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护仪基础及发展历程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243106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监护仪基础及发展历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监护仪基础及发展历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监护仪基础及发展历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监护仪基础及发展历程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监护仪基础及发展历程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监护仪基础及发展历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监护仪基础及发展历程(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监护仪的发展历史监护仪的发展历史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作为各级医院基本设备配置的监护仪正被广泛应用于医 院的 ICU、CCU、麻醉手术室及各临床科室,特别是它可向医护人员提供病人生命体征的 重要信息。利用这些信息,临床医生能更好地分析患者的病情,从而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因此监护仪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监护系统的发展,可追溯至 1962 年,北美建立第一批冠心病监护病房(CCU), 以后,监护系统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计算机和信号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临床对危 重患者和潜在危险患者的监护要求的不断提高,对 CCU/ICU 监护系统功能要求也不断提 高,目前,监护系统除具有

2、以前的多参数生命体征监护的智能报警外,还要求在监护质量 以及医院监护网络方面有进一步的提高,以更好地满足临床监护、药物评价和现代化医院 管理的需要。现有监护产品的分类:现有监护产品的分类: 1 按产品性能和使用功能分为多参数固化式监护仪、便携式监护仪、插件式监护仪和中 央站监护仪。 2 按监测参数方法可分为无创生命参数监测,有创参数监测及特殊测试参数的监测(血 气、生化分析监测、除颤及特殊麻醉气体的监测)。一一ECG 监测的发展历史:监测的发展历史: 最早,医务人员对 ECG 的监测和需求,是从危重病人抢救开始的。1. 1933 年:Hooker 首次进行实验动物心脏复苏,通过密切观察心脏跳动

3、状况,来 总结和判断病人的危重抢救效果。2. 1943 年:Claude Beek 首次在手术室内实施电除颤,开始 ECG 的监测和临床应 用。3. 1952 年:Zoll 首次推出心脏起搏术,通过对心脏功能未完全恢复的病人进行起搏、 监护,使病人得以康复;4. 1956 年:体外除颤仪问世,提高了危重病人抢救的存活率;5. 1960 年:Kauwenhoven 报道胸外心脏按摩有效,心脏复苏技术日渐成熟;6. 1960s:持续床边 ECG 监测,能够适时不断地监护病人的 ECG 状况,使得心脏 病人及危重病人得以密切和连续的观察,同时帮助医务人员能对病人 的心电情况做 出连续的分析和判断;7

4、. 1970s:Swan-Ganz 肺动脉漂浮导管的出现及临床应用,将血流动力学监测(有 创压、心排量等)引入临床,监测功能更加多,医务人员获取的客 观监测信息更加 丰富,从而大大促进医疗水平和科研;8. 1970s:临床开始应用持续无创血压监测技术; 二、血氧饱和度(SPO2)的监测技术也是在 70 年代发展起来的,直到 80 年代中期还没 有广泛应用于临床。国内较早应用的是单纯 SPO2 的监护仪及单纯的心电的监护仪。由于 微处理机和快速电子系统的广泛应用,监护参数 ECG、SPO2、NIBP、TEMP 等集于一体 的监护仪越来越得到医护人员的认可应用与广泛的临床应用;二代监护的发展 在随

5、后的发展中,心输出量和 EtCO2 监护仪也作为床边监护仪在临床得以发展和使用, 特别在 ICU、CCU、麻醉科应用非常广泛。1、显示与参数:监护仪最初只是作为适时地监测病人的主要生命参数,ECG、NIBP 和 SPO2,由最 早的数字显示,发展到数字和波形同屏显示。 在监护仪的屏幕显示方面,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改进,由最初的 LED 显示,CRT 显示,发 展到液晶显示,直至目前更为先进的彩色 TFT 显示,即能保证很 高的分辨率和清晰度, 消除视角问题,在任何角度都能完整地观察病人监护参数和波形。在使用中,能够保证长 期高清晰、高亮度的视觉效果。2、 分析联网功能:随着电路的高度集成化,监护仪

6、的体积越来越趋于小巧,功能也更加齐全,在可以监 测 ECG、NIBP、SPO2、TEMP 等基本参数的同时,也可以连续监测有创血压、心输出量、 特殊麻醉气体等参数。在此基础上,监护仪逐渐发展到有强大的软件分析功能,如心律失 常分析、起搏分析、ST 段分析等, 并可根据临床需求进行监测信息回顾,包括趋势图、 表的信息存储功能,存储时间长,信息量大。随着通讯网络的快速发展,单台监护仪监测病人,已经不能满足大量病人信息的处理 和监测,通过中央网络信息系统,将医院多台监护仪联网,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特别是在 夜间,工作人员较少的情况下,也能同时监测多个病人,通过智能分析报警,使每个病人 都能得到及时的监

7、护和治疗。中央监护系统通过与医院网络系统联网,将医院其他科室病 人的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存储,使得病人在医院的所有检查、病情等资料都能存储到中央信 息系统,便于更好的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 3、操作方式:为了能让更多的医务人员尽快地掌握仪器的使用,目前销往中国的监护仪操作菜单也 由以往的纯英文发展成中/英文菜单可选。 最初医院应用的监护仪监测功能简单,但操作为按键方式,操作也比较繁琐,监护仪体积 也比较大。随着技术的改进和提高,现在的操作方式已由原先的按键方式,发展到触摸式, 及目前最为流行的旋转鼠标钮的操作方式,方便快捷,更加适合临床应用。 4、监护仪外型结构:根据不同科室的需求,监护仪外型的选

8、购也不同。一般在临床应用中,多选择固化式 监护仪,监护的参数包括心电、呼吸、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体温等。插件式监护仪则 主要应用 ICU、CCU、麻醉科等,插件式监护仪的优点是,可根据不同病情的病人,选择 相应的功能模块,对病人进行有选择地参数监测。这些科室所监护病人的病情复杂,病种 多,对监测参数的需求也不同,模块化设计的插件式监护仪,可以灵活方便地组合监测参 数,对于常用的监测功能模块,可以每台仪器配备,对于特殊的功能模块,可以根据使用 情况有选择的配备。这种设计方式,既可满足临床监测各种特殊病例的需求,又能为医院 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使各种功能模块均能得到充分、合理地使用。先进的医疗

9、仪器装备,同时也促进了医院业务项目的开展,如社区服务、现场紧急救护等,为了满足这方面的需求,便携式监护仪也应运而生,轻巧方便的设计,可以更好地 满足急救以及危重病人的转运。目前,监护仪的发展非常迅速,展望监护仪未来的发展趋势,监护仪本身的监护功能 只是众多功能的一个方面,监护仪代表了高新技术在医疗电子产品的集中体现,通过远程 会诊,可以将病人的信息资料快速传递,可以使专家的诊断和治疗建议,更快、更准确地 反馈到疑难病人的治疗中,使病人尽快地康复。监护仪的基本结构监护仪的基本结构多参数监护仪可以实时、连续、长时间地监测病人的重要生命体征参数,具有很重 要的临床使用价值。随着传感技术的发展,病人监

10、护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1、监护参数不断增多,由过去的单参数监护逐步发展为多参数监护,包括心电、呼 吸、无创血压、体温、血氧饱和度、有创血压、心输出量、呼吸末二氧化碳等。2、功能不断加强,由过去的简单监护,发展到对异常波形的自动记录与分析,由单 一床旁监护,发展到监护仪的网络监护。3、监护仪的体积和重量不断减小,外观设计也越来越精巧。4、应用范围逐步扩大,由过去主要用于手术室和 ICU 病房,扩大到所有的临床科室。一、监护仪的物理结构一、监护仪的物理结构监护仪一般由传感器、前置放大器和计算机系统组成,各种生理信号由传感器转换成 电信号,经前置放大器放大处理后送入计算机进行结果的显示、存储、打印

11、和管理等。按 其物理结构可分为如下三种:a单参数监护仪,如血压监护仪、血氧饱和度监护仪、心电监护仪等。 b多参数监护仪,可以同时监护心电、呼吸、体温、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参数。这 类监护仪一般是为满足普通临床科室的需要而设计的。c插件式监护仪,由各种可拆卸的生理参数模块和一台监护仪主机构成,可根据不同 的临床监护参数需要,选购不同的插件模块来组成一个适合自己特殊要求的监护仪。这类 监护仪采用模块化设计,模块采用国际标准接口,即插即用,可灵活方便的组合临床监护 参数,满足不同监护病人的需要。二、监护仪的显示技术二、监护仪的显示技术 监护仪所采用的显示技术主要有以下四种:a数码管(LED 显示):只

12、能显示数字结果,不能显示波形信息,主要用于早期的 单参数监仪。bCRT(阴极射线管)显示:这是一种较普遍、较成熟的显示器。优点是分辨率高、 价格低廉,尤其是单绿色显示器,可减低眼睛的疲劳度,很受医生的欢迎。缺点是体积大, 整机不易小型化,而且有高压辐射,容易发热。cLCD 显示:即液晶显示,优点是体积小、功耗小、价格低、无辐射,缺点是亮度 低、视角小、寿命短。90 年代中期,彩色 TFT 技术的问世,克服了单色 LCD 的固有缺点, 尽管其成本高,但由于彩色显示令人赏心悦目,体积又小,因此很快被各厂家采用。TFT 的优点是彩色、分辨率高、体积小 、无辐射、无发热,缺点是 dEL 显示(电致发光

13、显示):EL 显示器在 TFT 显示器出现之前,曾一度用于高档的监护仪,它除了具有 LCD 的优点之外,还具有亮度高、视角大的优点,缺点是成本很高。 因此,随着 TFT 的发展,EL 显示器在监护领域的应用将逐步被 TFT 所取代。不同监护参数的临床意义不同监护参数的临床意义1、心电(ECG)的监护 心电图的形成 心脏每时每刻按着一定的速率和节律跳动,心脏每次跳动之前,首先产生电激动,电激动 始于窦房结,并沿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下传,先后兴奋心房和心室,使心脏收缩执行泵血 功能。这种先后有序的电兴奋的传播,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产生一系列的电位改变, 并被记录下来形成心电图。心电图反映的是心脏兴

14、奋的产生、传播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 变化,是心脏各部分的许多心肌细胞先后发生的电位变化的综合表现,不是由于心脏的机 械收缩所产生。 心电导联的概念 为了记录心电,将探测电极安置于体表相隔一定距离的两点,此两点即构成一个导联,两 点的连线代表导联轴,具有方向性。 常用导联的种类标准肢体导联:导联:两个测量电极分别置于左臂和右臂;导联:两个测量电极分别置于右臂和左腿;导联:两个测量电极分别置于左臂和左腿;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aVR、aVL、aVF; 正常心电图波形的临床意义P 波,最早出现,幅度最小,反映心房的除极过程。P-R 间期,从 P 波起点到 QRS 波群起点的时间间隔,反映心房除极到心室

15、除极的时 间间隔,正常为 012020 秒。QRS 波群,是心电图中幅度最大的波群,反映心室除极的全过程,正常为 006016 秒。S-T 段,QRS 波群终点到 T 波起点的一段。T 波,QRS 波群后向上或向下的一个圆钝波,为心室复极波。Q-T 间期,QRS 波群起点到 T 波终点,是心室开始除极到复极全部完成所需的时间。正常人 ST 段光滑,凹面向上,轻度上抬或下移 051mm,V1V3 导联可上抬 23mm。引起 ST 段偏移的原因为:心肌缺血、心室肥厚及劳损、药物及生理因素所致。ST 段抬高常见于:斜坡型上抬:见于超急性期心肌梗塞、变异型心绞痛等;凹面型向上抬:见于急性心包炎、少数超

16、急性期心肌梗塞等;弓背型抬高:见于心肌梗塞急性期、变异性心绞痛等;ST 段压低的原因:生理性连接点型 ST 段下降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记性心内膜下心肌梗塞继发性 ST 段改变:见于心室肥大、室性早搏、室性心 动过速等;洋地黄中毒; 心电(ECG)监测的临床意义心电监测分为心律(节律)监测和心率(速率)监测。所谓心律,是指心跳的规律性, 即每一次心跳与下一次心跳的周期间隔是否相等;所谓心率,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心律和心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危重病人 ECG 监测,是对心脏节律监测最有效的手 段。通过监测,可发现心脏节律异常,各种心律紊乱,如房性、室性早搏,心肌供血情况、 电解质紊乱等。 速率监测:引起心率增快的原因:1)缺氧 2)发热 3)血压早期下降 4)失血 5)疼痛 6)药物 7)异位节律等;引起心率减少的原因:1)极度缺氧 2)心肌缺血 3)心脏抑制药物中毒 4)危重情况 5)室颤 停搏死 亡6)传导阻滞 7)电解质高钾情况下 心率和脉率的关系心率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脉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