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结构——从“审美日常生活化”到“日常生活审美化”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239590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结构——从“审美日常生活化”到“日常生活审美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结构——从“审美日常生活化”到“日常生活审美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结构——从“审美日常生活化”到“日常生活审美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结构——从“审美日常生活化”到“日常生活审美化”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结构——从“审美日常生活化”到“日常生活审美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结构——从“审美日常生活化”到“日常生活审美化”(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结构从“审 美日常生活化”到“日常生活审美化” 【内容提要】 当代“审美泛化”已成为了“后现代”的美学特质,然而,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这种历史趋势都被直接等同于“日常生活审美 化”。实际上,“审美泛化”包涵着双重的逆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 “日常生活审美化”,另一方面则是“审美日常生活化”。前者是就“后 现代文化”的基本转向而言的,它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 主要包括“表层审美化”与“深度审美化”两类;后者则主要是就“后现 代艺术”的大致取向来说的,它力图去消抹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 但这种趋势在前现代与现代主义艺术那里就已存在。由此观之,当 代“审美泛化”

2、的全息图景,便在历史整体性上被呈现了出来。【关 键词】 审美泛化 后现代 日常生活审美化 审美日常生活化 On the Framework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izationFrom aesthetic turning into everyday life to 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Abstract Contemporary Aestheticization constitutes a basic character of postmodern, but the historical trend is mere

3、ly equal to 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 In nature, Aestheticization consists of double rightabout directions: one is 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 another is aesthetic turning into everyday life. The former is a transformation of postmodern culture which directly brings aesthetic

4、 attitude into everyday life, and it involves in-depth and skin-deep Aestheticization. The latter is mostly a tend of postmodern art, nevertheless the tend emerged in pre-modern and modernism art. So the framework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ization shows itself as a whole.Key Words Aestheticization ,

5、postmodern ,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 , aesthetic turning into everyday life“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是当代 欧美文化研究中的热点专题。这一观念主要来源于社会学界,最主 要的代表人物就是当代英国社会学家迈克费德斯通(Mike Featherstone)。当然,这个话题已从社会学范畴走了出来,并由此 成为了“文化研究”的重要方面,“日常生活审美化”常常被视为“后现 代文化”中的特定内容,它常常与“后现代主义与文化边界崩溃”的问

6、 题直接相关。1 然而,“日常生活审美化”常常却误解,本文认为, 其一,“日常生活审美化”主要是一个“美学”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学 问题),而非如当代本土学界所见是文学理论问题;2 其二,当 代“审美泛化”并不只包含“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面,还有迈克费德 斯通未曾看到的另一面。这样的哲理性的反思和全方位扫描,反倒 可以不必纠结于社会层面丛聚着的龃龉,而直接面对“问题本身”。一、当代文化“超美学”转向:“日常生活审美化”从“后现代”的视界观 之,当代“审美泛化”(Aestheticization),便构成了其最重要的美学特 质。换言之,这种归属于后现代时代的“审美泛化”包涵着双重运动 的过程:一方

7、面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另一方面则是“审美日常生活 化”,前者是就后现代文化的基本转向而言的,后者则是就后现代艺 术的大致取向来说的,但这两方面是并不能如大家所见是一而二、 二而一的,而且,后者的发生要明显的早于前者。3简单说来,所 谓“日常生活审美化”,4 就是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 大众的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的“艺术的品质”所充满,亦即“把审美特 性授予原本平庸甚至粗俗的客观事物(因为这些事物是由粗 俗的人们自己造出的,特别是出于审美目的),或者将纯粹 的审美原则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日常事物”。5 显然,当代设计 文化在其中充当了“急先锋”。在这种被“设计”出来的审美文化中, 所强

8、调的是,任何日常生活用品都可能以审美的方式来加以呈现, 所强调的是,传统的高雅趣味向现代的大众审美风俗的转换,这在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都在“跨越边界、填平沟壑”的后现代时代的确 大行其道。这样,现代设计所覆盖的领域就被无限拓展开来,从时 装、美容的身体包装到工业设计、工艺品和装饰品的外在成品,从 室内装璜、城市建筑、都市规划的空间结构到包装、陈列和编辑图 像的视觉表象,都体现出一种对日常生活的关怀。同时,通过审美 化的设计之途,不仅仅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及其周遭环境都得到了 根本改观,而且,就连人自身,或者说是只能属于每个自己的“身体” (body),也难逃大众化审美设计的捕捉。当然,当设计的对

9、象转 向“主体”自身的时候,就不只包括对人的外观的物性设计,而且还 包括对“灵魂、心智的时尚设计”,这也便是德国哲学家沃尔夫冈韦 尔施(Wolfgang Welsch)所描述的人们不只在美容院和健身房“追 求身体的审美完善”,而且,还在冥思课程和托斯康尼讲习班中“追 求灵魂的审美精神化”。6 或者说,“消费文化中对身体的维护保养 和外表的重视提出了两个基本范畴:内在的身体与外在的身体”。7 这两方面都指向了一种所谓的“审美的人”(homo aestheticus)的存 在。在这种大众的日常生活的表面审美化当中,随着文化与经济的 相互接合,文化工业和文化产业(亦即创意产业、内容产业)都在 其中产

10、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8 阿多诺晚年所写的文化工业再 思考(1975)一文中,就此认为“大众并不是衡量文化工业的尺度, 而是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尽管文化工业自身如果不适应大众就基 本上不可能存在”。9 当然, “大众文化被纳入文化工业模式” 后,大众文化就加速并加剧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现实趋 势这种趋势就总体而言,主要就是大众审美文化的泛化从而形成了一种艺术化的现实生活”而言的。10 当这种经济动力的要 素的介入后,显然会进一步推动“大众对自身与周遭生活越来越趋于 美化的装扮”。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审美化“消费生活”的真正焦点和 融生活入“审美愉悦”的需要,与日常大众消费的发展、对新趣味和 情感

11、的追求、明晰生活风格的形成休戚相关,它们已成为“文化消费” 与“消费文化”的核心。从审美的角度看,“大众审美(此处的引 号表示这是一种自在而非自为的审美观)是以肯定艺术与 生活之间的连续性为基础的,后者意味着形式服从功能。大众 趣味(taste)将适于日常生活环境的各种精神气质图示用于正统艺 术作品,因而进行了对艺术事物向生活事物的系统化约”,11 从而 积极地推动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进程。 如此观之,“日常生活审 美化”起码还可以做出这样的区分,一种是“表层的审美化”,这是大 众身体与日常物性生活的“表面美化”(后来还有文化工业来推波助 澜)。但还有一种“深度的审美化”,这种审美化应该是深

12、入到了人 的内心生活世界,因为,外在的文化变迁总是在慢慢地塑造和改变 着大众的意识、精神、思想乃至本能,“深度的审美化”由此不可避 免地要出现了。按照这种区分,“表层的审美化”主要就是一种“物质 的审美化”,对应而言,“深度的审美化”主要就是一种“非物质的审 美化”。当然,这两方面的审美化之间还存在一个“过渡”的广阔地带, 并不是断然分为两撅的,如冰山般的“表层的审美化”露出海面的部 分往往属于“深度的审美化”,“深度的审美化”亦是以“表层的审美化” 作为现实根基的。两者基本的差异在于,“深度的审美化”的实现, 是具有明显的大众与精英之间的“文化区隔”的,或者说是在雅俗分 化的不同社会群体中得

13、以实现的。比照之下,如果说“表层的审美化” 更多是要跨越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边界的话,那么,“深度的审美 化”则显然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囿于精英层面的“深度的审美化”, 另一种则是仍归属于大众的“深度的审美化”。当然,就每个精英的 个体而言,他不仅可以过精英的生活,也可以过大众的生活,这两 种生活也不是截然分开的,但反之大众却只能过属于大众的“深度的 审美化”的日子。在精英文化的层面上,除了一般知识分子的类似诉 求之外,“深度的审美化”特别显现为少数哲学家们所寻求的独特的 “审美的生活”。这在三位哲学家那里展现出来,一位是将古希腊伦 理直接视为“生存美学”的福柯,一位是主张“审美化的私人完善伦

14、理” 的理查罗蒂(Richard Rorty),另一位则是直接就将自己的生活“过 成”美学的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于是,他 们都可以被称之为“生活美学的大师”,他们不仅在学理上实践着一 种避免思辩传统、回到生活界域的突破,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在 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亦也在努力实现着这种原则。尤其是罗蒂,他直接将“后现代伦理”转化成了一种“生活艺术”,明确倡导“审美生活”作 为善的生活的典范,就此而言,“审美满足、自我丰富和自我创造” 以一种“更新鲜的吸引力和更丰富的方式塑造我们行为和自我形象的 特征”。12 这种思想上的深度取向,倒与中国传统文人中所追求的 “人生艺术化”颇有几分类似,但是后者显然是在更为深厚的儒家伦 理基石上构建起来的。在大众文化层面上,这种“深度的审美化”更 与“拟像”(Simulacrum)文化的兴起息息相关,大众也在通过视觉 接受这种文化对自身的“塑造”乃至“改造”。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曾创建了一套“拟象理论”,其主旨就在于要从历史序列 的角度,为这类“后现代文化”设定一个坐标系。在符号交换与死 亡这本极具创造性的名著里,鲍德里亚提出了“拟象三序列”(The Three Orders of Simulacra)说。他认为,拟象的三个序列与价值规 律的突变相匹配,自文艺复兴时代以来依次递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