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功夫哲学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171472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的功夫哲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孟子的功夫哲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孟子的功夫哲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孟子的功夫哲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孟子的功夫哲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孟子的功夫哲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的功夫哲学(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頁,共 12 頁孟子的功夫哲學孟子的功夫哲學摘要:本章將進行孟子特殊型態的本體功夫之義涵的解明,藉由基本哲學問題研究法,將孟子 哲思的基本型態放在一個儒佛會通的義理間架下再予揭露,從而指出一個儒佛會通之義理可 能的方法論分析架構,藉此重新定位孟子哲學在中國哲學發展上的創造性貢獻,及孟子哲學 型態如何在儒佛會通問題上具有的重要義理同異之辨的關鍵地位。文中將指出,孟子的盡心 說即是一本體論進路的功夫哲學之標準範型,而其養氣說的功夫哲學,表面上是基於氣論而 建構的功夫哲學,實質上卻並非真有貢獻於宇宙論進路的功夫哲學者,這是因為孟子的世界 觀相較於佛教哲學而言仍是一個樸素的世界觀,因而孟子哲思

2、最有貢獻於中國哲學義理建構 發展者仍為本體論進路的功夫哲學,也正由於此一功夫理論的根本型態的認識,使得當代中 國哲學工作者以為一切道佛領域中的心性功夫即本體功夫者,皆是孟學的傳衍,從而使得儒 佛異同的問題取得了由心性功夫進路的大量探討材料,本章之作即將指出此一和會儒佛之理 論進路由於忽略了對於相應於本體論建構的宇宙論體系之併合考慮,是以不能準確察覺儒佛 之相異之處乃在整體世界觀的別異之上,更進而忽略了儒佛境界哲學的根本不同,此一儒佛 理想人格型態之差異實難由本體功夫之相似即得和會。一、前言一、前言本章將討論功夫哲學在孟子哲學思想型態中的一個展現,並將藉由孟子盡心的本體功 夫之舖陳,而揭露一個儒

3、佛之間的義理異同問題之探究。亦即本章將在中國哲學的範疇內 進行中國大乘佛法與儒學傳統的哲學對話,其中佛學部份我們將以天台、華嚴及禪宗三者 所透顯的佛學氛圍作為論理的基礎,此三家大乘宗派可謂為中國本土文化情懷中孕育而出 的最見精微之佛教哲學,其與中國傳統儒道哲學有著許多共通的語言與心靈。然而佛教畢 竟是佛教,她不僅淵源於一個差異極大的印度文化傳統,更且是人類文明中一盞獨自鼎立 的不滅明燈,她與儒道之間有著難以磨滅的衝突與爭論的歷史記憶,這一份既緊密又對立 關係,絕不只是哲學家們的個別習氣的摶聚而已,實因有著根本哲理的差異。我們將從中國儒學本義之釐清做起,進而逼近與佛教哲學之義理差異的關鍵,從而亦

4、 藉此定位而彰顯並展現中國大乘佛學之教義精蘊。從一個哲學理論的系統性要求而言,儒 道佛之間可謂有著千萬個不同,絕難以輕言會通,如果他們彼此之間有著或多或少的相同 之處的話,則它只是共同文化氛圍下的表面相似。我們可以同意的是,從生活上言,儒道 佛可以會通,但從教義哲理上言,儒道佛各不相同,更進而言之,如果嚴格地遵守這三個 哲學體系內部的嚴密思維的話,那麼從功夫下手一路開始,三家就已分途。我們所說的生活上的會通,是指得當我們不去細究我們所信受奉行的智慧觀念、價值 系統之世界觀真義時,則我們將會簡單地自以為生活在儒道佛各家智慧的任運悠游中,這 是因為我們自己並不認真追求成為各家終極義理上的最高理想人

5、格,於是就在我們僅僅作 為一個知識的研究者,或只是世俗的生活者時,我們便會通了儒道第 2 頁,共 12 頁佛。當然這是就寬鬆的社會意義而言,若就嚴格的理論意義來說,也就是當我們將儒道佛 作為各自獨立的知識系統來看時,任何理論只要有系統就會有差異,有差異則三者就不能 輕言會通。這就導致了另一個問題:這樣的系統差異是否存在著系統間的包容性問題呢?意即是否有儒道佛之間哪一家的 體系較龐大而可以包容另一家的情況呢?就這個問題而言,從儒釋道各個哲學體系的後期 發展來看,各家都有著綿密繁瑣的論理系統,除非有明確的檢別標準,否則無從定位其體 系間的包容問題,然而所謂的檢別標準又總是來自於哲學工作者的主觀意見

6、,本文中其實 就是提出一個基本哲學問題分析法1的主觀意見來作為這個檢別的架構,任何哲學體系 若能符合在更多的基本哲學問題之要求下仍能一致融貫地演繹己說的話,則是包容力較高 的體系。因此對於儒道佛彼此之間的廣袤度問題,我們的態度是:中國大乘佛法在哲學的 廣度與深度上有其更廣攝的包容力,理應可以消納儒道哲學的重要義理型態,並能更創宗 趣,建立意旨悠遠包攝儒道的哲學系統。然而,這又只能是一種假設性的思考,因為儒釋 道的哲理建構仍然是現實關切之後的論理活動,三家各在其價值信念內的現實關切中,並 不具備面對他教現實關切的論理興味,至多只有義理高下的思辨興味,如果三家各自現實 關懷的問題意識終究為其價值信

7、念所堅持彰顯,那麼三家在義理融貫與統攝的論理工程上 則終究難有相應準確的辨證工程,如果真能彼此正視,真誠了解,那麼,撇開現實關切之 後的論理工程之重點,則是一個中國哲學方法論的職責所在。這其中的根本關鍵,在於世界觀2的問題,主要是對於關涉著時間、空間、存在領域的宇宙論問題,因為道佛兩教都有著超越性的宇宙觀點,而且明確地言說在儒道佛各學說陣 營中的宇宙觀本是各不相同的,甚至可以說是天壤之別的,從基本哲學研究法的觀點 看來,這種宇宙觀間的差異,在不同陣營中是不能不談的問題,因為宇宙論作為哲學系統 的前提是一切哲學智慧與觀念的產出的根源,是功夫實踐的前提3,也是最終的目標4,它與本體論哲學是一體兩面

8、的。宇宙論不僅是理論體系的預設對象,它更是哲學知識的內涵, 它的觀念的陳述必須被接受、承認與相信,這樣才算是真正理解了該哲學系統。當然對於 特別是道佛兩教的超越性的宇宙觀5的如實認知是需要方法的,這種方法表現在道教、佛教的功夫哲學中,特別是宇宙論進路的功夫哲學中,它都提供了方法來作為感知親證的路徑。1 基本哲學問題研究法指得是以形上學、世界觀、本體論、宇宙論、功夫論、境界哲學等基本哲學問題作為解讀哲學作品的方法進路,透過基本哲學問題研究法的方法進路,將有用於我們釐清哲學觀點的問題意識、思維脈絡與觀點主張,從而檢別體系。例如勞思光教授的中國哲學史中藉由形上學、宇宙論、心性論的分析架構以分疏中國哲

9、學家的思想體系,並予以哲學判斷,這就是一種基本哲學問題研究法的分析進路,不過這個名詞是本書中使用的,我們將在往後的哲學工作中不斷地開發這個研究方法的哲學使用經驗。2 世界觀這個名詞在我們的使用約定中是與形上學名詞同義的一個基本哲學問題的概念,它的內涵包過了宇宙論與本體論的項目,不過在使用中的情境則多為以宇宙論的問題意識為主軸 而涵蓋了本體論的思維者。3 當哲學體系中的宇宙論知識作為功夫論的前提時,我們稱謂這種功夫理論為宇宙論進路的功夫理論,如此一來即可將功夫理論與宇宙論哲學結成了一個動態的聯繫。4 當哲學體系的觀念描述指向人格境界的理論,並且以人存有者的功夫修持的結果來探討,並且是以人在宇宙中

10、的存在情境作為最終境界的描述焦點時,我們便稱謂其為境界哲學的宇宙論描述,如此一來也將境界哲學與宇宙論哲學進行了一個動態的結合。5 道佛兩教的超越宇宙觀指得是佛教的諸多天界、法界概念以及道教的神仙世界概念等,它們都指向一個或多重的它在世界,而且這個它在世界並非一般感官能力所能及者,須有修持者的一定能力鍛鍊、境界提昇之後才可觸及。第 3 頁,共 12 頁但是這整套包含了功夫哲學的世界觀哲學體系的義涵,它可能不被認知,也可能不被 實踐,雖然它的直接敘述預視了由實踐方法趣向言說義涵的信實,不過作為哲學研究的對 象,哲學研究者必須在知識的活動中接受這個世界觀差異的真實,然後才有深入的理論辨 析的可能。此

11、中唯一的弔詭是實踐方法的實證,意即我們所提出的一切哲學式的研究方法 與功夫實踐的本身之差距,即便我們接受了那一家那一派的宇宙知識作為最終的信念,我 們仍需藉由實踐才可真實了解,即如莊子所言:有真人而後有真知6,如佛家言:唯 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7。也就是說,只有在功夫實踐上達致了主體的高級存有境界, 我們才能算是在經驗上證實了該項知識,因為我們永遠不能說在知識的解析上有所謂實證 了觀念的真實之事。當然,這一個理論與現實的差距並不妨害我們仍可以進行觀念的解析, 而這也正是我們現在正在從事的工作,企圖將世界觀差異的觀念義涵給予清晰的鋪陳,從 而提供儒道佛在體系包攝問題上的世界觀判準。所以在我們肯

12、定對哲學觀念進行知識解析的活動之時,我們同時也理解這個活動的限 制,所以我們在義理的鋪陳時,雖然都將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8地極盡窮究之力, 但是我們在立場的堅定上,將以鬆而開,藉放而大,意即辯也者有不 辯也9。因為它最終仍將訴諸學者自身根本智慧的抉擇問題,是很難以理服人的。二、研究方法的定位二、研究方法的定位我們在進行中國儒學與中國大乘佛學的比較工作,但是,我們所謂的大乘佛學的觀念 義涵為何呢?我們所指的其實正是禪宗與天台、華嚴的功夫、境界、世界觀。而且我 們並不是要藉著資料的整理或思想史的考察等方法來界說它們的存在,而是要對 它們所已展現的觀念,直接使用並予新解。因為我們認為:佛教哲學的知

13、識發展歷程是一 回事,佛教哲學各宗派內的哲學主張是另一回事,我們所關切的是一家家佛學宗派內的真 理觀的觀念內涵之彰顯及義理成立之考察,這是一種哲學觀念研究法10,也是一種本 質問題的研究法,也就是我們將略去那些哲學觀念的產生背景,而直接在它們的觀念義 涵中,進行觀念關係的建構,從而確立理論的整體型態及其在基本哲學問題中的定位。在這種哲學觀念的理性關係的研究進程中,我們需要一套清晰的研究解說架構,這就 是我們的功夫境界世界觀11的中國哲學研究架構,這種研究架構,基本上又可稱為哲 學基本問題的研究方法。因為它完全是藉著本體論觀念與宇宙論知識對功夫實踐與人格 境界的上下貫串義理互動的立體思維來架構各

14、個哲學系統的內涵,從而使得諸多系統在義6 有真人而後有真知語出莊子大宗師文。7 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語出法華經。8 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語出莊子齊物論文9 辯也者有不辯也語出莊子齊物論文。10 哲學觀念研究法參見拙著反者道之動一書之緒論,台北鴻泰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出版;北京華文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四月第一版。哲學觀念研究法是研究與哲學問題有關者的一種本質問 題的研究法,參見勞思光著新編中國哲學史第一卷第七十五頁,臺北三民,一九九一年一月六版。11 功夫境界世界觀的中國哲學研究架構即是基本哲學問題研究法的實質內涵,參見拙著功夫境界世界觀釋義一文,臺灣普門雜誌,一九九六年十一月號。第 4 頁,共

15、 12 頁理的解析上取得彼此映照的關係定位。這就是說,要從各家哲學系統的功夫實踐觀念入手,追溯其所源自依據的本體論及宇 宙論的世界觀,並用以建構其功夫實踐下所彰顯的主體境界,並在各家理想人格的境界狀 態中顯露差異的真實,又在境界的差異裡更見出世界觀之不同。三、孟子哲思的根本型態三、孟子哲思的根本型態孟子是中國儒家哲學陣營的重鎮,是儒學在理論創構過程中的主要奠基者。孔子確立 了儒學的道德性社會關懷及禮樂教化人文化成的努力方向,孟子即在同一方向上大量地論 述了君王的仁政觀念,及君子人格的倫理生活原理。然而當我們從基本哲學問題的理論建 構方向來看時,孟子則是進一步發展了成德之學的實踐方法之理論部份,

16、即從功夫哲學的 進路述說了成德之學的可能。他從實踐主體的心性能力的肯定下手,當下要求實踐主體的 道德承擔活動的必然決行,從此一路編製成德之教的己達達人之途。這其中的理論精華, 即在於功夫實踐的哲理建構部份。所以我們說從哲學體系的根本關懷上來看時,孟子之學 思是功夫理論進路的哲學型態,他的哲學觀念之表述根本上是在回答功夫實踐的問題,也 是因著這個問題的涉獵,才有著一定程度的世界觀言說,以及使用到了若干必然地已預設 了的形上觀念。孟子在此提出的是儒者的功夫修養論哲學,至於更晚出的中庸易傳之作,則為儒學奠 基過程中的世界觀建構之學。這是一個基本哲學問題研究法下的哲學判斷,是給儒學 發展史上的孟子易庸之學下定位的判斷。就孟學作為一個儒學早期的理論,它在幾個基本哲學問題上為儒家確定了型態,成為 儒學發展史上的諸多體系之共同源頭,例如肯定人性是善的本質、提出對社會的強烈使命 感的文化方向、以及討論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