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官瓷的传承和影响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5417572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0.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宋官瓷的传承和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北宋官瓷的传承和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北宋官瓷的传承和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北宋官瓷的传承和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北宋官瓷的传承和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宋官瓷的传承和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宋官瓷的传承和影响(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宋官瓷的传承和影响据文献记载及专家考证推论,徽宗汴京官窑自大观元年(1107 年左右)在 京师开封设置,至靖康之难后(1125 年)开封沦陷,其窑口存世的烧造时间, 算起来前后也不过短短的十余年间,其创造历史的夺目光华以及光耀中天的岁 月,实可谓灿如烟花和流星,随着北宋的灭亡而迅捷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至今念来,徽宗亲设、内府制样、大匠考工、兵士供役的汴京官窑,虽独得天 赋,贵为皇室直属企业,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都异常雄厚,扎实,但缔造它的 帝国,尚且被野蛮的金兵用弯刀长弓一举而摧毁,又何遑论一个小小的窑口? 而今只能说,野蛮战胜文明,邪恶战胜正义,当时中华民族的希望、梦想和人 文传统不仅

2、在劫难逃,民族的发达和进步也就此被血腥逆转,这当然是一场文 明的悲剧。自然,徽宗的汴京官窑这个曾经光照天下的美好事物,在这场野蛮 颠覆文明的战争中,命运也只能如此地多舛和脆弱,其结果也只能是一场宿命 的东京梦华,虽曾经激情真切却又转瞬被残暴的战争变的飘渺虚无,到头来曲 终人散,终于还是美梦一场。不过,尽管为野蛮的杀戮所终结,致使北宋官瓷 的烧造年华因此屈指可数,但以“温润如玉,紫口铁足及纹犹鳝血”的艺术风 韵达至中国青瓷瓷釉烧制巅峰的北宋官瓷,其在中国陶瓷史上,凭藉着自身天 才的禀赋和创造,以及惊世的艺术品位和高度,从其创制便傲然卓立于有宋一 代制瓷盛业的潮头,拥有着极其重要的发轫意义和毋庸置

3、疑的历史地位。汴京 官窑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帝王亲设的窑口,开一代先河,为中国官府(国 有)企业留下了一个典范的陶瓷官窑制度,成为后世官窑制度的滥觞,其在全 面提升和发展中国青瓷烧制技术、制作工艺及审美品位等方面,举国之力的汴 京官窑更有着独具魅力的艺术创造和贡献。北宋官瓷冠绝天下的艺术创作和艺 术成就,对后世中国陶瓷特别是南宋官瓷包括龙泉青瓷等窑口和窑系,都产生 了直接和深远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称徽宗北宋官瓷为中国青瓷历史上一座 无与伦比的至尊巅峰,也一点都不为之过。 当然,从徽宗的汴京官窑至今成为千古之谜这点来说,金兵野蛮战争铸就 的这场文明崩溃的悲剧实乃惨烈之极,其对美好事物包括陶瓷

4、艺术的伤害也是 罄竹难书的,北宋百年繁华被侵略战争摧毁之后,所有财富以及文化设施自然 被强盗们洗劫一空,这段倒行逆施的历史不是人们能用痛惜所改变的。 系年要 录卷四记载关于金人掠夺汴京财物和对文明的践踏时,不乏沉痛地说: “(汴京)二百年积蓄,一旦扫地,凡人间所需之物,无不毕取以去” ,如 实记述了这些山野暴徒的贪婪和凶狠, 三朝北盟会编中也有“祖宗七世之遗, 厥存无几”的慨叹,北宋富庶,基本上尽入强盗囊中。令人发指的是,当时开 封九十二个内藏库的金银、珍宝、锦锻、书画等财物,不仅尽遭洗劫,这帮强 盗还暴珍天物,将皇宫内各殿堂装饰华美的柱子剥皮抽筋,刮下黄金四百多两, 真到了凡能抢走的抢走,抢

5、不走的就毁掉的地步。据史料记载,金兵亡宋北归 时,所抢掠北宋的财宝,足足装了两千多辆大板车,真可谓发尽了不义战争的 横财。 硝烟之后,痛定思痛,尽管北宋所拥有的物质文明可以被金兵尽数洗劫, 但其所创造的科技和文化,却非暴虐所能根绝的。回到将中国青瓷制作推到颠 峰的北宋官瓷上,让人在绝望之余稍感一丝欣慰的是,虽然徽宗的汴京官窑被 这场生灵涂炭的抢掠战争所毁灭,但金兵的铁骑弯刀却阻杀不了文明的传递和血脉的传承。南宋文人叶寘在其坦斋笔衡中,对北宋官瓷的影响和传承特 别记述道:“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 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

6、坛 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 ,记载了渡江南逃的宋高宗,在临安建立了南宋 政权后,考虑到王朝仓惶南迁缺金少银且礼器尽失的实际情况,为烧制礼器服 务于国家的祭典礼仪,遂依照故京创建汴京官窑的遗制,重续法脉,诏修内司 设置窑口,依北宋官瓷的制瓷制度和工艺,烧制青瓷,用于社稷的祭典活动。 南宋文人顾文荐同在记述这一事件时,在其负暄杂录中,更明确地指出修 内司窑口是“袭徽宗遗制” ,亦即是依照徽宗当年亲设的汴京官窑形制和工艺来 烧制瓷器的,是对徽宗所设官窑的直接继承(而非当今一些以标新立异的专家 臆测的那样,不承认徽宗汴京官窑的存在,认为南宋官瓷学的是被徽宗弃用的 汝瓷) ,后由于国势渐趋稳定的南

7、宋王朝对瓷器的需求量增大,修内司一座窑口 已不能满足王朝的需要,故又依制在郊坛下别立新窑,大量烧制以徽宗汴京官 窑作品为蓝本的南宋官瓷,最终形成了“政和中京师自置窑烧造”的汴京官窑、 中兴渡江“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的修内司官窑、以及后来“郊坛下别立 新窑”的郊坛下官窑薪火相传的历史史实和成果,使得两宋官窑法脉相续的这 一“三段式”实践和发展模式终告完成,并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座光彩夺目的 里程碑。 值得说明的是,南宋修内司和郊坛下两座直接隶属朝廷(国有)的官窑的 设置,其之所以完全依照故京(徽宗)遗制,全面传承徽宗汴京官窑的制瓷制 度、烧制工艺和艺术趋向及风格,实因南宋王朝在国家祭祀礼仪等方

8、面,要依 惯例施祖宗之法,以北宋为典范,其对礼器型制当然要有着严格的要求,因而 在礼器的烧制上,传承先帝的汴京官窑,乃是最直接和最方便的法门,也可以 说是其根本的因缘。金灭北宋,高宗中兴渡江至绍兴十三年这一阶段,在南宋 还是一个苟活于乱世的小王朝时,因金兵肆虐,战火不断,朝廷忙于应敌和自 保,国家的祭祀活动一是较少,再则规模也较简单易行,对祭典的礼器不可能 有太高的要求,故在南宋王朝建立的初期阶段,朝廷无暇顾及太多非战争和防 御之外的事物,祭典的礼器多敕命地方民窑代为烧制,或称官搭民烧,以应付 朝廷之需。据史料所载,当时受命烧制贡御瓷器的窑口,主要是余姚、丽水、 平江等地民窑,产品经御拣后作为

9、贡品供王朝使用。但是,正因为当时凑合着 使用的礼器是民窑烧制的作品,其形制自然难以达到合乎礼器典范的标准,因 此受到一些官员包括高宗帝的批评,并对礼器的烧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加快了“袭故京遗制”创建南宋国有官窑的步伐。 宋会要辑稿 、 古今图书集 成以及中兴礼书等史籍,在这方面多有记述,如清康熙时陈梦雷编辑的 古今图书集成载:南宋高宗绍兴四年的明堂祭典过后,参与祭典的国子监 丞王普批评祭祀不合礼仪,尤其在礼器形制上,太过于率意和不认真,未依照 古制制作,不合礼仪要求。王普认为徽宗帝政和年间汴京官窑的“新成礼器” 是有典的, “有自名古器为依据” ,而“昨来明堂所用,乃有司率意,略仿(聂

10、) 崇义三礼图 ,其制非是,宜并从古制度为定”由衷地认为地方应时制作 的器皿“其制非是” ,是“率意”所为,当然不合礼制,应以徽宗的政和“新成 礼器”为典范。 宋会要辑稿也记载:为官南宋的一代奸臣秦桧,对明堂祭典 的礼器也有看法,老奸臣也认为,礼器的“考古制度极为精致” ,要求礼器的制 作应精致仿古,合乎礼制。至于南宋王朝的高宗帝,其作为徽宗帝的儿子,从 小就参与皇室的祭典活动,耳濡目染,对北宋王朝祭祀所用的礼器可谓了熟于心,对乃父亲徽宗帝烧制的官瓷作品当然更有犹新的记忆,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 在记述高宗帝对祭典礼器的看法时,直截了当地记下了高宗帝对礼器制作才识 非凡的言说,其道:“三代礼器,皆

11、有深义,后世非特制作不精,且失其意, 朕虽艰难,亦欲改作,渐令复古” ,言并不是当下地方窑口制作的作品不精到, 关键是不合法度, “且失其意” ,并简单明了地道出自己对失却古意的礼器整改、 规范的意愿和决心,纵时局艰难,财政窘困,高宗也要“渐令复古” ,使其合乎 三代礼器的形制和所象征的意义。 绍兴十三年,经历多年的杀伐,或许金王朝的强盗们也感到疲惫了,何况 他们早已发过了抢掠战争的横财,金统治者终于答应了与南宋王朝缔结和约, 停息了制造家破人亡的穷兵黩武的战争,南宋政局因此渐趋稳定。偏安的日子 刚一过上,宋高宗便将久藏于心的礼器复古之事提到议事日程,决定袭乃父徽 宗遗制亦即“故京遗制” ,

12、也如其父徽宗当年一样,斥国资自置窑烧造礼器, 并于次年下诏专门成立礼器局,诏令修内司修建官窑兴起南宋制瓷大业。 中兴 礼书卷九郊祀祭器一记载这一事件时道:“(绍兴)十四年七月八日,上 (高宗)谕宰执:国有大礼,器用宜称,如郊坛须用陶器,宗庙之器,亦当用 古制度等。卿可访求通晓礼器之人,令董其事。 ”言高宗特意命宰执也就是他的 总理大臣招纳贤才,寻访通晓礼器规矩及制作技艺的大师巨匠,来主持南宋王 朝礼器的制作以及官窑的烧制业务,以期作品合乎其父徽宗的“新成礼器” 。其 实这里记述的非常明白,高宗所谓“访求通晓礼器之人,令董其事”的人,不 过也就是要寻找通晓其父徽宗所造礼器的人,亦即找避金之乱、渡

13、江南逃,星 散于民间的当年汴京官窑的技师和工匠,否则何以袭“故京遗制”呢?咸淳 临安志中,对高宗关于从派员至民窑督造礼器到“袭故京遗制”建官窑烧造 礼器的具体过程也做了记载:“绍兴四年,下绍兴府余姚县烧造;绍兴十 三年,下平江府烧造;绍兴十四年,成立礼器局;绍兴十五年,由段拂、王铖 二人讨论器样后,交同王晋锡所领修内司制造。 ”从余姚县到平江府再到高宗礼 器局的设置,也反映了南宋王朝礼器制作由地方率意到内府规范的历史。与之 呼应的还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刻本之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别集 卷八释奠申礼部检状一书,其道:“一祭器,并依聂崇义之礼图样式,某伏 见政和年中议礼局(按:实为礼制局)铸造祭

14、器,皆考三代器物遗法,制度精密, 气象淳古,足见一时文物之盛,可以为后世法,故绍兴十五年曾有圣旨,依其 样制开说印造,颁付州县遵用。 ”记述了徽宗政和间所造礼器, “皆考三代器物 遗法,制度精密,气象淳古” ,且经典可范, “足见一时文物之盛,可以为后世 法” ,故高宗下旨,敕命“依其样制”制作礼器。此外, 宋会要辑稿礼一二 之八引中兴礼书也言:“十月二十七日,礼部太常寺言,所有祭器制 度,唐虽有品官时享其庙,祭器之数即不载制度,以何为饰?照得聂崇义三 礼图所载礼器,笾豆、簠簋、栖杓、樽俎、爵坫、篚洗,并以竹木为之,唯 铏以铜。至政和六年礼制局参考古制,易木为铜,至绍兴十六年礼器局官段拂 等陈

15、乞凝土范金,厘正郊庙祭器之数,次及臣僚家庙给赐,并依政和六年已行 旧制。 ”礼部太常寺更是进言将“依政和六年已行旧制”作为朝廷制作礼器的标 准, “凝土范金” ,烧制陶瓷礼器。这一举措,明代学者高江村在其酬苍林宋 韵钧窑歌一诗中也道:“渡江邵局袭故京,澄泥范土何轻明” ,歌咏了两宋官 瓷的法源关系。关于修内司官窑不负高宗所望,终于完美地传承了北宋官瓷的 制作工艺和造型艺术,烧制出合乎政和“新成礼器”的作品,且“油(釉)色 莹彻,为世所珍”这一盛事, 中兴礼书以及咸淳临安志对此都有快意的记述,言修内司官窑烧造的陶瓷祭器,于绍兴十六年,获得圆满的成功,并深 得高宗帝之赞许:“今次祀上帝,飨太庙,典

16、礼一新,诚可喜也。 ” 毫无疑问, 看到人尽其才,自己苦心操持的事业开花结果,并达到甚高的品位,不次于乃 父徽宗的北宋官瓷,高宗怎有不喜之理?其父设置的已不复存在的汴京官窑制 瓷事业,经不懈努力,至此终于还原复制到自己君临天下的临安。 至于南宋官瓷典型的艺术风格和特征,自然一如徽宗汴京官窑的作品一样, 这是袭“故京遗制”的根本结果。明代学者高濂在其遵生八笺卷十四之 燕闲清赏笺中对烧于修内司的南宋官瓷特征言:“其土紫,故足色如铁, 时云紫口铁足” ,和汴京官窑一脉相承,非汝瓷夹生烧的白胎或浅灰胎;而釉色 “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所开纹片则“纹取冰裂、 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其釉色纹片不仅与北宋官 瓷如出一辙,其审美经验也完全依照鉴赏北宋官瓷作品的优劣标准来定论,实 可见其对汴京官窑法统的继承。明代另一位学者曹明仲在他的格古要论中, 对修内司官窑器的特点也道:“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有蟹爪纹,紫口铁足” , 其特点与北宋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