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274068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从学生的兴趣入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文从学生的兴趣入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文从学生的兴趣入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文从学生的兴趣入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文从学生的兴趣入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从学生的兴趣入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从学生的兴趣入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华丰镇中心小学 曹凤香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数学的 心脏。 在小班化教学实验中,我们把逐步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积极思考、主动质 疑的学习习惯,放在了首位。我充分利用小班化教学的这一载体,首先让他们 想问、敢问、好问、会问,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讨论,让班上的每一个孩 子都参与到讨论中去,让每个孩子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形成 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一、一、 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小组竞赛提高学生提问兴趣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小组竞赛提高学生提问兴趣在培养学生想问、敢问方面:首先,老师要爱护和尊重每个学生的

2、每个小 小的提问,哪怕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我们都要给于积极的肯定,赞扬 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启发。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 目光注视他。 另外,为了激发学生提问的热情,我采用了小组竞赛的方法,只要谁敢于 找出数学信息并提出一个问题,就可以为该组加上一分。每天累计得分,周五 放学前进行总结评价,得分高的小组就可获得免批评卡。这个方法虽然简单, 却很奏效。以往,我总是想尽各种办法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比如集体表扬,发 小标志等等,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就像我们看运动上竞赛时,你会发现在接 力赛时人们通常会比个人赛时场面更激烈,个人相对发挥得也更好,这是因为 其中掺杂了集体力量的威

3、慑力,如果你在接力赛中表现好,不仅自己取得了成 绩,还给大家增了光,而集体的感谢与鼓励有时更能发挥源源不断的促动力量。 所以,在小班化教学中,把学生再划分为一个个小集体,对激发学生提问的兴 趣,培养学生想问、敢问的习惯还是很有帮助的。二、鼓励和欣赏学生提出问题,使他们敢于求异、求新二、鼓励和欣赏学生提出问题,使他们敢于求异、求新在培养学生好问、会问方面:要鼓励和欣赏学生提出问题,使他们敢于求 异、求新。比如在讲富饶的大海第一课时时,我把孩子导入了热闹的鱼市 情境中,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的同时迅速搜索出有关的数学信息,再根据这些 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来。过程通过小组讨论后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学生提

4、 问题的兴致很高,有的同学还打破了预设的问题,自己补充信息后提出了新的 问题。比如图中信息是“我们的船有 4 排,每排 20 条,而谷雨浓就提出了“6 排有多少条船?”的问题。我觉得能运用手头的信息添补信息再提出新的问题, 也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他们数学思考的一个好习惯。于是,我便鼓励她,称 赞了她的好方法。结果,学生的思维像打开了闸门,一个个新鲜的问题如涌而 出,表现出了对提问题的极大兴趣。三、三、 手脑结合,注重实践手脑结合,注重实践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点。 心理学 研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 的过渡阶段, 特别是

5、低年级儿童, 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 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培养 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拼一拼、摆 一摆、讲一讲来获取新知。比如,在富饶的大海新授前,我先打好铺垫, 把原来的相关知识来个小小的复习。让学生先用示意图把 32 也就是 2 个 3 或 3 个 2 表示出来,再讲给大家听一听,接着再做一两个类似的练习。这样, 让学生通过画图,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化为自己所理解的可视问题,一步步呈 现解题的过程,为后来轻松说出算理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我们还可以 通过创设情境来唤醒学生自发动手操作的探究兴

6、趣,如在甜甜的梦中,我 们采用了如下的情境导入: 1、 估测 1 米(m)有多长。 教师先拿出准备好的 1 米长的金箍棒。 师:同学们,你能估计出金箍棒道底有多长吗? 学生纷纷说出金箍棒的估计长度,结果肯定不相同。 师:每个同学说的结果各不相同,怎样才能知道谁估计的对呢? 有的同学就会想出用尺子量。找几个学生亲自上台量出金箍棒的长度,告诉同 学实际长度是 1 米。让估计准的同学表扬一下自己。然后让所有同学用手比划 一下 1 米有多长,教师用金箍棒验证。 通过提前准备的各种不同长度的金箍棒,让学生猜测它的实际长度,这样 一个学生都感兴趣的数学情境来分别导入分米和毫米,学生自己便有了想办法 自发动

7、手操作检验的欲望。 教学的整个过程应该让学生多想、多、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既使是在教给 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充分让学生去思考、去总结、去想办法,教 师只在必要时给予提示,最后帮助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如在富饶的大 海教学中,当要总结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简便方法时,我是先提供一些资 料练习,让学生自己在做题比较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出迅速计算的规律与方法。 当有学生提出来时,也不要急与去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导其他同学抱着质疑的 态度,去验证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准确性。把学生思考的盲目性,无 序性逐渐引入解决问题的有序策略,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数学思考方法,形成一 种良好的思维习惯。赞可夫

8、有句名言就说:“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 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总之,在教学中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上,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为让 学生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受益者而不断奋斗。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华丰华丰镇中心小学镇中心小学 曹凤香曹凤香古人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学习,养成预习习惯是十分重要的。“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自己获取数学知识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小班化学生的人数少,师生互动的频率高,课堂教学的节奏快,对学生的预习习惯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结合实践谈谈培养学生良好预习

9、习惯的几点做法。一、预习中新法探究出来了,你就是最棒的。鼓励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课堂上好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不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养成一种懒散的学习习惯。针对这种情况,我除了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清道理之外,还要求他们把疑难问题在书上标识出来,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孩子们为了发现问题,积极开动脑筋思考,挖空心思寻找疑点。在反馈自学情况时,学生们争先恐后的举手质疑,尽管孩子们提的问题水平参差不齐,但每一次我都对他们认真的态度都进行充分的肯定:“新的方法探究出来了,你就是发明家,你就是最棒的”。对探究出特别有价值的方法提出表扬,以此激励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并鼓励他

10、们当小老师来讲给其他的小伙伴听。如学完了“8 的乘法口诀”后,教师适时引导,同学们想知道“9 的乘法口诀”吗?“9 的乘法口诀”又是怎样得来的呢?要回答这些问题,请同学们预习“9 的乘法口诀”。老师看谁预习的时能有新的发现。预习交流时学生有了新的发现:9 的口诀可以变成以前学过的加法,依次加 9,2、是几的口诀就用几十减几,例如二九就用 20 减去 2 等于 18。我当场肯定了学生的这个发现很有价值。接着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验证。学生对同学间的发现,十分感兴趣,讨论的十分认真、热烈。所以在集体讨论时学生都很积极,发言的面较广,而且许多小组都解决了问题,效果十分好。当然 我也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在预习过

11、程中提出一些非常浅显的问题,这时教师,切不可以“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或“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要问”等带有贬义的言语回答学生,而应耐心地启发他自己认真思考问题的答案。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动机会越来越强,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而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二、预习中学生的层次、差异出现了,我就关注到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总是遵循这样的规律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当然,预习也不例外。如果是教师提的问题过高、过难,学生即使预习后也完不成,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丧失信心,从而也对预习失去了兴趣。因此,教师要做到很好备好预习课,科学地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例如指导预习“图形与拼组”可设计

12、如下问题:长方形、正方形各有几条边?每组对边有什么特点?(最好你能实际量一下)你是怎么知道的。我在设计这个预习的问题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用多种思路、多种方法解决问题,随时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如设计类似“你还能怎样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有哪些特征?”等类似题目。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学生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我在指导学生预习时难度因人而异,分层次而设,不是全班一刀切,一个标准。如预习“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按学生层次设计:对于学习一般的同学,像小杰,文政,镁均等个别有待提高的孩子,如果能读懂例题,分析出题目的数量关系就可以了,大部分同学能达到读懂题意,分析数学量

13、关系,明确怎样解答就可以了。像安田、佳辉,小荷,是娴、群峰等就要求达到,怎样解答?你是分几个步骤来解答的,你能概括出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还要会给其他的孩子讲解你的思路。这样不同层次,不同差异的孩子都会享受到预习的快乐,预习的兴趣也就有了,习惯也就养成了。我想,开始学生只是由简单的“仿照”,势必存在一些偏颇、谬误,这时若不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点拨,而任由学生机械模仿,自主能力就难以形成了。如果要实现预习第一个层面到第二个层面的转变,那么教师的点拨、指导、鼓励特别重要。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不用老师要求,学生就能逐渐地体会和把握到预习题的角度、思路、做法,直到自己该怎么去,在预习中自己该做些什么,再经教师指导,把“体会”与“把握”逐步内化为独立预习的能力。总之,只要在数学教学中坚持不懈地注重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学生便会养成一种独立的、良好的预习习惯,具备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的提高。教学论文教学论文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华华丰丰镇镇中心小学中心小学 曹曹凤凤香香教学论文教学论文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华丰华丰镇中心小学镇中心小学 曹凤香曹凤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