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家庭伦理电视剧的审美风格初探_戴清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5248647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49.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年家庭伦理电视剧的审美风格初探_戴清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近年家庭伦理电视剧的审美风格初探_戴清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近年家庭伦理电视剧的审美风格初探_戴清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近年家庭伦理电视剧的审美风格初探_戴清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近年家庭伦理电视剧的审美风格初探_戴清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近年家庭伦理电视剧的审美风格初探_戴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年家庭伦理电视剧的审美风格初探_戴清(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5No140电 视 研 究 Television Studies“平民意识” 、“普通人” 、“日常生活” 构成了家庭剧美学风格的特殊品质。 从创作方法上看, 家庭剧在整体上贯穿着现实主义精神, 但又呈现出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某种新 质因素。 它一方面认同世俗社会普通人的价值理想和审美趣味,体现了个性鲜明的平民美学风格特征;另一方面,家庭剧中的优秀文本难能可贵地执著于正面审美价值的表达, 致力于对大众日常生活进行诗意提升与审美救赎,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个性与生活理想。 一些家庭剧文本还在创作实践中糅合了浪漫主义、 象征主义等多种艺术元素, 形 成了叙事与抒情、 写实与写意的参差互补, 极大地丰富

2、了家庭剧及整个电视剧艺术的审美品质。一、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的拓展1 、平民美学旨趣与现实主义风格改革开放、社会转型使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 权利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重组, 带来了社会阶层的重新划分, 并终结了改革开放初期启蒙话语的统治地位。 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 “随着市场调节机制的形成和消费文化的成熟, 知识分子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和位置趋向 边缘化 ” 。(1 )文艺创作者不再拥有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即延续的启蒙者、 精神导师的地位, 可以居高临下、 引领大众。 它是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创作观念的必然转变, 也是创作者自觉不自觉的自我重新定位与姿态调整。 即从曾经的 “为百姓写作”一变而为“作

3、为百姓写作” (莫言语) ,写作变为一种文人职业、 一种生活方式, 写作者自身也成为普通人的一分子。 这些变化都使得中国当代的审美文化从曾经 的理想化、 精英化范式发生了世俗化、 平民化的历史性转向。平民意识意味着一种隐含的价值判断, 它是对1 9 8 0 年代宏大叙事的一种主动疏离和背叛, 拒绝激情洋溢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美学思想,回归日常生活的琐屑平常,把审美观照的目光投向普通百姓和他们生命进程的悲欢离 合, 充分肯定其中蕴含的美学价值和精神意义。 在平民意识关怀下,普通百姓的平常生活虽然很多时候还充满艰辛、 坎坷和无奈, 但同时又是生机勃勃、 充满活力的。 “道在伦常日用中” , 在平

4、凡的人情中生活真理自现。 普通人的人性虽不无弱点,但又是真切动人、可爱可亲的。应该说, 平民意识及其平民美学旨趣并不是家庭剧的专利, 而是当下文化语境中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和文化建构价值的重要审美意识形态。(2 )但是, 由于家庭剧对普通百姓世俗生活的强烈关注,对普通人情感命运的着力揭示, 使得这种平民意识与平民美学旨趣体现得尤为突出, 从而也从创作理念、 艺术技巧、 审美评价等多个角度拓展和深化了家庭剧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及美学原则。首先, 在文艺与现实的相互关系上, 也即现实主义的本体论层面, 家庭剧追求现实主义的真实性, 真诚地关切并真实描摹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图景。 它既是传统现实 主义“为

5、人生”的艺术追求的当代表现,同时,家庭剧充分肯定并认同普通人的人生价值和世俗生活理想, 不取高高在上的精神启蒙者姿态俯瞰芸芸众生, 而是和他们息息相通,取一种平等观照态度。 结婚十年中,成长、 韩梦从相恋、结合、生子、创业到离异、复合走过十年人生历 程,人性也在其中变得“成长”成熟了。然而无论是其成熟与否, 倒霉或者走运, 创作者都如同和人物处在同步的生活潮流中, 以一种参与及关切的姿态看取一切, 而不是一个先知先觉的过来人垂怜悲悯人物,或为其扼腕痛惜。这种平视眼光无疑是家庭剧平民美学旨趣的重要体现和实现手段。 其次, 家庭剧中现实主义精神的拓展还集中体现在其平民人物的塑造上。 家庭剧在塑造人

6、物、 进行审美判断时,天平的砝码最重的是内在的人性,而非外在的社会地位、丰功伟绩或漂亮容貌。内在人性、情感、精神的价值向度直接构筑了家庭剧的平民美学旨趣, 也为观众贡献了一大批有血有肉、真实感人的平民人物形象。吴秋香、茂源老 汉、枣花、慧芳、宋大成、陈焕、张大民、刘老根、马小霜在传统现实主义的审美范畴中, 他们只是一些普通近年家庭伦理电视剧的审美风格初探文 戴清 徐诗乔/ T e x t / D a i Q i n g X u S h i q i a o提要:近年来的家庭剧是对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审美表现, 体现着深厚的平民意识, 并对日常生活的诗意品质进行着有力的开掘和提升,丰富和发展了现实主

7、义审美品质。同时,家庭剧深受中国民族审美传统的影响,在审美特色上,表现出对中和之美、质朴之美的向往与追求,并融会了时代创新精神,表现了这一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大众艺术形态的特殊审美价值。关键词:平民美学 现实主义 审美超越 民族审美传统 中和之美(1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 3 8 5 页。 (2 )平民意识与平民美学旨趣在当下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不只体现在文艺创作中, 甚至还贯穿在新闻领域, 如电视新闻节目中也普遍渗透着 “平民意识” 与 “平 民视角” ,它表现为尊重受众、倾听受众的意见反馈,贴近生活、注意采用平民化的 语言以及认同平民的审美情绪

8、与价值立场。 在电视新闻中, 江苏的 南京零距离 等 “民生新闻” 的火爆正是其例证。 总之, 这是一个平民意识高扬的时代, 媒介艺术、 新 闻报道都试图以一种平民的姿态努力平等地表达他们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与把握。在文学创作中, 平民化创作倾向在世纪之交形成了一股热潮,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 活 、 大厂 、 活着 、 许三观卖血记正是其中的代表作。T h e S t y l e o f t h e F a m i l y E t h n i c T V P l a y s d u r i n g T h e s e Y e a r s1062 0 0 7 年第5 期的 “小人物” , 很难活跃在

9、文艺舞台的中心, 而往往作为先进人物的“基本群众”而存在,更无法成为现实主义作品最重要的正面审美价值来肯定和表现。这不只是“文革”时期登峰造极的“高大全”式激进美学所不允许的,也是世界范围内坚持 “最好最高的现实主义” 文艺创作理念所无法接受的。 长久以来, 对现实主义的理解一直蒙着一层 理想主义乌托邦的薄纱, 它极大地限制了人们对普通人的人性美、 价值观的发现和肯定。 家庭剧中的平常百姓是历史的地基, 是社会的草根。 他们的光彩在于人性的朴实真诚, 在于人心的淳厚善良, 这是一种平凡之美、 内在之美。同时, 普通人的情感故事、 人生命运也自有其多姿多态的 美学品质,这就是家庭剧所致力于表现的

10、正面审美价值,它平凡甚至家常,难于和崇高、伟大、优美等古典美学范畴挂上钩, 缺乏 “爆发力” 、 神圣感及悲剧感, 却又凝聚着世俗社会中最真挚朴素的性情、追求与趣味。家庭剧肯定普通人的平凡和美好, 这种审美倾向有时不免显得天真, 甚至有些偏狭, 但却使这种平民观念与审 美趣味得到了恰如其分的张扬, 使家庭剧取得了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比如家庭剧在表现平民子弟和高干子弟时,审美价值较高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平民子弟。渴望 中的刘慧芳、 刘大妈和宋大成都是普通百姓, 而王沪生和王亚茹则是高干子弟,作品的褒贬一目了然。当然,这种处理有时不免简单化, 有时还存在某种失当。贫嘴张大民的幸福 生活 无疑是一部贯注

11、着强烈平民精神的家庭剧, 作品以平民的喜怒哀乐为转移, 贴近生活的原生态, 对人物命运的安排颇为耐人寻味。 剧中, 风风火火的大雨和勺子可以吵吵闹闹地过他们热气腾腾的平民生活, 而最有可能脱离平民生活、 美丽温柔的大雪, 却和身为军医的未婚夫先后 死去, 被放逐到文本之外的虚幻天堂。 这一叙事表现无疑是冷峻的, 创作者不愿意给人虚假的亮色, 当然从中也不难体会出创作者文化立场中的某种偏狭性。需要指出的是, 一个社会的进步、 文艺的发展只有平民意识显然是不够的,少了精英意识的必要补充与制衡,平民意识常常会以某种残缺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 甚至发 展为某种伪平民意识。(3 )创作者在勾勒其乐融融的家

12、庭图画时普遍存在着回避社会问题的创作症结。 这一创作心态和平民意识的高扬互相促进, 造成了当下家庭剧创作正面负面效果彼此纠缠羼杂的复杂创作景观, 也使得任何一刀切、 一边倒的判断都可能失之片面简单。 平民创作更需要贯彻现实主义精神, 通过艺术创作透视社会现象, 揭示生 活真理。 应该说, 家庭剧尤其是其中的优秀作品在这方面和世纪之交出现的 “平民化文学” 一道进行了有益的艺术尝试,显示了深切的人文关怀。2 、诗意提升与审美超越家庭剧对日常生活、 平民意识的审美表现因现实主义 美学原则的贯彻而体现出诗意提升特征, 从而使家庭剧得以在“布帛菽粟之中” ,挖掘出“许多滋味” ,并且“咀嚼不尽,传之永

13、远,愈久愈新,愈淡愈远” ,(4 )实现了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救赎, 以及对片面化平民意识的纠偏与精神 超越。 这是由家庭剧的叙事艺术、 审美诉求等因素综合完成的。家庭剧所表现的这个艺术世界无论怎样“像”生活,也从来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生活原态与生活真实, “ 写实并非依样葫芦之谓,它需要高度的直观力与想象力 ” 。(5 )是创作者营造的“第二世界” ,是一种“似真性”或“逼真性”的艺术存在。它融会着创作者对生活深 切的感受与深厚积累, 渗透着创作者对日常生活诗意的开掘与提升,这恰是现实主义创作精神最有力的体现。家庭剧对日常生活的诗意提升不是硬性拔高, 而是自然地融入其叙事艺术之中。 家庭剧以对比共构

14、为基础的叙事线索与人物关系设置, 正是为了凸显主要人物与正面人 物的塑造, 从而在混沌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伦理情感的价值意义;家庭剧对叙事时间的选择, 即择取了日常时间中的某些特殊时刻来裁减素材, 能突出人物的特定性格, 有时甚至可以使其充满精神意蕴与诗意特征 ; 在叙事空间的处理上,则致力于挖掘日常生活空间的诗化特色,对“老屋子” 、 “小屋子”的情感属性与心理体验进行细致描绘,使 家庭剧既表现日常生活, 又不是简单趴伏、 黏着在日常生活的表面,而是深入人物心灵世界、提升作品精神旨趣,对日常生活进行审美超越。除了叙事艺术诸环节对家庭剧进行了有力的诗意提升外, 还需看到审美意象的营造对家庭剧审美特

15、色所发挥的功用。 王夫之提出审美意象需要从直观的审美观照、 审美 感兴中直接把握,审美意象是“情” 、 “景”统一体。因而我们以为它具有“整体性” 、 “独创性” 、 “多义性” 、 “有余意” 等特征。 古典美学家对意象的把握虽然主要是以诗歌为对象得出的结论,但它对叙事作品也有相当的适应性,王国维通过自己的批评实践其实已将叙事艺术纳入其中。 特别是对那些艺术佳作来说, 意象的营造正是其追求审美韵味、 构建诗意品格的重要方式。 审美意象在作品中具有提升作品精神内涵的特殊作用,在有限的“须臾”中见无限的“永恒” ,(6 )因而具有艺术独创性与象征意味,令受众回味无穷,并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审美意

16、象在家庭剧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它的特征主要 在于, 创作者往往是从生活中择取自然意象, 并赋予其象征韵味。其特点是“天然” ,似乎是自然随意、随兴而至,全无设计、雕琢感。家庭剧中的意象,总是与作品展示的人物的生活环境、行为相辅相成、浑然一体,而不是外在于或人为强加于作品上的。 随着剧情发展、 戏剧冲突的不断展开审美意象自然地呈现, 与人物命运、 戏剧冲突紧密 结合, 受众越是关注人物的情感命运, 投入到作品所营造的审美感受中,越能够体味到作品中那些看似随意的兴(3 )陶东风教授在当代中国的伪平民文化及小说中的伪平民意识 ( 小说评 论 ,1 9 9 5 年第5 期)一文中对“伪平民文化”及意识进行了分析,指出 “痞子意识” 与“贵族意识”即是“伪平民文化”的主要特征,在创作中表现为“满纸撒野、脏话 连篇” 、 “挖苦祖宗、展示家丑”等现象。(4 )明末张岱语, 琅环文集 ,转引自马振方小说艺术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1 9 9 9 年第2 版,第2 1 9 页。 (5 )佛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