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第二章城市化与经济发展)(2012.02.28.修改稿)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45478482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PPT 页数:111 大小:5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经济学(第二章城市化与经济发展)(2012.02.28.修改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城市经济学(第二章城市化与经济发展)(2012.02.28.修改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城市经济学(第二章城市化与经济发展)(2012.02.28.修改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城市经济学(第二章城市化与经济发展)(2012.02.28.修改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城市经济学(第二章城市化与经济发展)(2012.02.28.修改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经济学(第二章城市化与经济发展)(2012.02.28.修改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经济学(第二章城市化与经济发展)(2012.02.28.修改稿)(1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二章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城市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一、城市化的概念 和过程1.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是指国内人口由分 散的农村向城市集中的社 会进步过程。 “城市化”于1867年由西班牙工程师A.Serda 在城市化的基本理论中首次提出,一 般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 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2.城市化过程城市化过程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人口由农村地区迁往 城市地区,大量农业人口转 化为非农业人口,城市人口 占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提高 。(2)城市形态发生变化,城市 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经济关系和生活方式的普及和扩 大,农村逐步实现城市生活方式,农民的 生活水平按城市

2、模式发展变化。 (4)居民点公用设施水平的提 高 (5)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的强化。 二.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1)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参看下表1) (2)城市规模增长速度加快( 参看下表2)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 一. .城市化进程概述(一)前工业化城市及其特征 a)发展缓慢,数量少,规模不大; b)一般座落在灌溉发达,利于农业生产,便于向 周围征收农产品以及交通便捷,便于进行商品交 换的地区。如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 河)、尼罗河中下游、中安第斯山脉,它们是世 界文明的发源地,人类文化的摇篮。埃及的孟斯 菲城(Memphis)、卡洪城(Kahun)等地球上第一批城 市就诞生在这

3、里。 c)城市以手工业、商业、军事、行政、宗教为主 要职能。 美国学者吉顿斯乔伯曾对前工业化城 市和工业化城市从六个方面作过比较 :1.自然特征 前工业化城市 面积小,封闭型,城市人 口占社会人口的小部分。 社会成员中等级森严,不 同职业、不同种族、不同 宗教集团的身份区别明显 。街道狭窄,以步行为主 ,信息传播速度慢。 工业化城市 面积大,开放型,城 市人口占社会人口的 大部分。社会成员中 等级、职业、宗教的 隔阂少。街道宽敞, 以机动车为主,信息 传播速度快。2.功能社会结构: 前工业化城市:政治 首府。交易市场,宗 教活动中心。僵化的 阶级结构,上层社会 由高级官吏、地主阶 级和少数商人

4、组成。 少数的中间阶层和众 多的底层群众。轻视 手工劳动。 工业化城市:工业是 社会的制造业和金融 业和各种活动的协调 中心。不固定的阶级 结构。上层社会由商 人、科学家,大批参 加技术工作的中间阶 层。科学劳动地位提 高。 3.经济结构: 前工业化城市:财富 来自土地,商业活动 的地位低下,市场范 围小,日常存量少, 行会制度普遍,个体 的生产经营,服务区 域窄小,价格不一, 不讲究时间效率,工 作日程不规则,缺乏 标准化。 工业化城市:经济结构: 财富来自工资、酬金和投 资;商业活动的地位较高 ,市场具有世界性范围, 有大量整年的存货,有全 国的工会,生产经营专业 化,服务区域广,价格固

5、定,讲究时间效率,工作 日程规则,生产标准化。 4.宗教组织: 前工业化城市:权力 强大,统治其他组织 。宗教权被上层社会 所垄断,为其他阶级 统治阶级辩护,反映 了阶级地位的悬殊。 工业化城市:宗教组 织:权力薄弱,与其 他组织分离。宗教权 被中间阶层社会所操 纵,其神秘色彩正在 消失。5.政治结构: 前工业化城市:政府 建立在传统观念和绝 对权威的官僚制度上 。政府功能是:社会 管理、公共事业、抽 税。 工业化城市:公民民 主形式的政府,政府 功能是依靠警察、法 院管理社会、公共服 务、社会福利、合理 征税。 6.教育与传播: 前工业化城市:教育 为少数人服务,传播 宗教观念,重口头宣 传

6、,不重保持文字记 载,全国语言不统一 ,文体为一种时兴艺 术,书籍是宗教艺术 的表现物。 工业化城市:教育为 大众服务,主要进行 技术教育,普及教育 ,重视文字传播,广 泛保持文字记载,推 行标准化语言,普遍 使用印刷体,文化传 播大众化、通俗化。 (二)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近代城市 化(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近代城市化其特征:a)城市发展迅速,城市规模愈来愈大。 b)城市的主要职能是产业和行政中心。 c)大城市问题爆发。(三)世界范围的城市化 (20世纪初迄今)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其特征: a)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世界总人口的 增长速度。(参看下表) b)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

7、和城市数量增长超 过经济发达国家。(参看下表) 上表可见: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 进程这时期快于发达国家和地区。这种状 况持续至今。 由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开始较迟,直到 20世纪才进入工业革命时代,因此这一时 期城市发展加快,这与十九世纪西殴的情 况相似。 C)城市向高质量、多功能的综合性方向发 展。 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部门内部 分工与联系加深;部门之间乃至整个社会 范围内的分工与协作加强,要求城市的发 展适应这一客观需要;另一方面,现代科 技的发展,也为城市向高质量、多功能方 向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d)城市在空间组织结构上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卫星城和城市群的出现,解决 了高速城

8、市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另一方 面,大城市内部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地域分 工,如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文教区 等。二.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纵观上述城市化的进程,可以概括出以下 三点特征: 第一.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 断上升 第二.产业结构,即农业.工业与其它行业在整 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此消彼长,不断变化. 具体表现在:其一,农业比重持续下降;其二,工 业比重除经济发达国家有停滞或下降外,其 他国家都有一个上升期;其三,第三产业的比 重在发达国家中持上升趋势. 第三.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 产总值成正比.三. 21世纪城市化趋势预测 (1)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大量涌现; (2) 已经城市化的工

9、业化社会中出现了 新型城市_特大城市.集合城市 特大城市.集合城市即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城市沿着交通干线在空间上的结 合,而并不一定是行政上的结合.亦即指多个 大城市地区连接成一个巨型的一体的居住 和经济活动的群集地带.第三节.城市化形态 及其经济动 因一.城市化的基本形态: 集中型城市和扩散型城市 自力型城市与它力型城市 积极型城市与消极型城市 集中型城市其实质是城市的基本性质 在城市地区的进一步提高. 扩散型城市就是城市 的基本性质向非 城市地区外延.二.城市化的经济动因 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 发展引起了城市化的 三个阶段更替和两种 形态的出现. 工业化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中被认为是一

10、个过程,是国民经济中制造业 活动和第二产业所占比例的提高。工业化 是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历史轨迹, 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由不发达走向发达的客 观要求和必然选择。衡量一国工业化水平 有一整套完整的指标体系,其中主要有工 业产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工业劳动力占 社会劳动力人数的比重等。 三.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一般互动规律 1、工业化通过促进非农化而带动城市化 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工业化必 然带来城市化的发展,工业化决定了城市化。在 工业化过程中,从事工业生产活动的企业为获得“ 聚集的经济效益”而在地理上趋于集中,引起区域 工业化的提高,从而带动非农产业就业人口向城 市迁移并引起城市人口比

11、重的提高。 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反过来促进工业化的 发展 城市具有集中和集聚的特点,使其成 为工业发展的良好空间载体。 首先,城市为工业发展提供不可缺少交通、能源 、通讯和市政基础设施,为工业发展提供交通、 通讯、水、电、气、排污、交易场所等生产条件 ,还为生产提供安全、培训、消防、子女入学等 社会化服务以及政策和发展的软环境。 城市化的文明传播促进工业化的发展。城 市拥有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明的生活方式 ,通过城市化,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 质,改变农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变人 力资源为人力资本,为工业化提供持续动 力。 消费过程的最终实现也主要依赖城市人口 ,企业集中,靠近市场,就缩短了

12、生产与 消费的距离。所以,没有城市化的长期 发展,工业化的进程必将受到很多制 约和限制。 总之,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工业化推动城市 化,并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其他必要 的条件。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在吸引其他制造业 和商业活动方面特别有效的关键性的工业形成了 一个在地理上集中的和迅速发展的经济中心,不 仅吸引着经济活动,而且吸引着社会活动,导致了大城市的形成。这些城市又进而吸引了商业单 位、金融机构和其他行业的设点。工业化是城市 化的原动力,城市化为工业化提供载体和平台, 二者相互影响和制约,紧密关联,互相促进。 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经济理论界的 普遍看法是存在着很大偏差,即城市化

13、严 重滞后于工业化。也有一些观点认为两者 之间虽有偏差,但实际偏差不是太大。更有 甚者,认为考虑到隐性城市化的因素,中 国城市化不是滞后而是超前。 变动趋势; 表1和图1反映了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基本 变动趋势,根据表1的数据用SPSS软件对城市化率 、工业产值比重和非农业化率三个变量进行了相 关性分析。从表1、图1和表2的结果都可以看到, 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变动趋势具有以下两 个特点: 1、城市化率的上升与工业产值比重上升的 相关性较低 近20多年来,工业产值比重在已经表现出某种下降态势,以 当年价格计算的增加值比重1978年是44.1%,到1985时已 经降到38.3%,90年代

14、以来虽未有大的降低,但是却仍未恢 复到78年的水平,工业产值比重变化对非农产业比重上升 的作用已大大下降。这个期间,以当年价格计算的非农产 业增加值比重由1985年的71.81%上升到2005年的87.4 %, 几乎都是建筑业和服务业的比重上升拉动的。 然而与工业化速度降缓不同的是,城市化率的上升却大大 加快,1985年与2005年相比,城市化率由23.71%上升到 42.99%,20年间提高了19.28个百分点,远远超过1952-1980 年28年间的7个百分点。由表2也可以看出城市化率与工业 化产值的比重的相关性只有0.64,大大的低于城市化率与 非农业化人口比重的相关性。 由此可见,我国

15、的城市化进程与以工业产 值比重上升为衡量指标的工业化进程是没 有密切联系的。进一步说,城市化率的上升 与非农产业产值比重变化的联系也不密切, 原因在于非农产业的比重变化受到工业比 重波动的太大影响。 2、城市化率的上升与就业结构变化的相关 性较强 相对于工业产值比重的变化来说,我国工业 就业比重的上升要慢得多,对非农产业就业 比重的拉动作用也小得多。 从1985年到2005年,工业的就业比重虽上升但是才2个百 分点,而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大幅度上升,提高了17.6个百 分点,建筑业和服务业对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的作用远 远超过了工业。 与城市化的进程相比较,在改革前工业就业比重的上升和非 农产业

16、就业比重的上升都对城市化率的上升起了带动作用, 城市化速度较低是与就业结构工业化或非农化较慢相联系 的;而改革开放以来,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较快上升 对城市化率的较大幅度上升起了直接的带动作用,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主要与就业结构服务化的加快 相联系。 我国城市化率的上升与就业结 构的非农化有较强的相关性, 就业结构的转变对于衡量工业 化进程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3.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偏差 我国城市化稍落后与工业化,但是问 题在于工业化的偏差而不在于城市化 的偏差 如果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不 一致,那么主要问题不在于城市化的偏差,而 在于工业化的偏差。 首先,我国的工业增加值比重虽然 很高,但工业就业比重不高,工业 产值比重片面上升,超过了人均收 入水平上升所引致的需求结构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