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讲解之七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181551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阅读讲解之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现代文阅读讲解之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现代文阅读讲解之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现代文阅读讲解之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现代文阅读讲解之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讲解之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文阅读考点精析之七 把握内容把握内容 理解意图理解意图研究和阐发一篇文章,可以从 4 个角度举行,即“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写得如何” 、“为何如许写”今天咱们就来谈谈“写了什么”、“为何如许写”这两个需要解答的题 目,1 个涉及作品内部实质意义,1 个涉及作品撰著意向咱们小的时辰,都熟悉如许的句式 “通过对于什么的记述或描写,称道了什么,或抒发了笔者什么”,其中通过什么,即作品 的内部实质意义,抒发了什么,即作品的撰著意向描写这个考点的谓语动词是“归纳”、 “归纳综合”、“展现”,以是,属于阐发、综合这个能力层级,需要较高的思维能力咱们先往返首一下高考中涉及这个考点的经典考题例 1

2、.从全文看,翰墨的“逾越”可以归纳为哪些要端?(4 分)(2010 年上海秋考卷子)【细解】从全文看,该段文字谈翰墨的“逾越”主要是在后半部门,即第段至结尾这一部 门又可以分为三层,即、根据语句之间的送迎际会,可以圈定 3 个中间句: “翰墨逾越了物质的限定,而成为神州人精力世界的外化”;“翰墨的训练转化为品德人格 的修炼”;“翰墨的艺术成为精力清闲、心魄栖居的园地”解题方法是从布局着手,把握层 次,筛选信息,归纳要端【谜底】翰墨逾越了物质的限定,而成为神州人精力世界的外化翰墨的训练转化为品德人格 的修炼翰墨的艺术成为精力清闲、心魄栖居的园地例 2.第(7)段中,笔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特点,

3、请开具其中两个主要特点(每处不跨 越 10 个字)(2004 年上海春考卷子)【细解】考察段落大意的归纳综合老舍先生的想北平咱们都熟稔,第段“那里也有空 阔静寂的处所,可是又不免难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庞大而又有个边岸”;第(5)段“北平 在人为之中显出天然,险些是什么处所既不挤得慌,又不太荒僻冷清”,“北平的利益不在到 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到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里完 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寝在摇篮里似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处所,可是它和太极相 似,动中有静”;第段“似的,北平是个国都,而能有好多自己孕育发生的花,菜,生果,这就 使人更靠近了天然从它内

4、里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一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一连 园林,菜园与屯子”归纳综合起来就能够得出谜底【谜底】(1)既庞大而又有个边岸;(2)动中有静使人快乐安适;(3)在人为之中显出天然(或: 到处有空儿可自由喘气);紧连园林、菜园与屯子(或:花多菜多果子多)(开具两点便可,后 两点合起来答为“靠近天然”也给分)以下为考察文章内部实质意义要端的变式例 3.根据辞意,对于阿炳作一简介(50 字左右)(4 分)(2003 年上海春考卷子)【细解】所说的简介,是一种申明性的文字这就要求从原本属于散文的文本里筛选出涉及阿 炳的信息再加以整合“人士简介”需要先容其“身份、生活年月、主要作品、作品气

5、焰气 魄”等【谜底】身份(瞽者艺术家、平易近间艺人、二胡作曲家、吹奏家等)、生活年月、主要作 品、作品气焰气魄举出例子:“阿炳,原名华彦钧,平易近间音乐家,无锡人生活于 20 百年上 半叶,是咱们闻名的平易近间瞽者音乐家,代表作有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听松 等,乐曲委婉幽咽,沧桑悲惨”此类题目呈现过两次,还有一次是依据辞意简介梅兰芳例 4.第段中写天目山得名的缘故原由,其意向是_(4 分)(2010 年秋季高考卷 子)【细解】这道题目触动到到这篇文章的大旨虽则看起来是考察几个句子的作用,可是这几个 句子位于句末,意义非常笔者外貌在品题辩论“天目山得名的缘故原由”,实际的用场却是 由情及理,将全文

6、的思考引向深切:将义士为理想而捐躯这一事务放到 57 年后现实违景下思 考,反思当下,并表明自己的立场现实是“咱们彷佛恍惚了她们理想的内部实质意义”,这让 义士“诘问”,其实是自己对于这类“恍惚”(遗忘先烈、淡忘汗青)的斥问与担心笔者这类 深刻的反思,又表现出对于理想、崇奉的苦守散文特别是抒情散文的阅读,标题非常重要不论是地名、人名照旧物名,在笔者的笔下每每 成为依靠深远的艺术形象(文学形象),如“灯笼红”、“春声和春深”、“天目山”等,咱 们在阅读时要予以特别存眷,按照笔者行文的脉络和感情的线索,把握其外在特性和所承载 的富厚感情与深刻思考,把它作为读懂文本的一把钥匙咱们教材中此类文本也许多

7、,如想 北平、合欢树、故都的秋、荷塘月光等并且一般环境下总会有一道儿 4 分 左右的大题跟它涉及,考察的就是对于文本的群体理解比力有趣儿的是秋季高考所选文本的 标题这几年都是 1 个词或短语,而三春高考则一般为 1 个句子,这个句子通常包罗 1 个艺术 形象,如“青石板”、“大雾”等,不外以句子为题意思可能更显著明白些即使标题没有包 罗某个核心“形象”,咱们也要长于捕捉和阐发文本中集中描写的艺术形象(文学形象),它 可能是 1 个物,可能是一小我私人,或一件事、一片景、1 个场面等,如无穷玄机的核心 形象就是“围棋”【谜底】抒发对于遗忘先烈、淡忘汗青的征象的斥问与担心,和对于理想、信念的苦守考

8、点精析作品要点:即文章的内容要点,如果是记叙类作品,如散文、小说等实指题材要点, 如景物、人物的特点,情节的特点等;如果是议论类作品,实指作者观点,对问题的基本 观点等;如果是说明类文章,则是说明对象的特征,组成要素等。段落大意:既包括自然段落的内容概括,又包括层次的内容综合。主旨:即作者思路、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中的集中体现。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起 着统率和支配全文的作用。文章没有明确的中心意思,就成了无帅之兵、乌合之众,因此写文章要中心明确、集 中、深刻;阅读文章要整体感知文章,提炼文章主旨。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提炼文章的主旨,实际上就是整体阅读能力的培养。写作意图:即作者想要在作品中表达

9、的主题、内容和思想。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其创 作意图,有的意图明显,而有的则不明显,即意图是隐藏在作品的形象或情节、形式之中 。作者的创作意图来自两个方面他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其意图针对的也是这两 个方面。对作家写作意图的理解既可以通过作品本身,也可以通过作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 化情境来认识。主旨与写作意图是紧密相关的,或者说作者的写作意图反映在作品中就是全文的主旨 。归纳、概括属于综合能力,而揭示则需要分析能力。考查特点:(1)有局部概括,有全文归纳;(2)从题型上看,主要是简答题,分值 很高。解题方法这里结合 2009 年秋季高考试题讨论。例:联系全文,概述培养“通人”的重要性。细解:这篇

10、文章的标题是“专家与通人”,全文的主旨就是培养通人的重要性。那么, 怎么概述呢?这就需要整体把握。很简单,就是划分层次。首先要概括每一段的内容,在 此基础上研究段落之间的联系,然后划分层次。这样文章的眉目就会清晰起来。我们会发 现:第段是从掌握学问全境的角度来谈的。第段谈“并非全人”,谈“精神是残缺的”,第 段进一步说“十足的人”,“全人”、“通人”等;第、段是从青年人“将来的工作”需要来 谈的,还有 20 世纪对人才的需要。整合起来,就是答案。答案:培养“通人”,有利于追求学问的全境,有利于做一个“十足的人”,有利于青年的 长远发展,也符合二十世纪的时代需求。概括段落大意是归纳作品内容要点的

11、基础,而研究全文主旨又要以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为基础。如前所述,不同的文章“内容”的性质不同,归纳的方法当然也会不同。议论性文 章,内容的要点即是作者的若干观点;说明性文章内容要点即是说明对象的构成要素;文 学作品如散文的内容主要指情感的载体,即题材以及所寄托的情感。议论性、说明性的文章归纳要点、把握主旨的关键在于分析结构;散文的阅读关键在 于对感情变化脉络的把握。在阅读流程中,我们要时时留意作者随着思路的展开情感是如何调整变化、深化 、升华的。研究散文的主旨,还需要区别不同的抒情方式,除直抒胸臆外,如果是含蓄地表达的 ,还要研究其艺术手法,如夹叙夹议,象征手法,托物言志,以景抒情等。通过把握作

12、者 的议论,分析其象征体或所托之物、所借之事、所融之景体会其深藏的思想情感。同时,还要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如衬托,铺垫,对比,特别是“以乐衬哀”、“以哀衬 乐”的手法。对写作意图的考查在试题中较少出现,这是因为,要准确把握写作意图必须了解创作 背景及创作心理,这些对隐去了作者的考试文本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当然,有些作品会明 示其现实针对性,这主要指议论文;有时命题者会提供文本的写作时间,这是在提醒我们 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及可能的创作意图。对这些信息我们要多加关注。怎么才能在短短的考试时间内快速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呢?还是那句话,从结构 入手。(1)要一段一段阅读。(2)关注内容上的重大转折或跳跃。(3)读完全文后,依据上述转折将文章的层次理出来。(4)研究其起承转合,关注其关键处的议论性语句。(5)找出前后呼应以及照应标题的句子,进而发现文脉。(6)依据文脉把握作者结尾即“合”的部分的含义。(7)概括内容及主旨,依据文本和时代背景等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