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农业的历史考察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5584247 上传时间:2018-06-1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楚国农业的历史考察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楚国农业的历史考察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楚国农业的历史考察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楚国农业的历史考察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楚国农业的历史考察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楚国农业的历史考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楚国农业的历史考察(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楚国农业的历史考察湖北省 社会科学院楚史研究所刘玉堂本文拟从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和生产水平三个方面,对楚国农业的概况予以考察。一、生产工具西周时期楚人使用什么生产工具,文献乏载,地下 出土的实物也极少。?年,今哪西株归维鱼山发现了时代为西周或略早的打制石斧?件和砍砸器?件?。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今邪西和洞庭湖沿岸发现 了被视为是西周早、中、晚各期的楚文化遗存?,却未见生产工具出土。迄今为止,属于西周早、中期的楚国铜器尚未发现,因而谈不上有当时的青铜生产工具面世。西周晚期,楚国的青铜礼器、兵器、乐器均有出土,但仍未见有青铜生产工具。这无异于表明,当时的楚国虽说已有了青铜冶铸业,但很可能 尚未将青铜

2、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春秋时期,楚国农业 有较大的发展。早在西周晚期,楚就趁周王室衰微之机,发展 自己在江汉地区的势力。周夷王之时的楚熊渠“兴兵伐庸、扬越、至于那”,就是为了掠夺东鄂的红铜资源。当然?那时的楚人掠夺红铜主要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但青铜兵器和礼器的使用同青铜工具的产生只有一步之遥。从楚武王开始,楚人整军经武,不断对周边各国用兵,疆土日广,民人日众。到春秋中期 的楚庄王时,楚就成了春秋五霸中南方各族之雄了。被楚人渐次 占领的地区,大部分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有着比较发达的农业,当地的农业生产工具 自然连同生产技术随着疆土的易手一并为楚人所继承。这无疑为楚国的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

3、楚人在春秋中期控制了原东鄂故地的大冶铜 绿山古铜矿之后?,制造性能远较木器和石器优越的青铜生产工具已由昔日的渴望变成现实。迄今考古发现的春秋时代的楚国青铜生产工具主要有两批?一批出自河南浙川下寺?号楚墓?,计 有钮、铸、镰、削等? ?件?一批出自湖北襄阳山湾四座楚墓?,计有斧、裤、镰、削、锥等? ?件、在上述工具中,镬为破土、起土工具,镰 为收割工具,当用于农业生产。斧是砍伐工具,为砍伐树木以使山林变为农田不可缺少之工具,也 可包括在农业生产工具之内。从楚国的青铜资源来看?当年青铜农具的使用应是相当普遍的,但由于古 代出于节约资源的考虑,惯于将不堪继续使用的生产工具予以回炉处理,加之依礼制通常

4、不以工具随葬,故能保存下来 的生产工具特别是农业 生产工具 自然不会太多,这也是楚国春秋时期青铜农业生产工具未能获得更多发现 的主要原因。战国时期,楚国农业生产工具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变化以铁制生产工具的出现为标志。根据目前所掌握?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队三峡工 作组?长江西陵峡考古调查与试掘,考古? ?年第?期?文必贵?稀归缝鱼 山与楚都丹阳,江汉论坛? !年第?期。?俞伟超?寻找“楚文化”渊源的新线索,红汉考古? ?年第?期?何介钧?从考古发现看先秦湖南境内的民族分布,求索?年第?期。?张正明、刘玉堂?大冶铜绿山古铜矿 的国属兼论?占产铜 中心的变迁,楚史论 丛初集,湖北人民出版社? 峨

5、年?月版。?河南省丹江库区文物发掘队?河南浙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 ? 年第? ?期。?湖北省博物馆?襄阳山湾东周墓葬发掘报告,江汉考古?年第?期。?的资料分析,楚国开始使用铁器不会迟于春秋晚期。但是,楚人将铁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则在战国早期,而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使用则是战国中晚期的事 了。我国早期的铁器,以楚地出土最 多。现已出土的楚国铁器,又 以生产工具为大宗。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 ?件铁器 中,生产工具就有? ?件,占? ?楚故都纪南城出土的? ?件铁器中,有铁农具? ?件,约占? ?广西平乐银山岭战国墓出土的 ? ?件铁器中?生产工具? ?件,约占 ? ?楚国铁农具不仅在铁器中所

6、占比重较大,而且种类相当齐全,除不见犁外,其他农具几乎都出现了?。如掘土和锄草用的锄,取土用的插?破土取土用的镬,刺土翻地用的来、招、收割用的镰,以及伐木垦田用的斧等。其 中锄分两种,即凹形铁口锄和和全铁制的六角形锄?以前者居多。插也有两种?一为凹形铁口锚,一为长方形铁口插。凹形铁口镭与凹形铁口锄十分相象,很难区别?好在两者都出土过装置木柄的全器,一为直柄,一为曲柄,如江陵天星观?号楚 墓盗洞 内就同时出土了这两种工具?,说明二者虽铁口形制相近而用途则有别,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农具。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鄂东的大冶,发现了一件战国时期的楚国铁褥。此器作四棱长方柄,前段扁平并弯成锄板,全长? ?、板长

7、 ? ?、刃宽?、板厚?厘米。因其形似锄,故有的学者称之为“曲柄小锄”?。但若核之以文献记载,并较之以出土的吴越铜褥,或许称为“曲柄褥”更为合适。释名释用器云?“褥,似锄?抠?讴?璐禾也。气吕氏春秋任地曰?“褥柄尺,此其度也,其褥六寸?所以间稼也。”上述楚国铁褥 的规格与文献记载基本相合,而其形制也与考古发现的吴越铜褥大致相同。这当是楚国农业生产盛行“水褥”的实物见证?管子轻重乙记? “一农之事,必有一耗、一挑、一镰、一锥、一锉,然后成为农?”楚国铁农具的品种之全及其在楚国铁器中所占比重之大,说明战国中晚期铁农具已在楚国农业生产中居于主导地位。而铁农具的普遍使用,必将促进楚国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8、。在出土 的楚国铁农具 中?几乎没有看见?形铁口烨冠和铁犁桦,不少学者据此以为当时楚 国尚未 出现牛耕?。但是,也有的学者认为粕与犁名异实同。毕沉吕氏春秋校正引黄东发曰?“耙者今之犁?广六尺,旋转以耕土,其块彼此相向,亦广六尺,而成一辑,此之谓亩其博八寸,所以成? 者,犁头之刃逐块随刃而起,其长竞亩?其起而空之处与刃同其阔,此之谓? ?。”说明耙 本是 一种古老的农具,春秋战国时逐渐演变为犁,但长期仍用旧名。杨宽认为?“博”系“今黔之讹,粕当是犁的代称。长六尺的犁可以用来耕垦成垄,刃宽八寸的乍乳大锄?可以用来起土成沟?。郭仁 成人以为?不管从哪一说,招即犁是一致的,而自从有了犁?牛耕便推广了?

9、。然而,由于缺乏早期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对楚国有无牛犁似不宜断言。需要说明的是,铁农具的盛行固然推动农业的长足发展,但并不一定就同封建制度的确立联系在一起,因为从世界历史的 角度来看,有些国家在发展奴隶制阶段,冶铁业也很发达。不过?说战国中晚期楚国铁器的广泛使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进步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私有土地的发展?则是不能否认的历史事实。二、耕作方式楚人最主要的耕作方式为火耕与水褥。史记平准书记?“山东被河灾,及 岁不登数年,人或相食,方一二千里。天子怜之,沼曰?江南火耕水? 楚文化研究会编?楚文化考古大事记,文物 出版社? ?年?月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平乐银山岭战国墓,考古学报?

10、 ?年第?期。舒之梅?楚国经济发展脉络,江汉论坛? ?年第月期。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天星观?号楚墓,考古学报? ?年第?期。陈振裕?湖北农业考古概述?农业考古? ?年第?期。后德俊?楚国科学技术史稿,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年?月版。杨宽?我国历史上铁农具的改革及其作用,历史研究? 。年第?期。郭仁成?楚国经济史新论,湖南教育出版社?年?月版。? ? ?褥,令居 民得流徙,就食江淮间。欲留,留处。”同书货殖列传也记?“楚越之地,地 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褥”。盐铁论通有和汉书武帝记也都说“荆扬之地”或“江南之地”盛行“火耕水褥”。长期以来,学术界大都将“火耕水褥”视为先秦时期楚越并行

11、的农业耕作方式,并以此作为楚越经济生活历来有着共同特点的主要依据。这是需要重新认识的。史记平准 书已明言其所记为西汉元鼎年间的情况,同书货殖列传所述虽然不能排除汉代以前?但其主要指汉代则可断定。前者 言“江南”?无疑指汉代的“江南”,后者言“楚越之地”,显然指故楚越之地。汉代,昔日的楚越之民已成为汉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昔日的楚越之地已变成大体统一的经济区域,其耕作方式乃至经济生活自然基本相同。但是,如果我们从汉代楚越之地的“火耕水褥”出发作逆向考察,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火耕”起先并非用于种稻,而主要是用于种粟。楚人立国之初的荆唯山地,还是以种粟为主要生业。后来,随着楚人 向江汉平原乃至洞

12、庭湖平原纵深的推进,稻就取代粟而成为楚国的主要 粮食作物,与此 同时,兼有北粟南稻之利的楚人又从楚蛮和越人手中学来了种稻所用的“水褥”技术?。也就是说,“火耕”与“水褥”本来是两种不同的耕作方式,楚人对其的使用经历了 由单一使用前者到二者并用的历史过程。然而,对于史记所记“火耕水褥”究竟是两种不同的耕作方式还是一种,古人其说不一,迄今学术界也尚存异议。主“一种”说最力者为东汉应助,他说? “烧草,下水种稻,草与稻并生,高七八寸,因悉荃去,复下水 灌之,草死,稻独长,所谓火耕水褥也。”?唐代张守节所言也大同小异?“言风草下种,苗生大而草生小,以水灌之?则草死而苗无损也。”?日本学者拢川资言对以上

13、几种解释都不赞成,他推测,“火耕水褥”可能是“先以火焚草,然后植之以苗,灌之以水,则土肥而苗长,及杂草生,辄除去之。”?郭仁成对上述解释逐一作了辨析。他认为?应肋 的解释有望文生义之嫌,因为“与稻并生”于水田中的草,都是水草,它们与稻一样,都可以在荃去后再生,“草死,稻独长”的可能性很小?对于张守节的解释,他提 出了这样的质疑?苗与草先生于早地,灌水后可能有一些不适应水生的草会被淹死,但又有什么根据说“苗生大而草生小”呢?对拢川资言的解释,他认为是只强调了“火耕”,却把“水褥”忽略了。为此,他得出了如下结论?不管哪种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即把“火耕”与“水褥”当成一回事。其实,“火耕”、“

14、水褥”是两种不同的耕作类型?。郭 氏的解释可谓一语中的,楚人的耕作方式的发 展历史即提供了事实证明。不过,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这主要指先秦和汉代而言,及至魏晋时期,“火耕”与“水褥”在南方水稻种植中己结合在一起了。对此,北魏贾 思姆言之甚详。贾氏在其所著齐民要术卷二“水稻”条下云? “稻,无所缘,唯岁易为良。选地,欲近上流。三月种者,为上时?四月上旬为中时?中旬为下时。先放水,十日后,曳陆轴十遍。地既熟,净淘 种子,渍经三宿?流 出,内草蕊中真之。复经三宿,芽生。长二分,一亩三升,掷。三日之中,令人驱鸟。苗长七八寸,陈草复起,以镰侵水艾之?草悉脓死。稻苗渐长,复须璐。薄讫,决去水,曝根令坚。量时

15、水旱而溉之。将熟?又去水。霜降,获之。北土高原,本无破泽,随逐限曲而田者。二月,冰解地干,烧而耕之。仍即下水。十日,块既散液?持木研平之。纳 种如前法。既生七八寸,拔而栽之。溉灌、收刘?一如前法。畦畔大小无定,须量地宜,取水均而已。”此处言种稻也须“烧而耕之”,即说明昔日用于种粟的“火耕”已作为种稻的辅助耕作方式而套用了。楚 人起 先用于种粟的“火耕”,很可能即礼记月令所谓“烧藻”,郑玄注? “欲稼莱地,先 恭其草,草干烧之。”这种方式 的渊源又追溯到神农氏的“烈山泽而焚之。”据国语郑语和史记楚世家记载,传说 楚人的祖先祝融曾任高辛 氏火正,主持过放火烧山开辟耕地的仪式,即文献 的谓“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后来祝融“八姓”的一支羊姓季连的后裔辗转流徙到南方,在开发山林时仍然保持了世代相 传的“火耕”方法。左传昭公十二年记楚灵王时右尹子革曰? “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竿路蓝缕,以处草莽,张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年?月版史记平准书集解引。史记货殖列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卷? ?。郭仁成?楚国经济史新论,湖南教育出版社,?。年? ?月版? ? ?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就是指的熊绎率领部众用火耕的方式开发山林。“火耕”多用于山林,往往要与“刀耕”相结合,通常称为“刀耕火种”或“刀耕火褥”。不过,“刀耕火种”或“刀耕火褥?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对西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