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面临问题和对策探讨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45288902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乡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面临问题和对策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县乡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面临问题和对策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县乡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面临问题和对策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县乡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面临问题和对策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县乡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面临问题和对策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县乡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面临问题和对策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乡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面临问题和对策探讨(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县乡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面临问题和对策探讨县乡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面临问题和对策探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每一项工作都与财政业务工作紧密相关,如何充分发挥县乡财政职能,全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县乡财政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本文拟从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如何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一、当前我县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当前我县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一)农农村居民收入偏低。村居民收入偏低。一是笔者所在的*县农村居民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化较高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据广西统计年鉴2010的统计数据,2009 年城镇化较高的*区

2、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高达 8310.8 元,人均纯收入 5396.1 元;而*县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仅 6851.1 元,人均纯收入 4524.8 元。二是在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和外向型方面,农村普遍缺乏二、三产业的开发,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民营经济发展滞后,家庭经营收入不高。2009 年城镇化较高的*区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高达 4906.2 元,而*县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仅4354.6 元。三是外出务工人员从事简单的技能型劳动,难于获得较高的工资性收入。2009 年*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 2060 元,占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的 30.06%。四是农村在有限的

3、土地上难于取得很大的收益,如*县*乡,该乡有 6 个村、185 个组,农业人口 3 多万人,耕地面积 2.18 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仅 0.58 亩,属于典型的人多2地少,乡村集体经济薄弱,无钱办事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大瓶颈。(二)(二)农农民增收民增收难难。 。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但受种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依然困难。从 2009 年*县与*市统计对比数据表分析,我县的农民增收困难有以下方面:指 标*市*县地区生产总值(亿元)第一产业(亿元)财政收入(亿元)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千公顷)粮食产量(万吨)油料产量(万吨)蔬菜产量(万吨)水果产量(万吨)肉类总产量(万吨

4、)奶类产量(万吨)禽蛋产量(万吨)水产品产量(万吨)683.49152.0654.67468.5182.593.20229.9748.8368.570.394.5710.2190.0619.144.5259.5626.560.3823.583.1710.030.0150.7961.59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失修,抗御自发灾害能力较弱。目前,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仍然较差,农民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全县第一产业 19.14 亿元占全市的12.59%。二是不少村镇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保护不够,个别乡镇3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对环境资源保护不够,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受挫

5、。三是养殖业不稳定,市场波动大,病情、疫情风险大,养殖成本高、增收不稳定。传统的种植模式,增加了对农田的工资性投入,农民调整结构有顾虑,一般种植传统作物,缺少种植的销售收入。农作物播种面积、种养的农产品产量在全市所占比重低,特别是蔬菜、水果产量分别仅占全市的 10.25%和 6.49%。(三)(三)农农村社会事村社会事业发业发展滞后。展滞后。一是教育事业。受环境地域和乡村教育投入不足的影响,农村普通小学和中学无论从师资还是教学设施都较落后于县城区。二是医疗卫生状况。农村的公共医疗卫生设施落后,医疗水平低,乡村卫生室设备简陋,全凭“老三件”和经验治病。三是农村社保事业发展滞后,农民缺乏基本的社会

6、保障。四是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难。针对安全人畜饮水、村级道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修复等,县乡财政注入资金不足,加之村民对参与“一事一议”积极性不高,一些公益事业建设因没有经费投入而处于停滞状态。(四)新(四)新农农村建村建设资设资金和效益方面。金和效益方面。一是地方配套资金落实不够到位。大部分支农项目都要求地方按一定比例配套,但县级以下尤其是乡镇一级,资金缺口较大,事实上难以达到足额配套的要求。二是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不够到位。财政支农资金划拨到基层后,有时会出现挤占现象,导致非生产性支出挤占支农资金。三是支农建设项目效益发挥不够到位。有些支农项目建成后,缺乏后续管护资金和专职管护人员,工程使用效益低下

7、,或者因责、权、利不明确,疏于管理的情况较为突出。4二、充分发挥县乡财政职能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二、充分发挥县乡财政职能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针对上述问题,我县财政部门认真履行职能,围绕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社会进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支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注重城(一)注重城乡协调发乡协调发展,着力加大展,着力加大“三三农农”投入。投入。一是建立财政支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全县农林水支出 2008 年为 10896 万元,2009 年为 15151 万元,2010 年为 24641 万元,同比分别增长81.63%、43.56%、62.64%,为促进农村和农业发展提供强力

8、支撑。二是实施农业综合开发。2008-2010 年,投入 3070 万元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现代农业发展,改造中低产田 50100 亩,受益人口 13.14 万人。三是健全“万村千乡”网络,延伸改造 21 家“农家店”,实现全县行政村全覆盖。四是进一步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拉动了内需,缩小城乡差距。2008-2010 年,全县共兑现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资金 3164 万元,农民取得实惠。五是支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2010 年争取自治区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县政策,获得自治区预拨奖补资金 938 万元,带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 1500 多万元,全县共 38.5 万多群众得到了实惠。(

9、二)注重以人(二)注重以人为为本,着力支持本,着力支持农农民增收。民增收。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做好对种粮农民种子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和家电下乡补贴工作。2006-2010 年,县财政通过“一折通”发放农村低保、种粮综合直补、粮食订单补贴、粮种补贴、能繁母猪保险、农机具补贴、库区移民等各项补贴 39135 万元。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5正在逐步建立, “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局面正在加快形成,国家与农民之间传统的利益分配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农村”已成为新时期财政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三)促(三)促进进城城乡乡教育均衡教育均衡发发展。展。一是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

10、经费保障机制,实施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政策。2006-2010年,全县教育投入达 154597 万元,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为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二是实施中小学校舍改造工程,筹集资金 305 万元,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三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自 2009年开始小学每生每年从 280 元提高到 350 元、初中每生每年从 420元提高到 550 元。四是重视农村普九化债工作,全县共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 8992 万元,减轻了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包袱。(四)加快完善(四)加快完善农农村社会保障、村社会保障、卫卫生医生医疗疗

11、体系。体系。2006-2010 年,县财政共拨付 2181 万元,支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素质。落实配套资金 26047 万元,深入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返贫的问题。拨付 15730 万元,加大对城乡低保的配套补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体系。拨付 757 万元,加快乡镇卫生院建设,落实初级卫生防护、一类疫苗接种、甲型 H1N1 流感防控等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切实把医疗卫生支出向公共卫生、向农村卫生事业倾斜,促进了乡镇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三、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探讨三、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探讨6

1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强化反哺意识,加大反哺措施,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主动地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财政支出安排的重点,存量要提高支农比重,增量要确保重点倾斜,让公共财政的阳光雨露更多地照耀农村、润泽农民。(一)推(一)推进农进农村公共村公共财财政制度建政制度建设设,大力,大力发发展展农农村公共事村公共事业业。 。一是要大力支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重点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农村学校危房改造力度,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保障新机制,实施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政策。二是积极支持发展农村卫生

13、事业。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设施的支持力度,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镇卫生院和行政村卫生所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大改水改厕力度,实现人畜分离,整治脏、乱、差现象。三是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提高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使农民享有最基本的医疗保障。四是拓宽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建立覆盖所有农村低收入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推行以农村计划生育户和被征用土地而失地农户为主体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让计划生育家庭和失地农户能够实现老有所养。五是进一步完善优抚制度。提高补助标准,让农村义务兵家属和优

14、抚对象得到优待、抚恤和补助,转业和复退军人得到妥善安置和使用。六是认真落实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农7村文化事业的投入。通过财政补助等形式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县文化中心、乡镇文化站、图书馆、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二)健全支(二)健全支农资农资金金稳稳定增定增长长机制。机制。一是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认真落实中央提出的“两个重点、两个主要、一个加大”和“三个继续高于”的要求,切实做到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重;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继续高于上年,政府固定资产投资

15、用于农村的增量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继续高于上年。二是努力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探索利用补助、贴息、担保、税收优惠等手段,建立投入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增加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三是进一步整合支农资金。将农业综合开发与扶贫开发、土地整治、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支农资金进行整合,统筹安排,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三)重点支持(三)重点支持发发展展现现代代农业农业,促,促进农进农民增收。民增收。一是重点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大力支持农业综合开发、防灾减灾、优势产业提升、节约型农业建设、科教兴农、农业生态保护等,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二是重点支持农

16、业产业化经营。对龙头企业品牌创建、基地建设、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等给予扶持。重点扶持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起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的环节和领域。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作为8重点和突破口,集中财力解决制约农民生产生活的瓶颈问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四是重点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进一步扩大农民技能培训规模,支持县级人力资源市场和县乡劳动力转移平台建设,打造农村党员和群众教育培训的新平台,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质量和输出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四)加快改革(四)加快改革创创新,提高新,提高财财政支政支农资农资金效益。金效益。一要逐步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支农资金使用机制。强化财政资金的效益观念,进一步探索和创新财政监督机制,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监督办法,扩大投入“三农”资金绩效监督的范围,对资金安排进行投资问效,并与今后的预算安排挂钩。二要落实好支农资金管理的各项制度措施。重点是落实好重点项目和支农资金公示制、财政支农扶贫资金报账制和专家评审制,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