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今文学批评的批评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530268 上传时间:2018-06-17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713.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当今文学批评的批评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当今文学批评的批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当今文学批评的批评(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 2文学评论责任编辑: 饶翔电话:(010) 65389196电子信箱: 2011年6月15日星期三新观察新观察 对当今文学批评的批评黄惟群当今中国的文学批评太多 “关系” , 这已成文坛中人饭后 茶余的谈资、 甚至饭后茶余都没兴趣再谈的谈资。 谈与不谈, 体现的都是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 “默认” 。 这 “默认” , 其实反映 的也是一种利益, 即对自身利益的保护。 必须说明, 利益不在文学的关心范围中。 即使利益批评, 只要有理, 我们仍该赞同支持。 当然, 大多利益评论都是违心 的, 经不起文学标准衡量的。 作为文学中人, 尚存一丝正气、 尚 具一份文学的诚意和对文学的爱, 那么, 所

2、该做的, 就是凭自 己已有的文学素养和见解, 向读者, 向文坛, 提供一份以文学 标准为标准的答卷, 实事求是地、 准确地、 高明地写出你心中 真正的文学批评, 阻止利益批评成为定论, 欺蒙大众, 给广大 读者造成误导。 这样做, 是对利益批评最有力的打击, 让他们 在专业领域失去凭靠、 为自己的 “伪文学” 感到羞愧, 以致不敢 继续肆无忌惮、 一无顾虑地为所欲为。 一旦多了文学准则, 利 益批评自然而然也就无法立足而自行退出文学舞台。 然而, 还得强调的是, 当今文坛对文学造成的最大伤害, 还不在于利益批评, 而在于根本没有批评。 这 “根本没有批评” 的含义并非只有一味表扬, 而是批评本

3、身缺少质量, 起不到该 起的作用、 该有的效果。 文学批评写给谁看? 无疑, 写给作家、 读者看。 文学批评 家, 就像一个一丝不苟严格挑剔的产品质量检验员, 指出作品 的合格成功与不合格不成功, 分析成败原因, 给作家提供对其 作品的参考意见, 帮助作家认识自己, 看清自己正在走的路和 可以继续走的路。 而于读者, 批评家提供的是一种个人欣赏作 品的方法、 角度, 以及个人阅读作品的认识与体会, 可能的话, 帮助读者感觉那些没有或模糊的感觉, 起到一种更为宽广、 精 到、 高明的引导作用。 然而, 太多当今中国文学批评, 除了评论家自己, 不说读 者看不懂、 没兴趣看, 就连作家也看不懂、

4、没兴趣乃至讨厌看。 一位知名作家说过:“如果你没能力把一件事越说越清 楚, 那么, 至少不要把一件事越说越糊涂。 ” 当今很多批评家的 批评文章, 正在积极发挥的, 似乎正是将一件本该明白的事说 得越发不明白的作用。 当今文学批评究竟是些怎样的批评? 大多是些从理论到 理论、 从书本到书本、 评论与被评论间很少发生实质联系、 写 不写都没关系、 不写也许更好 (至少不至于添乱) 的评论。 它们 各竞新丽、 理拙文泽、 巨室少珍、 纸上谈兵空对空。 我们的一些 评论家, 从学校到学校, 博学强记训练有素, 拥有最多的是所 谓理论和概念性术语。 他们层出不穷地制造概念, 玩弄术语, 从概念到概念,

5、 从术语到术语, 加上层层叠叠的定语、 定语从 句, 牵着读者没完没了地兜圈, 将每件简单的事都以最旋转最 绕道最复杂的方法说出。 他们还有一样拿手好戏, 就是不厌其 烦地列出一串串长长的名人名著语录索引。 这几乎已成新八股。 他们不是用心去感觉体会作品, 而是将学过的理论 (包括 术语) 当眼睛, 努力在作品中寻找印证, 用学过的理论去套作 品。 也许我们可说他们懂的是理论, 但我们绝对不能说, 他们 懂的是文学。 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具有两种不同 的作用、 针对的也是不同的对象。 一个在写文学批评时还惦记 着学过理论的批评家, 一个在需要发表自己独立见解时还惦 记着别人说

6、了什么、 怎么说的, 企望靠别人的见解支撑自己、 给自己自信的批评家, 绝对是个不够格的批评家。 一流评论家, 永远在说的是自己的观点, 别人观点只是自 己观点的从属, 而之所以指明别人, 只为显示不掠人美辞以为 己有的亮堂堂的君子风度; 二流评论家, 靠别人的观点支撑自 己的观点, 自己的往往从属于别人; 而三流评论家, 不仅说自 己的观点说不好, 就算引用别人的观点, 都不一定找得到放置 的正确位子。 什么是理论? 理论就是对事物内部客观存在的规律通过 论据论证得出的一种抽象结论; 文学理论, 就是对文学领域中 出现的各种现象的内在规律进行的抽象总结。 而文学批评则 是具体的, 非抽象的,

7、 且是有直接固定对象的, 即文学作品。 于文学批评家, 理论的学习, 便于自己快捷有效地掌握别 人已经得出过的结论。 尽管如此, 理论的掌握, 还有个吸收、 消 化、 再生过程。 更何况,“理有恒存, 思无定契” , 理论的运用是 件极其灵活的事。“格物而后知至” , 只有探究并且掌握了理论 的根本, 才能举一反三、 闻一知十、 乘一总万。 还得一说, 并非已有理论都是正确的。 真正的学者, 不仅 要有一种辨别理论正确与否的眼光, 还需具备善于发现吸收 能够装入自我体系的理论的能力。 每个文学批评家都必须具 有自己的体系。 批评家的自我体系, 就在批评家心中, 是批评 家个人对文学世界的成熟的

8、心灵反应, 得靠批评家自己在纯 净的无杂质的状态中与心灵进行对话而后体会领悟。 某种程度上, 理论有点像数学公式, 文学批评中, 掌握这 些公式, 为的是用它们去分析、 解读作品。 然而, 我们的一些批评家, 非但不解题, 不分析、 解读作品, 还忙于将他人的理论从 一本本书中搬出、 迭起, 甚至将制造结论的论据、 论证全都一 起百万雄师般地在纸上排开。 文学批评中, 重要的不是 “学” , 而是 “识” ; 文学批评中, 显 在纸面上的 “学” 不叫 “学” , 叫显摆; 真正的学, 是隐含在 “识” 中不显露的, 是批评家的家底、 素养、 基本功。 这 “学” 还包括社 会生活所学。 当今

9、批评界的一个主要倾向是学有余而识不足。 严重的 “有余” , 严重的 “不足” 。 事实上, 我们的许多批评家本不该是批评家, 而该是学 者、 理论研究工作者批评家的批评文章, 都是他们的研究 对象。 他们勤奋踏实, 广览群书, 学识丰厚, 通古博今, 有着出 色的引证能力、 梳理归纳能力和重组能力, 但是, 他们缺少批 评家所必需的敏感性、 审视性、 尖锐性、 深透性, 也远达不到评 论家所需的深入浅出、 辞约旨丰、 清晰明了、 一语中的。 文学批评来自文学作品、 是为文学作品服务的, 而非文学 作品来自文学批评、 是被用来证明文学理论的。 然而, 当代中 国文学批评, 因根本上缺少对文学作

10、品的理解与把握, 走不近 作品, 从而养成了跃过具体分析、 直接得出高大空结论的习 惯, 制造了众多诸如 “表示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以及 “文学作 品必须写大历史、 大政治、 大民族” 等等首长式眉批、 口号式导 向, 还有就是掀起一次又一次的文学潮和文学热。 并非如此眉 批导向一概无用, 而是能被放到如此 “高度” 看待的作品实在 难得。 何况, 且不说这样看待作品的眼光是否狭窄、 单调、 空 洞, 起码, 在得出这样的结论前, 还有太多扎扎实实的具体分 析要做; 此外,“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如来” , 文学批评, 还牵涉 到一个具体对象说具体话的重大问题。 因为 “具体” 的缺席, 客

11、观上, 这样的评论颠倒了作品和评论的关系, 不仅没对文学发 展起到积极作用, 而且, 还起到了反作用, 致使太多作家不顾 个人特点, 朝着评论家的指向蜂拥而去, 在方向的追求中迷失 了自己真正应该追求的方向。 文学创作是件极其个人化的事。适合马尔克斯写的作品 一定不适合杜拉斯写; 罗贯中写得好的作品曹雪芹一定写不好。 这些人, 所以成功地写出成功作品, 只有一个原因, 他们都 找到了自己, 都做成了自己。 文学创作的最佳发挥状态, 是 “个人兴趣+个人性格+个 人才情” 的优势组合。 这样的组合中, 一样不适全盘不适, 一样 错了全盘都错。 作为文学批评家, 最重要的是看准作家个人特 点, 不

12、管批评表扬还是建议提醒, 以恰如其分的方式, 帮助作 家朝着这样的优势组合靠拢。 如果说, 文学评论确实对作家作 品有着导向作用, 那么, 这导向只有一个: 在自己的心里寻找 真正适合自己创作的作品。 中国当今几乎已无作品论。 没人再有兴趣谈谈自己是怎 么读作品, 怎样感受、 体会作品的; 似也没人有兴趣有能力谈 谈具体作品好在哪不好在哪, 哪个细节起了怎样的作用, 哪个 形象是依靠怎样的细节勾勒出的; 没兴趣也没能力谈谈文字 技巧的魅力, 怎样的文字制造了怎样的感觉、 达到了怎样的效 果, 以及效果与作者本意间有没有距离、 怎样的距离这些 都是文学批评家责无旁贷应该做的事。 优秀批评家首先应

13、该是个优秀读者。 作为优秀读者, 必须 具备良好的理解能力和良好的感悟能力, 阅读作品时, 首先应 该打开自己的所有感官, 充分并且正确地接受作品中发出的 任何一个信号。 这样, 才能对阅读中得到的感觉与自身储存的 感觉进行碰撞, 进行比较分析辨别。 读者的认识起于感觉, 是 以感觉为基础的。 人的感觉是最 “原始” , 也是最直接、 最根本 的对事物的反应; 再抽象的认识, 也离不开最基本的感觉。 在首先是优秀读者的前提下, 优秀批评家, 如能了解并懂 创作、 懂作家的话, 他的评论将可能更全面、 更准确。 根本来 说, 作品是作家全控制的产物。 文学作品中, 大局小局框架细 节甚至语言运用

14、, 说到底, 都是作家的精心设计, 是作家有预 谋的操纵。 只有作家自己最清楚自己的用心, 知道自己想达到 什么效果, 怎么具体制造这种效果。 也因此, 批评家对作品的 解读如果背离了作家的用心, 那么, 解读再漂亮也不足取, 其 存在的价值甚至可能是负数。 1500多年前, 中国就有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著作,“振叶以 寻根, 观澜而索源” , 言简意赅, 非常精到。 即使今天, 较之西方 理论, 也绝不逊色, 甚至更胜一筹。 这就是南北朝的刘勰写的 文心雕龙 。 看这样的书, 始才发觉, 批评也好、 理论也好, 世 上所有原理, 其实都是最简单、 最朴素的, 而且, 可以用最扼要 的文字表达

15、的。 虽说我们今天不可能用古人的文字作文, 但他 们所用的简洁朴素清晰的思维和直接的表达法, 是我们应该 努力学习的。 今天特别缺少、 特别需要的, 是既和作品对话又和作者对 话的作品论, 能对中国文坛起到真正作用的是具体文本分析。 这样才能帮助作家看清自己, 帮助读者看清作品, 我们的评论 家也能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理论究竟掌握得如何、 有用无用。评论 何英的锋芒与视野雷达新疆年轻的女批评家何英, 其尖锐鲜明 的批评姿态、 冷静出色的判断力、 幽默泼辣的 话语方式, 连同支撑着她的扎实的理论根底, 以及善于学习、 默默耕耘的勤奋品质, 使她的 出现被看成批评界的一簇闪光。 的确, 除了偶尔进京

16、到鲁院学习过一回, 何英很少抛头露面, 一直坚守在新疆。 熟悉她 的人觉得, 作为一个出生在新疆的异乡人, 一 个由兵团子弟成长起来的批评家, 她过着普 普通通的日子, 以相夫教子为乐, 安静、 踏实, 没有 怎么显出 “学者相” 和争辩欲。 她的样子更像是一位 劳动妇女。 可是, 你真要把她当做一个北疆的农妇, 那就大错特错了, 她早就在磨 “自己的剑” , 貌似质 朴, 内藏刀锋。 她一旦写起文章来, 能熟练地运用整 套的概念工具和理论新语, 她可以对全国一些重大 文学问题和重要现象作出令人惊讶的评判, 她尤善 于感受和渲染文坛变幻莫测的气象, 对一些风头正 健, 踌躇满志的作家, 她发出的质疑往往是直指根 本的, 且绝非扮酷。 她的声音是内行的, 富于学理 的, 打中要害的, 却又布满了芒刺。 人们会奇怪, 她 是在什么时候掌握了那么丰富的信息, 暗藏了那么 多绝妙的、 尖利的、 有趣的想法。 何英并不是以一种即兴式的、 印象式的写法崭 露头角, 也不是以一种小聪慧偶露峥嵘。 她从事文 学批评, 理论准备相对充分, 充分得出人意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