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ⅱ001黄芪多糖在非小细胞肺癌化疗中 增效减毒作用的临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45308383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PDF 页数:38 大小:635.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aⅱ001黄芪多糖在非小细胞肺癌化疗中 增效减毒作用的临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aⅱ001黄芪多糖在非小细胞肺癌化疗中 增效减毒作用的临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aⅱ001黄芪多糖在非小细胞肺癌化疗中 增效减毒作用的临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aⅱ001黄芪多糖在非小细胞肺癌化疗中 增效减毒作用的临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aⅱ001黄芪多糖在非小细胞肺癌化疗中 增效减毒作用的临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aⅱ001黄芪多糖在非小细胞肺癌化疗中 增效减毒作用的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ⅱ001黄芪多糖在非小细胞肺癌化疗中 增效减毒作用的临(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5 年年 CSCO 学术年会论文汇编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77 呼吸系统肿瘤呼吸系统肿瘤 A001 黄芪多糖在非小细胞肺癌化疗中 增效减毒作用的临床观察 白淑平 李乐静 150040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在非小细胞肺癌化疗中的作用。方法:有病理诊断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黄芪组(化疗+黄芪)和对照组(化疗)。对照组采用 MVP 方案(丝裂霉素、长春花碱酰胺、顺铂),黄芪组在上述化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 20ml+0.9%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日 1 次,于化疗前 5天开始用药,直至周期结束。结果:黄芪组的病变进展率、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降低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2、p0.05)。结论: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有较好的近期疗效。绝大多数患者可以耐受该方法的急性副放射并发症。远期疗效和晚期并发症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A005 康莱特加同步放化疗治疗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仇晓军 马剑波 季 斌 赵洪瑜 226001 江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放疗科 目的:观察康莱特注射液(KLT)联合同步放化疗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治疗效果。方法:综合组:采用盖诺(NVB)+顺铂(DDP)方案同步放化疗,同时加用康莱特注射液 200 mL/d 静脉滴入,21d 为 1 个疗程,共 2 个疗程

3、。对照组采用盖诺(NVB)+顺铂(DDP)方案同期放化疗。 通过胸部 CT 观察治疗前中后肿瘤消退情况,通过 KPS 评分、 体重变化观察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两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 40.0%(10/25)和 13.0%(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 3 度以上骨髓抑制发生率为 40.0%(10/25) ,而对照组为 69.6%(16/2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毒副反应度骨髓抑制,其次度恶心、呕吐,经对症处理均能缓解。结论:同步放化疗对不能手术的或不愿手术的期 NSCLC 具有较好的疗效,使其完全缓解率有了较大提高,毒副反应可以耐受,对期 NSCLC

4、 患者是一个较好的治疗方法。 82 2005 年年 CSCO 学术年会论文汇编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A012 代谢酶 CYP2D6、GSTP1、NAT2 基因多态性与 四川汉族人群肺癌易感性关系的研究 郭占林 周清华 朱 文 王艳萍 陈晓禾 孙芝琳 伍 伫 杨俊杰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肺癌分子重点实验室肿瘤中心 目的: (1)观察 CYP2D6、GSTP1 和 NAT2 基因多态性在四川汉族人群的分布频率及特点;(2)探讨 CYP2D6、GSTP1 和 NAT2 基因单个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并进一步分层分析各基因多态性与吸烟、肺癌病理类型之间的相关性;(3)探讨 CYP2D6、GSTP

5、1 和 NAT2 联合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4)为肺癌的筛查及早期诊断寻找分子标志物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中国四川汉族健康者 152 例和原发性肺癌患者 150 例。DNA 提取自周围静脉血标本,应用PCR- RFLP 技术检测代谢酶 CYP2D6、GSTP1、NAT2 基因型,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探讨单基因多态性和 CYP2D6、GSTP1、NAT2 联合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四川汉族人群肺癌易感性的关系。结果:(1)CYP2D6ch 基因的 C 和 T 等位基因在对照组中分布频率分别为 39.5%和 60.5%,肺癌组中分布频率分别为 46.3%和 53.7%;两组间

6、C 和 T 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89)。(2)CYP2D6ch等位基因型 C/C、C/T、T/T 在对照组中分布频率分别为 18.4%、42.1%和 39.5%,在肺癌组中分布频率分别为 22.7%、47.3%和 30.0%,两组间等位基因型分布频率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215)。(3)CYP2D6ch 基因的 Non- T/T 基因型在肺癌组中分布频率为 70.0%,高于对照组的 60.5%,但无统计学意义(P0.262)。(4)携带 CYP2D6ch 基因的 Non- T/T 等位基因型的个体患肺鳞癌的风险是携带 T/T等位基因型个体的 2.08 倍(95%C

7、I 1.024- 4.244,P=0.043)。(5)携带 CYP2D6ch 基因的 Non- T/T 等位基因型的轻度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是携带 T/T 等位基因型的 2.92 倍(95%CI 1.087- 7.828,P=0.033)。(6)NAT2 等位基因 WT、M1、M2、M3 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 54.9%、3.3%、23.0%和 18.8%;肺癌组中分布频率分别为 44.7%、4.3%、28.3%和 22.7%;两组间等位基因频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94)。 (7)NAT2 等位基因型 WT/WT、 WT/MX、 MX/MX 在对照组中分布频率分别为 28.9%、 5

8、2.0%和 19.1%;在肺癌组中分布频率分别为 22.0%、45.3%和 32.7%,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23)。(8)携带 NAT2 慢乙酰化基因型个体患肺癌的风险是携带快乙酰化基因型个体的 1.84 倍(95%CI 1.044- 3.231,P=0.035)。以肺癌组织学类型分层后,携带慢乙酰化基因型个体患肺腺癌的风险进一步升高,是携带快乙酰化基因型个体的 2.05 倍(95%CI 1.242- 4.973,P=0.010)。(9)携带 NAT2 慢乙酰化基因型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是携带快乙酰化基因型吸烟者的 2.34 倍(95%CI 1.007- 5.424,P=0.048

9、)。(10)GSTP1 等位基因 A和G 在对照组分布频率分别为77.0%和 23.0%, 在肺癌组分布频率分别为 71.7%和 28.3%,两组间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135)。(11)GSTP1 等位基因型 A/A、A/G、G/G 在健康对照组分布频率分别为 56.6%、40.8%和 2.6%,在肺癌组分布频率分别为 49.3%、44.7%和6.0%,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223)。(12)总体上来看,GSTP1 基因 Exon5 多态性与总的肺癌易感性无明显关系(OR=1.43,95%CI 0.890- 2.306,P=0.138)。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GSTP1

10、 基因 Exon 5 多态性与肺鳞癌的风险相关, 携带非A/A基因型者患肺鳞癌的风险是携带A/A基因型者的2.31倍(95% CI 1.1804.512, P=0.015); 但在肺腺癌中, 则没有看到这种联系。 (13)与同时携带 CYP2D6ch T/T 和 NAT2 快代谢基因型的个体比较, 同时携带 CYP2D6ch Non- T/T 和 NAT2 慢代谢基因型个体患肺癌的风险高2.76 倍(95% CI 1.2296.177,P=0.014)。(14)与同时携带 CYP2D6ch T/T 和 GSTP1 A/A 基因型者比较,2005 年年 CSCO 学术年会论文汇编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11、 83 同时携带 CYP2D6ch T/T 和 GSTP1 Non- A/A 基因型者患肺癌的风险高 2.64 倍(95% CI 1.107- 6.306,P0.029)。(15)与同时携带 CYP2D6ch T/T 和 GSTP1 A/A 基因型者比较,同时携带 CYP2D6ch Non- T/T和 GSTP1 Non- A/A 基因型者患肺癌的风险高 2.81 倍(95% CI 1.271- 6.206,P0.010)。(16)与同时携带NAT2 快代谢基因型和 GSTP1 A/A 基因型者比较,同时携带 NAT2 慢代谢基因型和 GSTP1 Non- A/A基因型者患肺癌的风险高 3.6

12、8 倍(95% CI 1.622- 8.331, P0.002)。 结论: (1)中国四川汉族人群 CYP2D6、GSTP1、NAT2 基因多态性分布与中国其它地区汉族人群一致,但与西方人群存在明显差异。(2)NAT2慢乙酰化基因型显著增加四川汉族人群患肺癌的风险,尤其增加吸烟人群患肺癌风险和四川汉族人群患肺腺癌的风险。(3)CYP2D6、GSTP1 基因多态性均显著增加四川汉族人群患肺鳞癌的风险;而且CYP2D6 基因多态性还显著增加轻度吸烟人群患肺癌的风险。(4)CYP2D6、GSTP1、NAT2 联合基因多态性较单基因多态性显著增加四川汉族人群患肺癌的风险。 A013 CEA 多肽致敏的

13、树突状细胞(DC) 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I 期临床研究 韩宝惠 钟 华 范小红 冯光丽 李 榕 龚乐罗 储天晴 张 伟 金 波 施春雷 赵怡卓 沙惠芳 200030 上海市胸科医院肺内科 目的:了解 CEA 多肽致敏的树突状细胞 (DC)治疗常规治疗无效的 IIIB- IV 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观察其临床应用方法、毒副反应和剂量效应。方法:选择 CEA 高表达的肺癌患者,体外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 DC 及 CIK,CEA 多肽于培养的第七天加入培养液以致敏未成熟 DC,CIK 细胞由重组人 INF- r、 抗人 CD3 单抗及重组人 IL- 2 培养获得。 DC 按剂量梯度

14、1106, 1107, 1108 细胞/剂量回输患者体内,第 9- 10 天自体 CIK 细胞静脉回输, 回输前后检测 CD3,CD4,CD8,NK、PPD皮试,实时定量法测 IFN- r 监测体内免疫反应的建立,观察回输后的毒副反应。结果:共 12 例晚期NSCLC 接受了 DC 治疗,DC 细胞 2.5106- 9.6107,平均 15.03106 ,CIK 细胞数量 6.4- 15.8108。 结论:所有接受 DC 治疗的患者未出现明显的毒副反应,提示 DC 生物免疫治疗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A014 非小细胞肺癌 INK4a/ARF 基因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胡义德 李军果 40

15、0037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全军肿瘤中心 目的:研究 p14ARF 、p16INK4a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及其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探讨p14ARF 、p16INK4a蛋白表达单一阴性或共阴性在各型 NSCLC 中的差异及相关性,并探讨不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有无转移间的 NSCLC 组织中 p14ARF 、p16INK4a蛋白表达阴性是否存在差异,初步阐明 INK4a/ARF 基因表达改变在 NSCLC 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为 NSCLC 的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超敏链酶卵白素- 辣根过氧化物酶(SP)方法, 检测 10384 2005 年年 CSCO 学术年会论文汇编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例 NSCLC 组织、 37 例 NSCLC 淋巴结转移灶标本中 p14ARF 、 p16INK4a蛋白的表达情况, 应用 SPSS11.0软件进行2检验、 Fishers 精确检验及 PEARSON 相关分析, 检验水准=0.05。 结果: (1)103 例 NSCLC组织中,p14ARF阳性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