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病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391044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病(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摘要摘要( (自自 1996-1998)1996-1998):通过对 1137 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的临床观察表明,再障贫血不再是世界上不治之症。作者从临床实践出发,上不拘于古法,下不拘于成方,在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的基础上,另立创新,结合临床总结出治愈的五期疗法,治愈率 87.33%,有效率 96.39。临床说明了“古为今用,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的独特见解。人体在后天的造血器官不是骨髓,而是五脏六腑,而任何一种贫血都是脏腑造血功能被某种原因的病毒渗透性破坏后,使脏腑之间的生、克制化遭到破坏,阴阳失去了相对的平衡,化生和贮藏精气等脏腑功能失去了相对协调,而致气、血、津液的生成障碍,故各种血

2、细胞不升或增生异常。本文作者在大量的临床的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人在后天的造血器官不是骨髓,而是五脏六腑。并科学大胆的提出了五脏六腑造血的观点,且根据这一观点制定了相应的五期治法。临床资料: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为住院患者,骨髓及骨髓活检符合 1987 年第四届全国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137 例病例:男 659 例,女 478 例,年龄最小 4 岁,最大 71 岁,病程最短 11 天,最长 32 年。入院时骨髓增生减低 762 例,重度减低 216 例,增生活跃159 例。病程在一年以内的 258 例,1-5 年的 347 例,6-10 年的 453 例,11-20 年的 58

3、例,21-32 年的 21 例。血色素 1-2g 的 126 例,3-5g 的 788 例,6-10g 的 223 例。根治和基本治愈的 993 例,明显有效的 103 例,无效的 24 例,死亡的 17 例。治愈后存活时间最长的27 年不复发。分期分型与疗法:分期分型与疗法:阴虚型:约占再障患者的 15%,绝大多数为青少年,表现为发热、出血、血象急速下降,病情危重。患者的脉象虚大、短数。治疗以滋阴清热、解毒凉血为主。用药:黑元参、黄柏、知母、麦冬等,并配合输血治疗。阳虚型:约占再障患者的 25%,以青壮年为主。表现:头晕、恶心、厌食、心慌、乏力,但是出血不多。脉象沉细、微弱。治疗以补气助阳为

4、主。用药:党参、黄芪、焦白术、云苓等。阴阳两虚型:约占再障患者的 60%,而以 50 岁以上的居多。表现:头晕、心慌、乏力、食欲不佳、易感冒发烧、出血,脉象微弱。治疗以补气助阳、滋阴健脾为主。用药:党参、黄芪、云苓、白术、熟地、枸杞、五味子、金樱子、桑椹子当归等。对于阳虚型和阴阳两虚型的患者,其血红蛋白在 5g/L 以下者,药配合输血治疗。排清期:通过大小便排出致病毒素。此期采用具有滋阴清热、凉血止血等功效的药物。一般 34 个月可以基本控制。调治期:调节脏与脏、脏与腹、脏腑与髓之间的生、克、侮的相互转化关系,使其阴阳平衡,功能协调,脉络畅通,使根治再障的关键。此期采用以疏通脉络,清热解毒为主

5、的药物,尽快恢复受损脏腑的功能,防止各种出血症状的再次发生。恢复期:经过上两期的治疗,患者体内的病毒已基本排除,脏腑之间生、克、侮的转化正常,功能逐步恢复。此期治疗以平补阴阳、补气健脾、生血为主。但是此期病情不稳定易复发。 生长期:改期各种血细胞快速回生,患者感觉不适症状基本消逝。血红蛋白在 10g/L红细胞 4.0103/L 血小板 8.0104/L 以上,骨髓增生变为活跃。此时患者可以出院服药巩固,药物以补阳为主,需特别注意预防感冒。巩固期:各种血细胞恢复到了正常的范围,继续服中药 3 到 5 个月。疗效与分析疗效与分析:疗效:治愈和基本治愈的 993 例(87.33%)明显有效的 103

6、 例(0.09%),无效 24 例(0.021%),死亡 17 例(0.01%)。治愈率 87.33%,总有效率 96.39%。分析治不愈的原因:(1)经济条件差。(2)再障合并症,如脑出血,化脓稽留热的患者。(3)环节期误认为以痊愈,不再坚持治疗的。(4)患者经过很多大医院的治疗无效而失去信心的。中医论点:中医论点:祖国医学认为:再障属于“虚劳”“髓劳”“髓枯”范畴。髓:有脊髓,骨髓,脑髓之分这三者均属于肾中精气所化生。如素问阴阳应向大论说“肾生骨髓”又如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其充在骨”,都是说肾中精气充盈,才能充养骨髓。肾中精气又分“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

7、精。它与生俱来,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即是灵枢本神所说的“生之来谓之精”也就是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这时是髓生血。而后天人的血细胞生成靠五脏六腑吸收食物精华,经过生化互相正常协调转化来养生体内各器官,这些功能骨髓是不具备的。同样骨髓后天的生存也依附在五脏六腑吸收食物的精微来养生。所以称“肾为先天之本”。“后天之精”是指出生以后来源于摄入的饮食食物,通过脾胃运化功能而生成的水谷之精气,以及脏腑生理活动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剩余部分,藏之于肾,故素问上克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也就是说,“先天之精”有赖于

8、“后天之精”的不断培育和充养才能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郝相院长在大量的临床的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人在后天的造血器官不是骨髓,而是五脏六腑。并科学大胆的提出了五脏六腑造血的观点,且根据这一观点制定了相应的五期治法,使许多再障患者重获新生。整体观念整体观念(1)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各个脏器组织或器官都有着不同的功能,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决定了机体的统一性。因而在生理上相互联系,以维持其生理活动上的协调平衡。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整体观还体

9、现于“阴平阳秘”和“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等理论,说明人体阴阳的制约,消长和转化,以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以及五行的相生相克,都是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制则化”的理论,更进一步揭示脏腑的相反相成,克中有生,在维持机体生化不息,动态平衡中的重要意义。比如:脏与腑之间,脾与胃的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关系是“脾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升,胃主降,相辅相成。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下行,故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胃属阳,脾属阴,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两脏燥湿相济

10、,阴阳相合,方能完成饮食食物的转化过程。由于脏腑之间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因而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餮泄,浊气在上,则生嗔胀”这是对脾胃升降失常致病证的病理及临床表现的概括。(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存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相应地产生反应。故曰:“人与天地相应”(灵枢邪客)。比如说,人体气血津液的生成,它即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的产物,又离不开与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物质。例如:气的生成。人体的气,来源于禀受父母的先天之气、饮食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即水谷之精气,简称“

11、谷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器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将三者结合起来而生成。“先天之精气”,必须依赖于水谷精气的充养,才能发挥其生理效应。所以灵枢五味说:“人受气于谷,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又如:血的生成。血,主要是由营气和津液所生成。营气和津液,都来自所摄入的饮食食物经脾和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的水谷精微。所以说,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所说的“中焦受气取计,变化而赤是谓血”。至于血液的生成过程,则又要通过营气和肺的作用,方能化成血。如灵枢营卫生会中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泊,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环境与疾病:环境与疾病:随着社会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大量污水,废气的排放,严重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使饮食物及空气中,混合成多种致病毒素,此毒素侵袭入人体后,破坏了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使脏腑阴阳失去了相对的平衡,以致造成“相生不济”、“相克太过”,“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阳两虚”等一系列病理变化。由于受周围环境条件的不同和机体免疫能力(正气)强弱的不同。每个人的发病轻重程度和症状也不同。版权所有 石家庄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医院咨询热线:0311-5319314 5055325 5498777咨询信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