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教育新理念培养高素质人才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503817 上传时间:2018-06-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树立教育新理念培养高素质人才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树立教育新理念培养高素质人才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树立教育新理念培养高素质人才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树立教育新理念培养高素质人才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树立教育新理念培养高素质人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树立教育新理念培养高素质人才(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树立教育新理念 培养高素质人才人类已经跨入 21 世纪,世界正在进入一个以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为标志的 高科技时代。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家竞争日趋激烈、国际间的交流与合 作日益频繁的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培养适应时代发展 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是我国在世界经济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因素,也是 21 世 纪中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中心任务。因而,教育领域必须面向未来,树立 教育新观念,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人才成长寻找新的途径。随着时代的发展,对 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21 世纪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是 什么? 笔者比较赞同如下说法: (1) 具有进取、创新

2、精神; (2) 具有高尚的思想 品质和时代责任感; (3) 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4) 具有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 (5) 具有较强的容纳、吸收知识的能力; (6) 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较深的专业 知识、较广泛的交叉学科前沿知识; (7) 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竞争意识,具有国际 交流能力和国际合作精神。对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探 索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使我们的人才培养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一、人文素质教育学会做人 1988 年 1 月,75 位诺贝尔得主在巴黎发表了一个宣言,第一句话就是:如果人类 要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返回 2500 年前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这是面

3、科 技高度发展和知识广泛应用为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又被人当作获取超额利润 的手段,无节制地用作向自然索取的工具,为人类带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 危机等一系列全球性灾难所发出的深刻反思。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态危机、 道德伦理的滑坡所带来的困境成为科学巨子以及全世界人民关注的焦点。回归 自然、呼唤人文精神,在 21 世纪逐渐成为主导的倾向。尤其高校在担负培养新 世纪高素质人才任务时,应确定的首要任务是教他们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做人” 是新世纪人才最基本的素质。“学会做人”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涵,我们通过加强 人文素质的教育,或许能找到其中的答案。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人们学 会做人。它

4、是以培养人文精神为目标,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播、环 境熏陶使其内化为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的教育。人文精神是优秀文化孕 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它需要通过对人文知识、人文科学的学习和熏 陶后内化而形成。人文科学包含着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也包含我们中华民族的 优良传统,它包含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也包含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潜能、调 动人的精神、激扬人的意志、规范人的行为、维护人的健康、控制社会稳定乃 至发展经济、协调人际关系等。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科学教育,可帮助他们树立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使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不仅要有坚实

5、的科学知识和较强的综合创新能力,而且要 做道德高尚、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在进行教育中,首先要更新观念,提高 思想认识,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基础作用和核心作用。通过改革 教学内容,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加大人文科学课程比例,文理交叉互相渗透,建立统 一的各专业必修的人文科学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学艺术、中国和世界 近现代史、人生修养、语文基础等,使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的教育互补,使学 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建立符合社会发展的道德伦理观念,培养 人文精神;并且可多方面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会服 务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

6、中,在与人和社会、自然交往 中开拓视野,关注人类,关心未来,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做精 神文明的人。 二、终身教育学会生存与发展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创造的知识呈指数增加。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科 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发明比过去 2000 年的总和还要多。仅仅在宇宙空间技 术领域中,就出现了 12000 多种不曾有过的新产品和新工艺。科学发现、发明 和新技术的普及及应用的周期也愈来愈短。在美国,电话普及用了 75 年,电视机 普及用了 30 年,而计算机普及仅用了 10 年。与此同时,知识的更新周期

7、也大大 加快,20 世纪初为 30 年,50 年代后为 15 年,70 年代至今,缩短为 5 年。过去 学者的知识在校时可获得 80 % ,工作后再学 20 %;如今,90 %的知识需要靠工作 后再受教育 而获得。入 21 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生产工艺的日新月异, 使越来越多的人难以适应新的生产程序、新的产品、新的工种、新的职业对劳 动者提出的新要求。我国也面临此类问题,国家将陆续对 4000 个工种实施职业 资格准入制度,劳动保障部在不断研究和公布新的职业。为适应这充满竞争的生 存环境和更好地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人生中需要适应不同的岗位和再次选择 职业已成为残酷的现实。

8、因此,为了适应知识、工艺、产品更新换代对要人才素 质的要求,学习将成为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教育将贯穿人的生命和始终,终 身教育成为现代人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终身教育,是指教育制度为个人 提供终身参与有组织的学习活动的机会,使其进行系统性学习以适应变迁需要,达 成自我实现目标,增进自我导向学习的能力与动机。终身教育包括正规、非正规、 非正式教育形态。实施终身教育的形式可以有多种,一种是回到大学学习第二专 业;一种是企业或研究机构自己培训;一种是社会业余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教育中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网络教育等各类社会教育形式的蓬勃兴起,为终身 教育开辟了良好的学习途径。政府应更

9、加支持、关注教育机构所实施的高等教 育的自学考试、函授教育、网络教育等,教育机构也应进一步扩大专业设置,规范 和完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切实保证教育质量;高等学校可采用到校进修或远程 教育为需求者开放绿灯,为他们再次充电提供最新的前沿领域的新思想和新成 果;劳动培训部门和企业的培训机构应定期对社会就业人员、企业员工和各级管 理者进行上岗培训和业务再提高学习。未来对人类提出了终身教育的要求,使我 们对知识、文化追求的观念逐渐走向理性,这是社会发展的使然。人们将通过对 新知识的不断学习,获得生活必需的技能,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增进个人的健康,促 进个人成长,达成自我实现。同时,个人的终身学习,将对提

10、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水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创新意识教育学会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有了创新,便有了技术的革 命和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创新能力成为国 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正如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所言:“一个拥有持 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一个 缺少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江泽民同志出: “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在 今年年初召开的第四次全国科技大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中国未来 15 年科

11、 技发展的目标是 2020 年建成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必须由具有创新能力的 创新型人才来建设,因此,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教育领域迎接新世纪挑战、完成历史使命刻不容缓的课题。所谓创新人才,是指那些依靠自己的创造素质做出创 造性产物的人,其灵魂是具有科学的批判精神,特征是对学科的兴趣。创造素质是 个大课题,但基本内涵不外乎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等几个方面。爱 因斯坦认为:创新意识是科学创造的出发点、动机和推动力。创新意识作为创造 活动的前提可以给创造者以精神刺激,可以激发和引导创造者去思考问题、怀疑 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创造出新的思想和方法,可见,创新 人才的首要素

12、质是创新意识,灵魂是具有科学的批判精神。没有创新意识,创造性 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便无从谈起。21 世纪的中国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确 立创新意识教育观,要把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主要目 标,要改革教材和教学、考试方式中不利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因素,要优化课程内 容,将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养成渗透于课程之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要 积极营造适于创新 的教育环境与氛围,注重学生独立思维和强烈的创造意识的培养,开阔他们的思路,鼓 励他们思维的批判性,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对现有的知识提出疑问,对旧 的学术权威提出挑战,在积极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方面充分发挥独特个性,要教他

13、 们如何在知识的海洋和日益膨胀的信息中,按照新的方式把已有的知识和新信息 结合起来加以利用,从而学会如何去思维,如何去创造,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强烈的 进取心,坚韧的意志力,高尚的品德修养等优良创造品质的培养,以全面提高学生 的创造素质,为他们创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四、综合素质教育学做通才 这里所说的通才,是指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同时又具有较宽厚的 知识面,一专多能、专博相兼的人才,并不是指样样都精通,强调的是综合素质。 在古代,由于各类学科尚未分化,呈综合状态,因而当时杰出的人才大多是综合性 的。到了近代,随着自然科学不断发展,学科不断分化,这一时期的优秀人才大多 是专才。20 世纪

14、以来,科技发展的趋势是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综合成为科技发 展的主流,学科之间互相交叉又不断产生大量的边缘学科、横断学科、综合学科。 各种新技术的不断渗透,知识呈网络型分布,多角度、全方位的横向研究和立体研 究成为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的共同研究方法。同时,知识经济是以知识 决策为导向的经济,其决策和管理必须知识化,不少重大决策都成为一个极其复杂,需 要多学科、多行业、多主体参与密切配合、综合分析的系统工程。单一学科的 专门人才已很难适应这种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这就要求我们的人才 必须博学多才,我们的教育必须注重通才教育,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目前,国外 各类学校十分重视通才教育。如日

15、本从上世纪 70 年代起就提出“培养理想的世 界通用的日本人”的口号。强调“没有综合性,就不会产生伟大的文化和伟大的人 物”,大学纷纷设立了“综合学部”、“综合学科”以及“综合研究机构”。他们普遍实 行有利于综合性人才成长的完善的学分制,许多理工大学开设科学技术与社会科 学等综合性跨学科课程,实施培养集科技、文学、经贸、外语于一身的“四合一” 人才计划。美国的高等学校以培养“通才”为目标,一、二年级不分专业,所有学生 都要学习文理科的课程,即使到了高年级进行专业教育后也要强调文、理教育,在 重视基础理论的同时,提倡“百科全书式”的教育。我国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传统的高

16、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价值取向主要是培养单 科性的专业人才,高等教育主要是进行专业教育,即培养学生各种专业知识和能力,这 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我们应改变这种专业口径过于狭窄的人才培养模式,一 方面要大力调整专业设置,拓宽基础知识,加强知识融通与迁移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切实为学生创造拓宽知识领域的条件,在试行学分制基础上,增加选修课 程,提倡学生跨系科选修,实行双学位制、主辅修制,构建完善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拓展知识背景和能力基础。除了提高学生学科专业的能力外,还要考虑学生其他 能力的培养,如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综合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 能力等,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毕业后,成为既能在专业市场方面挑大 梁,又能在科学管理、公共关系中游刃有余;既善于跟踪国际前沿,又有强烈市场 意识,能够驾驭知识经济的优秀人才。 五、开放性教育学会竞争与合作 21 世纪是世界经济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在激烈的竞争中又酝酿着合作, 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纷纷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利 用投资、购股、联盟、合作等方式扩大国家之间或公司之间的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