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苏教版必修五逍遥游教案7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5183380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年苏教版必修五逍遥游教案7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7-2018年苏教版必修五逍遥游教案7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7-2018年苏教版必修五逍遥游教案7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7-2018年苏教版必修五逍遥游教案7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7-2018年苏教版必修五逍遥游教案7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年苏教版必修五逍遥游教案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年苏教版必修五逍遥游教案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逍遥游逍遥游教案教案教学目标 1. 了解庄周及庄子有关的常识; 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志, 名, 置, 息, 适, 穷, 是)、虚词(其, 之, 以, 而, 焉)和文言句式(判断句, 省略句, 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 置句)。 2. 了解庄子的思想和文风; 分析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及“逍遥游”的准确含义。3. 鉴赏本文用寓言说理, 想象奇特、意境开阔的特点; 以及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 种修辞方法的写作艺术。 文题背景 1. 题目解说 逍遥, 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是庄周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逍遥游一文是 庄子 内篇的第一篇, 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 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 喻当中,

2、形成独特的风格。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一凭的主张, 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在庄周的眼里, 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 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 这 就没有绝对的自由, 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 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 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 追求无条件 的、无任何束缚的、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2. 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 369前 286), 名周, 宋国蒙(现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 战国时著名的文学 家、哲学家。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庄子“其学无所不窥, 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他继承并发 展了老子的思想, 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3、人物, 世称“老庄”。把“天道”看成世间 万物的本源, 主张顺应自然, 反对儒家提倡的仁义道德及礼仪制度, 在批判社会现实 的同时, 也充满了悲观、虚无的情调, 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 庄周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 否定客观事物的 差别, 否定客观真理, 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 庄子对待生活 的态度一切顺应自然, “安时而处顺”,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 反对一切社会制度, 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 跌宕多姿, 想象奇特, 构思巧妙, 善用寓言和比喻, 用形象、 生动的故事来说明道理。这种随意洒脱

4、的文风容易对初读庄子者造成一定的障碍,即对文章的主旨不易把握。逍遥游集中体现了庄子文章的这一特色。 3. 作品简介 庄子一书, 是庄子及其后学集体创作的结集, 是道家的经典之作。据汉书 艺 文志著录, 原为 52 篇。今存共 33 篇, 分为内篇 7 篇, 外篇 15 篇, 杂篇 11 篇。内 篇一般认为是庄子自著; 外篇和杂篇有些篇章与庄子的思想有所不同, 可能出自后学 或其门人著。 庄子一书, 在汉代以前未受重视, 到了魏晋时代社会动荡, 玄学盛行, 才受到人 们的关注。唐代统治者崇尚佛老, 故唐玄宗天宝元年(742), 皇帝下诏名庄子为 南华真经, 追赠庄子为华南真人。 庄子构思巧妙,

5、想象奇特, 词汇丰富, 尤以巧用寓言见长, 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 和浪漫主义色彩。不仅在先秦诸子中独具一格, 而且对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 苏轼、曹雪芹乃至鲁迅、郭沫若等后世作家的思想和创作, 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寓言这一文学形式及其定名, 即从庄子开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描写得极为生动,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形象, 养生主中庖丁的形象, 秋水中河 伯的形象等。另外, 螳臂当车东施效颦等寓言故事, 至今仍常为人所称引。 4. 背景简介 庄子生活的年代, 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 存实亡, 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 战争也空前残酷。庄周对当时的

6、社会现实及 统治者深为不满, 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 发出沉痛的抗议。一方面“窃钩者诛, 窃国 者为诸侯” (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羞与为伍, 但另一方面, “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 老子伯夷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他无力改变现实, 心 有不甘, 所以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 在绝对的自由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这种情 况下, 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整体把握 逍遥游居庄子 内篇之首, 是阐发庄子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观点的著名 篇章。可以说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纲领。就艺术特色来看, 也可称为庄子的 代表作。其文雄放、奇幻, 足以显示庄子的思想和文章所特有的风格。“开宗不了逍

7、遥字, 空读南华三十篇”(马叙伦为庄子义证成率题绝句), 可见逍遥游 在庄子一书中的重要性。 全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篇首到“圣人无名”, 提出只有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才能“无待”, 从 而达到逍遥的境界。 第二部分从“尧让天下于许由”至“窅然丧其天下焉”, 进一步论证“至人无己, 神 人无功, 圣人无名”。 第三部分从“惠子谓庄子曰”至篇末, 归纳主题, 指出“逍遥游”的最高境界。 本篇课文节选的是文章的第一部分, 即从篇首至“圣人无名”。“逍遥游”的含义,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 选文一开篇就尽显壮阔、神奇, 以大鲲巨鹏展开想象, 并穷形尽相地进行夸张的描写

8、。 这种异想天开之辞造成先声夺人之势, 似乎是对鲲鹏大加褒扬, 但随即笔锋一转, 指 出鲲鹏看似逍遥, 实则还未达到逍遥的境界, 因为鲲鹏还是“有所待”的。与鲲鹏的 “大”相对应, 作者又举出了野马、尘埃、蜩和学鸠等“小”的形象, 以大小对立来 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接下来是对上述观点的扩展和深化。作者列举了大年和小年对立的例子, 进一步发挥 了物有所待的观点, 所列举的事物无论短命还是长寿, 都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随 后作者借商汤和夏棘的问答, 再次言及鲲鹏, 以增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 最后一段, 作者步步深入地对“无待”进行了论述。先以批判目光短浅的庸人引出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

9、非之而不加沮”的宋荣子以及更胜一筹的“御风而行, 泠 然善也”的列子, 但又随即指出, 二人尽管达到了较高的境界, 但还是有所待的。作 者先述后议, 先破后立, 在列举了种种有所待的现象和事物之后, 阐述了什么是逍遥 之境, 怎么样才能达到逍遥之境。在庄子看来, 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才能做到“无待”, 才能达到“逍遥游”, 而要达到这种境界, 就得做 到“无己”“无功”“无名”, 尤其是要做到“无己”。 写作特色 一、富于想象, 善于夸张, 多用比喻, 在想象和夸张中营造雄奇开阔的意境, 极富浪 漫主义色彩。写鲲鹏之大, “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 写树木

10、寿命之 长, 曰其以五百岁、八千岁为春秋。将想象和夸张大量运用于哲理散文中, 气势磅礴,意境开阔, 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 使之更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二、善于运用“三言”寓言、重言、卮言。庄子 寓言中提出“寓言十九,重言十七, 卮言日出”, 天下篇又提出“以卮言为曼衍, 以重言为真, 以寓言为 广”, 其实这也正是庄子一书的写作方法。如逍遥游一开篇就运用了鲲鹏的 寓言来说明“有所待”, “以寓言为广”, 将寓言用在说理当中, 结合形象思维和逻 辑思维, 使说理更透彻明了, 也使文章具有了象征的意味。随着事理的推进, 作者在 寓言中加入了卮言的手法, 写蜩与学鸠对大鹏的嘲笑, 引出“小知不

11、及大知, 小年不 及大年”的命题。为了说理的需要, 作者又“以重言为真”, 虚构、假托或征引前人 之语, 通过“汤之问棘”深化了其观点。第 3 段则运用“以卮言为曼衍”的方法, 抽 象论说, 层层推进。从中可看出作者艺术技巧之高超。 三、夹叙夹议, 借助比喻和历史故事阐发哲理, 节节叙事, 节节议论, 或以具体形象 感人, 或直接摆出观点, 议论方式灵活多变, 增强说服力。 四、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文章多次进行“小”与“大”的对比, 如蜩、学鸠与鲲鹏的 对比, 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对比等, 最后点出一直隐而不发的“有待”和“无 待”的对比, 使说理更充分有力。 本文虚实相生、纵横跌宕、错落有

12、致、开阖有度、挥洒自如, 确如李白所赞: “开浩 荡之奇言”。虽然庄子追求的绝对自由的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是现实中不可能出 现的, 关于庄子的思想也是众说纷纭、有待鉴别, 但从其艺术特色上来说, 庄子之文 汪洋恣肆、浩淼奇警的浪漫主义风格以及一些创造性的艺术创作方法还是很值得学习 和借鉴的。 问题探究 1. 庄子散文中的寓言具有什么特色? 庄子一书善用寓言, 逍遥游也充分显示了这个特点。庄子一书中明言 “寓言十九”“以寓言为广”, 司马迁亦指出其“著书十余万言, 大抵率寓言也”(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综观全书, 确如司马迁所言, 庄子全书大小寓言 共计二百多个, 数量之多, 运用频率之高使

13、他人只能望其项背。 所谓寓言, 即寄寓之言, “意在此而言寄于彼”(王先谦庄子集解)。庄子散文的 寓言有着鲜明的特点。 一是暗喻性。庄子的寓言通常是和比喻结合在一起的, 如在逍遥游中, 鲲鹏等的 寓言其实就是比喻。同时在这些寓言故事中又插入了大量精巧的比喻, 如水与舟的比 喻, 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等, 有助于主题的表达。 二是想象性、虚构性。先秦作家善用寓言者不只庄子, 还有孟子、韩非等人, 但庄子 之寓言不同于孟子的民间传说和韩非的历史典故, 而只是“作人姓名使相与语, 寄辞 于其人”(刘向语), “皆空语无事实”(司马迁语), 大多是由自己想象虚构而成。如 果说孟子、韩非等人的寓

14、言重在“实”和“真”的话, 那么庄子的寓言则偏于“虚” 和“幻”。而这种想象虚构又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 奇幻异常, 变化万 千。 三是多义性。对庄子寓言的解释, 向来是丰富多义的, 因为庄子寓言的寓意大多隐而 不发, 比较模糊, 有的难以理解, 有的可以有多种解读的方法, 其意蕴无穷、内涵丰 富, 需要努力把握和领悟。 2. 如何正确理解本文题目的含义? 什么是“逍遥”? 王先谦庄子集解曰: “郭庆藩云: 逍遥, 依说文, 当作消 摇。又引王瞀夜云: 消摇者, 调畅悦豫之意。”成玄英疏曰: “彷徨, 纵任之名;逍遥, 自得之称; 亦是异言一致, 互其文耳。”“逍遥”本义可指“游戏以

15、自乐”,悠游自得的样子, 有无所羁绊、无所依傍、无所凭借之意。 “逍遥”一词除了用作题目外, 在原文文末还出现过: “今子有大树, 患其无用, 何 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 广漠之野, 彷徨乎无为其侧, 逍遥乎寝卧其下。”这里, “逍 遥”与“彷徨”对举, 根据文意, “彷徨”所表达的意思侧重于“身游”, 与之相对,“寝卧其下”的“逍遥”应该是指“心游”“神游”了。在本文中, “逍遥”指的是 无待的自由, 即圣人的精神境界。逍遥和游是分不开的, 在一定程度上, 逍遥就是游,逍遥的本质和意义由“游”来表述, 游是逍遥的式样。“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 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

16、于永恒的精神世界。 关于练习 一、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 想象奇特, 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 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诵读课文, 谈谈你对文中的想象的理解。 (设题意图: 设计此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并加强学生对想象描写的 领悟。) 参考答案: 逍遥游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篇章之一, 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 寓说 理于想象、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中, 形成独特的风格。 从这篇文章看, 庄子最主要的是想象了一个“逍遥”的至高境界, 这种境界其实是不 可能达到的, 但庄子却通过种种具体形象的想象和创造来使想象的“逍遥”至境具体 化甚至人格化。为了要描述这种想象的至境, 让人们相信确有“逍遥”的境界, 庄子 展开具体的想象, 先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