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_设计和反思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271473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角的度量_设计和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角的度量_设计和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角的度量_设计和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角的度量_设计和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角的度量_设计和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角的度量_设计和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角的度量_设计和反思(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角的度量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一、教材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 37、38 页的内容。二、设计思想:二、设计思想: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原型”,儿童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但数学毕竟是抽象的,因此,教学时必须注意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适时和适度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时,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加强操作活动的同时,尽可能以学生为主体,给其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可以渗透极限的思想、猜想和验证的方法。三、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掌握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2、,能正确度量角的度数。2、使学生学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并认识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以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四、教学重点:会用量角器正确地度量角的度数。五、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以及正确读出角的度数。六、教学准备:量角器、三角尺、课件、学习卡。七、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师:昨天我们认识了角,谁来说说什么叫角?(指名说)会画角吗?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画一个漂亮的角,其他同学边看边想角的各部分名称。我

3、们还认识了量角的工具量角器。你知道量角器上都有什么吗?(指名说)拿出你的量角器,指出一个 30 度角,45 度角,120度角。好,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和量角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样量角。( (课课件出示件出示:角的度量)角的度量)设计意图:从简洁的复习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形成知识链,能以已学知识为依托,轻松进入新知的学习。(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 1、探究量角的方法、探究量角的方法 课课件出示件出示第 37 页下面的1、2。师:同学们,你们学习卡上的1、2 和老师大屏幕上的一样大,可以同桌或小组合作,试一试怎样测

4、量出这两个角的度数?如果有疑问可以随时向老师提问。学生尝试量角。交流:A、解释内外圈刻度的作用。B、总结示范量角的方法:示范量黑板上学生画的角。课课件件演示演示量角,归纳方法:点点重合、边线重合、读准度数。师:刚才我们学习了量角的方法,现在我们就来练习量几个角。(课件出示 P39页第四题)生在学习卡上完成练习后投影展示,集体订正。师:同学们真是又聪明又能干,现在老师要请大家来看两组图片,课件出示“队旗图”,解释:这是中国少年先锋队大队旗,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胜利;在红色的旗面上有五角星和火炬。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火炬象征光明。旗面比大队旗小,中间也有星星加火炬图案,而缺一块三角形的旗是

5、中队旗。请大家观察中队旗上老师标示出来的几个角,你能测量出它们的度数吗?(学生在学习卡上量角、展示交流)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五角星图,观察:4、5 各是什么角?五角星上有几个这样的角?选择其中的一个角量出它的度数。师:刚才同学们量的都是平面图形中的角,现在请大家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出示三角尺)你们有吗?举起来让大家看看。好,听问题:摸一摸,看一看,你估计这个角大约有多少度?拿出量角器量一下这个角,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学生量角,拿教具演示)设计意图:先尝试量角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习新知的欲望;然后教师介入学习,示范量角,提炼方法,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最后做分层练习,旨在照顾所有层次的

6、学生,为他们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2 2、比较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大小师:刚才我们通过动手动脑学会了量角,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出示大小两个三角尺,说大三角尺的这个角大,因为它的边长,小三角形的这个角小,因为它的边短。(生判断: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请大家动手量一量学习卡探究要点二第一题中的角,相信你会有所启发。交流:通过测量,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的越大,角越大。)请你为下面的三个角从小到大排排队。(比较角的大小)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判断和动手

7、操作发现问题,即“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那与什么有关”,这个知识缺口吸引学生去探索,去研究。因此,学生能积极的投入到实践体验中量出角的大小,判断出与角的大小有关的因素,顺利地解决了问题。这样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印象深刻,有效提升了他们的数学素养。(三)深化巩固,拓展延伸1、摆一摆,拼一拼:第 40 页第 6 题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下面度数的角。2、说一说,量一量:第 39 页第 3 题说出每个钟面上的时间,量出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度。3、折一折,画一画:第 40 页第 5 题用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两次,打开后再沿着一条对角线对折,再打开,你能直接从图中找出 45 度角、90度角、135 度角吗?(四)课

8、堂总结:谈谈这一节课的收获。设计意图:巧设练习,让学生通过判断、猜测、度量、思考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创设一个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五)板书设计:角角 的的 度度 量量量角的方法:点点重合、线边重合、读准度数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八、课后反思:八、课后反思: 角的度量是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在 学生认识了角和量角器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 小。对角的度量一课的把握我进行了立体、全面、深入的理性探索, 摒弃了以往概念教学中重认识、轻发

9、现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中试图营 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动手实践,向他们提供了 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中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积极主动 地去探究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当浓厚,积极性很 高。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实践操作中积累了感性认识,初步形成了较为 熟练的测量技能,达到了课前预设的目标。 一、一、备课过备课过程的程的“两点思考两点思考” 1认识量角器由“静”到“动” 按照新课标的分类,角的度量属于空间与图形中测量的一个部 分,而角的度量又是测量中难度最大的。长期以来,大部分教师对如 何让学生尽快的掌握角的度量方法的研究方向更多的是集中

10、在先让 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再指导学生学习量角的方法,重点是放在 量角的方法上。而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则只是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 刻度、零刻度线等一些标识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 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反思其教学行为,我想,对小学生来讲,量角 方法的真正道理其实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数的角与要量的这个角 重合,读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数就是要量的这个角的度数。因此我是 先让学生认识角度去感知概念,把重点移了一部分让学生在量角器上 找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在此基础上 ,再让他们通过量角,去真正理解概念。 2教材的处理由“浅”入“深” 这里所说的对教材的处理由“浅

11、”入“深”并不是指把原本简单的 知识设计的复杂化,而是对书上内容较散,例题较单一做了全面的调 整。如:书上呈现的例题,全是量水平方向的角,这并不完全符合生活 实际,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会量各种方位的角,就这个编排上的欠 缺,我对例题重新进行了整合,整理了一份学生的学案。 二、上二、上课过课过程的程的“三个三个创设创设” 这节课的知识点很多,而且很抽象、枯燥。要让学生轻松愉快的 学到并掌握知识,我放开手,让他们自主探索,寻找量角的方法。为让 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我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再探究 问题,解决问题,似退实进: 1课题的引进问题探究需要化 这里我制造了第一个问题冲突:我们知道了

12、角,认识了量角器, 那怎样使用量角器量角呢?这就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激活了学生学 习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需求。 2量角的方法创设合作氛围,问题探究实践化 变“识”量角器为“用”量角器这一传统教学方式为“识用”有 机结合,让学生在操作中,不知不觉中掌握量角的方法,形成了技能。首 先我让学生尝试量角(安排在学习卡“探究要点一”第一题中),探求量 角的方法。学生有了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用尝试的方法来 探求量角的方法是可取的。在量角练习时,题目的设计从巩固量角的方法出发,重点放在区分内外刻度上和量其它方位的角。(安排在学习卡 “探究要点一”第二、三题中) 3比较角的大小问题探究灵活化 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安排在学习卡“探究要点二”中)让学生在 自己解决问题中发现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 无关而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最后,安排学生用所学知识量生活中 的角,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感觉这堂课真正体现了:让学生在发现中 体验,在探究中寻找,在应用中感知,真正体现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 人”。 当然,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驿站,更是生命成长的殿堂,教师不仅 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智慧的启迪者,更是灵魂的塑造者。我想,教育 既然是一门缺憾的艺术,那我就不只求单纯的知识传授,更期待对学 生的鼓舞和唤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