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学论文: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5368095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教学论文: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教学论文: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教学论文: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中教学论文: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教学论文: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教学论文: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摘要:摘要: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应是生活化的,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提到的“教育即生活”。在初中数学新教材的教学中如何使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呢?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五个环节实施: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实际意义;新课导入“生活化”;探索新知“生活化”;知识运用“生活化”;课堂练习“生活化” 。 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的道理,从而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教学。课堂只有再现数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的联系,才能不断扩大数学教学的信息量,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各方面的实践活动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关键词:关键词

2、:课堂 数学应用意识 生活化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说的:“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当我们带着新课程的理念和视角去观察生活时就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要用到数学知识。很难想像,如果离开了数学我们将如何生活,一切看似简单的生活,可能都会变的寸步难行。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以下简称标准 )中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以及发展思维能力,体验数学乐趣、感

3、悟数学的作用。 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应是生活化的,因为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因此,课改条件下,数学教师要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引导学生去领略生活中的数学之美、实践数学之用,开放学生的空间、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新人。在数学新教材的教学中如何使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呢?我发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一、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实际意义;在去年台州市初中数学研讨会上,人教版编者左怀玲老师讲到“人教版每一节的引言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但是由于地区差异性,教师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能从身边生活中引入的,要善于挖掘教材尽量在生活

4、中引入” ,因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为此,我们要善于研究教材的实际意义,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学有价值的数学。例如在讲授等腰三角形这课时,可以这样设计: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用课件演示),剪下折叠部分,得到一个什么图形?来形成等腰三角形的概念,然后播放生活中的一组图片:2(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让学生明白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身边处处有数学。而在例题教学时,以大家熟悉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为图象背景:如图,这是已建的世界第一的杭州湾跨海大桥设计效

5、果图,桥梁支架与桥面形成的ABC 中,ABAC , AC 上有一点 D,测得 BDBCAD,求ABC 中A 的度数.。二、新课导入“生活化”。 导入新课对一堂课有很重要的作用。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成功的数学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学生倾心于此,才会积极主动的乐于受教,也才能达成高效率的教学。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新课导入是整个教学成功的开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大量取材于生活实际,选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动画、图景、贴近学生的生活的实例制作课件,创设教学环境,使课堂教

6、学更接近现实生活。沟通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点亮学生智慧的火光,使学生觉得学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并热爱数学。用生活背景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新课的方法。在去年台州市初中数学研讨会上,玉环一个老师在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采用海上日出引入新课。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海上日出的全过程。老师:请同学观察图片,然后想象有那些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学生:有圆,可以把太阳看作一个圆。老师:还有吗?学生:还有。可以把地平线看作是一条直线。然后重新放映海上日出的全过程。老师:若把太阳看作一个圆,把地平线看作是一条直线,观察整个过程中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的情况。学生:0 个、1 个或

7、2 个师生继续探讨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该节课运用这种“生活化”的新课引入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引入的生活画面形态色彩越逼真,学生学习就越有兴趣,理解得就越深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三、探索新知“生活化”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笔者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观给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把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DACB1D23望。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镶嵌”时,这样设计:前几天孩子的奶奶家里装修地面,他奶奶想用正五边形地砖装修,师傅说不

8、行,为此两人吵起来,请你分析一下谁对谁错。学生:不行,我们教室的地面是用正方形地砖铺的,好象没见过正五边形地砖。老师:理由不够充分,请同学们用事先准备好的正五边形拼一下。学生:不行,用三块有空隙,用四块有重叠老师:那么用什么图形可以呢?然后进一步探索。这样在帮助老师解决实际问题情景中,学生自主投入到探索新知活动中去使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随机事件教学时,可以从 6+1 体育彩票、抽奖活动、水往低处流等自然现象、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守株待兔等成语故事,让学生思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四、知识运用“生活化”。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

9、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是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众数与中位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两个重要而又基本的统计特征量,结合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反映“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的良好素材。在进行众数与中位数教学时可以用手机号码进行讲解,例如王老师家手机号码是 13968599998老师:出现最多的数字是什么学生:9老师:把这几个数由大到小(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看看中间的数是什么?学生 8老师

10、:什么叫作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呢?(学生按自己的想法阐述)然后给出数据个数是偶数的继续讨论也可结合测试成绩进行分析 ,通过求一次数学测验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让学生自己根据每人的成绩从不同角度评价学习成绩的好坏,并学会全面地分析问题。还通过把每册的课题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研讨,再引导学生利用已学习过的知识解决此题,这可使学生既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又巩固了已学过的知识,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解开了学生客观现实生活接触的诸多难题,五、课堂练习“生活化”设计“数学生活化”的练习,帮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练习过程中创造性

11、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练习融合于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如教求平均数时,练习中有一题是给出一组学生身高数据,算出平均身高,来巩固求平均数方法。可以这样设计:先给出我县十三岁儿童的平均身高是 140cm,问“你们组的身高水平是在平均身高之上还是不到平均身高呢?”引出要算本组平均身高,再让学生统计本小组 8 个人的身高,最后通过计算,得出小组的平均身高,与 140cm进行比较。同样是计算学生平均身高的练习,但这样的练习设计不但巩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还让学生明白了算平均数的必要性,也体会到生活中需要平均数;还学会了算平均数的这些数4据是怎样来的;从平均数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等

12、等。同时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在这样一系列的实际问题中,学生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效地将生活经验内化成知识,使数学变得亲切起来。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与数学的距离拉近了,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所焕发的热情,能对学习数学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生活数学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去想象、去思考、去创造。综上所述,我认为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把枯燥抽象的知识尽量以生活化的设计引进课堂,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提到的:“生活即教育”,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

13、色彩,真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适应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数学课堂只有再现数学知识与自然科学、人类生活的联系,才能不但扩大数学教学的信息量,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各方面的实践活动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主要参考文献主要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2 郑金洲 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案例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3.13 张航 让学生发现数学的魅力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4 感受好玩的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