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5356419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汉语言文学专业2010级 彭利媛指导老师罗先德摘要摘要: :本文通过作者的学习和自身的教学经历,从教学思维角度出发,以心理学教学实际应用为主要目的,提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关键词:情感教学,心理沟心理学是与教育学关系密切的知识体系,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既是教育的基本要求,又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和人类精神资源开发者的教师,必须学习有关人类“灵魂”的科学心理学,掌握学生的心里活动规律,

2、从而更好的开启学生的智力,优化学生的人格培养,丰富与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一系列有规律的心理活动。心理学是研究学生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所以,教育改革必须借助于心理学,理应把心理学作为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有了心理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教育实践就能把握正确的方向,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心理学运用到教学中去,就能科学地分析教学过程,认识教学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实质、规律和作用,就能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智能的发展状况,以利促进教学改革。 教育心理学为基础,改进教学效果,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师应从创新教学方法方面入手做到以下几点。1 1 教师自身良好的

3、心理学知识基础是教师自身良好的心理学知识基础是教育教育好学生的根本保证好学生的根本保证 多少年来,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思想是,教师是教学生读书的,教师的职责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教育工作是塑造完美心灵的职业,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所以学生要有健康的心理发展,教师首先必须有健康的心理水平。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者.组织者.指导者,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受到挫折,发生危急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加以排解。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其真正内涵并不单单在于传道和授业,更为重要的是解惑。这不仅需要教师了解学生不懂的知识, 为学生解决他们所不明白的学习疑问,更需要教师

4、理解学生的心理。教师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和维护者不是要求教师成为心理咨询师或者治疗者,而是要求教师应具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为教育教学创设良好的心理背景,心理氛围。教师要宽容和理解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对学生予以情感支持。因此,教师不仅应掌握有关教育技能,更应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郭沫若说“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死读书把活人读死,活读书把死书读活” 。为了教学生读好书,教师仅仅有课本的知识还远远不够,还应该懂得心理学。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教育的长期效果非常关键。2 2教师对学生情况有全局的把握,是教师对

5、学生情况有全局的把握,是教育教育好学生的先决条件好学生的先决条件 了解研究学生,这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主要交接点,也是掌握教育艺术的基本功。 “对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其他内心活动的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些现象熟视无睹,就很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育实践表明:师生之间关系比较好,教育过程中常表现出积极参与的态度,愿意主动配合,即使是开展有益的创造性教育活动,学生也会有抵触情绪。所以说,教学的中心与重心是人,教师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教师要有热爱教育事业、寓教于乐的敬业精神,更要求教师

6、要从学生心理的角度去认识学生,全面、全局的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各种渠道认识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之处,不能笼而统之地把所有的教育对象都认为是相同的“学生” ,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心理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俄罗斯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对青年人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潮,无论什么样的奖励制度都代替不了的” 。因此,教师对学生情况有全局的把握,是教育好学生的先决条件。 3 3 教学教学过程中完美的心理过程中完美的心理教学教学方法的演绎和运用是方法的演绎和运用是教育教育好学好学生的有效途径生的有效途径 在实际教育

7、中,许多教学方法和行为都是传统的沿袭或者传统的自想。教育心理学常常对这些方法和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不同的观点。例如,在课堂上,老师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指定学生起来回答问题。传统常识认为,教师应该随机点,这样做使每个学生认真地跟着思考。如果教师每次都以同样的顺序提问,学生就会预先知道什么时间该轮到自己,因此只注意自己要思考的那一部分,而不关心其他部分。但是,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定情境下,按顺序轮流回答确实存在弊病,但是不能以偏概全,也有其优越性的一面。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可以正确分析学生行为的原因,并能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育心理学虽不能直接告诉教师如何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学

8、生学习困难的方法,但可采用多种方法来了解困难的原因。例如,一名中学七年级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存在困难,我们就可以从各种测验的结果中找出困难的症结。如果智力测验成绩较低,而且其他各科成绩也都很差,那么就表明他在阅读和其他科目方面的困难与智力有关。如果发现他的智力水平较高,而除阅读外,其他各科成绩并不差,那么,我们就知道他在阅读方面的困难与其智力及学习能力无关。总之,正确利用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作用能够为学校的教学工作带来非常有效的积极作用,能大大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率。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某一关键值时,教学水平的提高将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的理性认识教学思维能力。

9、教学思维能力的高低与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学思维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只有在正确的教学思维指导下,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心理学教学方法在教育过程的有效运用体现在:3 31 1教师在教师在教学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过程中,首先要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 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什么,就要通过心理沟通改变学生的认知.信仰.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来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方法。有效的心理沟通是教师成功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什么,这对抓住学生的心理、循序渐进的教学非常必要;但是,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知道自

10、己在想什么,这样更有利于和学生增进了解、互相沟通,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此,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使之摆脱直接引起问题行为的各种不良情绪,是心理沟通所要达到的效果。其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师生间的认知距离和情感距离,教师要多从尊重学生的感受与体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改变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偏执认知和情绪反应,确定适当的抱负水平,克服不良行为。心理沟通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要关心爱护学生, 教师首先是要有爱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任何一个远离父母、家庭,来校读书的学生,他们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精神上都特别渴望得到关怀与爱护,尤其是当他们碰到困难和挫折的时

11、候,这种要求和渴望就更加强烈。所以一个教师对学生实行必要的“情感投资” ,用爱心去温暖学生,感化学生,实现情感交融是增进师生感情的最佳途径。正确、耐心引导学生也是关心爱护学生的良好方法。心理学家认为,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心理沟通是一种合作式,民主式的协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3 32 2教师在教师在教学教学过程中,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情感方法与语言一定要注意情感方法与语言学习学习的密的密切关系,运用情感切关系,运用情感教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学习兴趣、爱好,从而提高兴趣、爱好,从而提高学习学习的效

12、果。的效果。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推进学习效果。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 自由地呼吸, 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自由的“呼吸空间” ,就是要给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对学习、对教师充满感情,变得想学、爱学、会学,从而以“课堂”推动“课下” ,以“兴趣”带动“效果” ,这样才能提高

13、学生学习的效果。常言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师必须遵循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按一定的教学方法施教,但又不能机械照搬和只用一种方法施教,而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综合、地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善于调适、增进和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3 33 3教师在教师在教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互动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互动式的式的教学教学氛围。氛围。 互动,是教师和学生双向沟通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同。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但这并

14、不是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规划者、控制者。 “教学”本来就是教和学同等重要的,教是目的,我们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在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怎样解决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规划者、控制者来适时调整我们的整体目标,使其向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而学是结果,任何一个结果都要有一个主体来承载,学生即是教学过程的终极目标,所以学生永远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明确了各自的位置后,形成良好的互动才会极大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三维的,内容是丰富的,我们不能用其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坚持到底。教学方法也不是孤立隔开的,很多时候一节课会选

15、择多种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方法配合,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弥补缺点。实践证明:如果一个教师不懂得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而且在自己的教育工作过程中也不去丰富教育理论方面的知识,那么,是肯定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的。每一个教师都应当认真学习普通教育学,学科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学科知识,并与自己从事的实际教育工作和教育改革实践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专业文化水平和教育教学工作能力。总之,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教师自身的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参考文献文献:1冉苒,张长英.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3)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3严长浩.开展互动教学提高高分子化学专业课的教学质量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通,教学思维,互动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