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路)阅读练习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461355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子路)阅读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语(子路)阅读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语(子路)阅读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语(子路)阅读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语(子路)阅读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语(子路)阅读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子路)阅读练习(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论语 (子路)阅读题一、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19)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13.2)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15.23)【注释】有司:古代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1)下面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有司”就是要做到分工合理,责任明确,使之各尽其职,责有所归,有条不紊。这样,决策者就可以集中精力宏观运筹,控制局面。B、 “赦小过”就是要求领导者要胸襟宽阔,能理解人

2、,谅解人,从而激励下属同心同德,群策群力。C、对于举荐人才,孔子认为不能因为一个人话说得好就举荐他,也不能因为讨厌一个人就鄙弃他的主张。D、要让老百姓信服,就要任人唯贤。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的宗法制度下,这种思想可是一大进步,在今天也仍不失其珍贵的价值。(2)孔子还说“不患人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在下面的语段中则讲了知人的方法,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2.10)二、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1)。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3、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2)。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3)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释】 (1)圃:音,菜地,引申为种菜。 (2)用情:情,情实。以真心实情来对待。(3)襁:音,背婴孩的背篓。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思想B他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2C。孔子认为他培养学生,不是为了以后去种庄稼种菜,而是为了从政为官,为了当统治者,只要做了官,一切事情就迎刃而解。D在孔子时代,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劳动者只要有充沛的

4、体力就可以从事农业生产,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实行统治的知识分子。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 (2)孔子也曾经说过“学而优则仕”,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教育目的”的理解。(3 分)三、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孔子不打诳语,不会种庄稼,就告诉樊迟自己不如老农,

5、不会种菜蔬,就说自己不如菜农。B.孔子认为樊迟是人格卑下的之人,十分看不起他,所以对他请教的问题,统统推说自己不如农民。C.在孔子看来,统治者根本不用学稼、圃,只要做到好礼、好义、好信,就可以治理好国家。D.樊迟虽然谦虚好学,但孔子以为其不得其门,所以批评他弄错了事情的轻重本末。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可当他问向一老年男子打听孔子去向时,这位老年男子批评孔子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微子)。”你以为他的批评对吗?为什么? 四、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 23-24 题(4 分)甲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15.1

6、5)23.(1)从上述文字中,找出与韩愈原毁中的“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思想相通的一句。(1 分)(2)请用一成语概括上述材料,并谈谈你的理解。(3 分)乙3中庸思想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孔子说“过犹不及”,他不赞成偏激行为,就是让我们不讲原则,四面讨好。24.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中庸”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问:“草上之风,

7、必偃” 的是什么?上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政治观?简析。六、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3.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1)?”曰:“二(2),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2.9)问:以上孔子和有若的答话都鲜明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 孔子主张“富民”,又反对敛财,是否矛盾?简析七、子适卫,冉有仆。孔曰:“孔子之卫,冉有御。”子曰:“庶矣哉!”孔曰:“庶,众也。言卫人众多。”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 论语 子路 )“王欲行之,则盍反

8、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孟子 梁惠王上)( l)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首先要发展人口,然后富裕人民,最后教化百姓。B 在孟子看来,让人民安居乐业就是王道的基础.C 耕织并重,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这是孟子理想中的王道乐土。D 孟子游说梁惠王行仁政,重在解决温饱问题,人口多少无所谓。(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儒家的治国思想在当前社会有何实际

9、意义? ( 3 分)八、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 分)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 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4信,行必果 ,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论语子路) 【注释】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果:果断、坚决。硁硁(k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斗筲(sho)之人:筲,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

10、项是( ) (3 分) A.孔子认为,真正的“士”,是能够在行为上虽曾有令其羞耻之处,但当他出使各国时,能不负君命的人。 B关于士的标准,孔子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言必信,行必果”是属于最后一个层次。 C.孔子认为,不问黑白,一味讲信用,只知贯彻自己言行的人,只是小人罢了。 D对当朝的执政诸公的言行,孔子颇为鄙视、不屑,认为他们是器量狭小的人。 (2)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与上文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孔子“信”的理解。 (3 分) 九、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

11、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论语子路)(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真正的“士” ,是能够在行为上虽曾有令其羞耻之处,但当他出使各国时,能不负君王使命的人。B关于士的标准,孔子把它分为三个层次, “言必信,行必果”的是属最后一个层次的。C孔子认为不问黑白,一味讲信用,只知贯彻自己言行的人,只是小人罢了。D对当朝的执政诸公的言行,孔子颇为鄙视、不屑,认为他们连小人也比不上。(2)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这与上文对“信”

12、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孔子“信”的理解。十、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曰:“乡原,德之贼也。”结合这两则文字,请简要阐述为什么孔子把“乡原”提到“德之贼”的高度来评价。十一、阅读下面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5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曰:“乡原,德之贼也。”24(1)在孔子看来,应当怎样正确地评价一个人?试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2 分)(2)为什么孔子对“乡原”之人嫉之如贼?(2 分)十二、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第十三)(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全乡的人都喜欢的人,不一定是好人。 B孔子认为,全乡的人都讨厌的人,不一定是坏人。C孔子认为,应当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D孔子认为,不应当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这句话反映了孔子是怎样评价一个人的。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