分配1、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分配制度设计。国家、自治区、盟市、旗县1、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短缺。管理体制、师资水平、经费投入。国家、自治区、盟市、旗县2、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与经济发展需求有较大差距。管理体制、师资水平、经费投入。国家、自治区、盟市、旗县教育3、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

9、水平总体不高。管理体制、师资水平、经费投入。国家、自治区、盟市、旗县4、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不利于素质教育发展。管理体制。国家1、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管理体制、经费投入。国家、自治区、盟市、旗县2、公共医院缺乏公益性。管理体制。国家3、药品流通秩序混乱。管理体制。国家、自治区4、医疗保障体制不健全。管理体制。国家卫生5、人才不足。教育培训资源短缺。国家、自治区1、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经费短缺。投入不足。国家、自治区、盟市、旗县2、文化服务机构公益性、经营性界限不清。管理体制。国家3、文化产业资源情况不清。缺乏相关普查。自治区4、文化产业统计不完善。统计制度设计。国家文化5、文化产业发

10、展缓慢。管理体制、人才不足。国家、自治区、盟市、旗县三、深刻领会社会事业科学发展的内涵三、深刻领会社会事业科学发展的内涵通过上述对社会事业发展所处的宏观环境和社会事业存在突出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下一步社会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要解决长期形成的历史欠账问题;另一方面还要着眼未来发展的需求,为保障社会稳定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条件。面对压力要实现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新的成效,在“富民与强区并重”方面实现新的突破。首先必须在思想上切实提高对社会事业的认识,并深刻领会社会事业领域科学发展的内涵,把社会事业的发展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一)要深化三个认识一是深化对社会发展与

11、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要正确理解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既要看到近几年的经济发展为社会事业发展创造的有利条件,也要看到欠发达的基本区情还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不足仍是当前的主要矛盾,经济实力还相对较弱的实际情况,努力防止脱离经济发展的实际、片面谈社会事业发展和只追求经济总量、忽社会事业发展两种倾向。二是深化对社会事业发展方式的认识。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样,社会事业发展方式也要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第一,社会事业资源的配置要与运行环境相结合,要处理好需要

12、与可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依据区域内的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群众需求情况及管理水平和运营成本的现实条件和发展趋势,做好社会事业的资源配置和整合。第二,保障服务要与资源共享相结合,在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延伸到基层、覆盖所有社会成员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同类资源在同一区域内,跨部门、跨行业共享的有效方式。第三,政府主导要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在强化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职责的同时,积极探索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途径,通过服务采购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事业领域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供给。同时,要努力克服过去社会事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重建设、轻管理” 、 “重增量、轻存量” 、 “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和

13、“重形象、轻实用”等倾向。三是深化对社会事业是重要民生事业的认识。社会事业包含众多与人民群众生活休戚相关的领域,是不容置疑的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 “就业为民生之本” ,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基础和根本途径;“健康为民生之保” ,是人民生存、发展的基本保证;“教育为民生之基” ,是强国富民的基础;“分配为民生之源” ,是人民休养生息的源泉;“社保为民生之依” ,保障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依托;“文化为民生之需” ,是人民生存发展的精神需求。(二)要树立三个观念一是树立以人为本观念。社会事业发展要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出发点,各项工作要有利于人的公平发展、和谐发展和全面发

14、展。二是树立注重公平观念。社会事业各项战略安排,要向贫困地区、弱势群体倾斜,要有利于缩小差距、体现公平。三是树立两手抓的观念。就是要一手抓公益性社会事业,一手抓经营性社会产业;一手抓增加投入,一手抓体制改革,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三)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保障基本的原则。要明确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主体,确保基本公共服务由政府主导、非基本公共服务由市场主导。二是坚持城乡统筹的原则。在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要特别关注进城农(牧)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逐步将进城农(牧)民工纳入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范围,使社会事业发展与城市化发展相协调。三是坚持远近结合的原则。既要着眼于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又要着眼于长期发展需求,不仅要解决好短期矛盾,更要建立有利长期良性运行的体制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