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觉之教育略论美育的重要及内涵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169424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觉之教育略论美育的重要及内涵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觉之教育略论美育的重要及内涵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从觉之教育略论美育的重要及内涵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从觉之教育略论美育的重要及内涵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从觉之教育略论美育的重要及内涵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觉之教育略论美育的重要及内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觉之教育略论美育的重要及内涵(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從覺之教育略論美育的重要及內涵壹、當前教育的缺失貳、覺之教育的內涵參、美育造化功深 一、美育的重要 二、美育的陶冶功能 三、美育實施的理念 四、以美育充實四育肆、結語壹、當前教育的缺失教育的良窳關乎個人的前途、社會的發展與國家的興衰。人類之所以能存續至今不被淘汰,教育傳遞文化之功,不言而喻。個人、社會與國家之展望,成也教育,敗也教育!當前,社會亂象、人性暴戾、光怪陸離、慘絕人寰的脫序現象,雖感悲淒,卻不意外,總是教育上有了偏差方有以致之,教育是無法辭其咎的。我等從事教育之工作者,自是十分汗顏,亟應反省、力謀對策、竭力改善,或可在廿一世紀乍見人類的曙光。回顧當前教育的缺失,舉其犖犖大者不外乎二

2、端:一為理想性的失落,青年學子到學校讀書只是為了考試,考試是為了分數,分數是為了升學,故有“升學主義”之稱,以至教育界形成“只有教學而無教育”的荒謬現象。五育均衡發展成了教育的迷思,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的古訓早已置諸腦後。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無方向、沒興趣,課業不好的學生倍受忽略、歧視、打擊,人格的發展被誤導,才會有-今天你放棄我,明天我就放棄這個社會的憤慨!大學的教育多淪為職業的訓練,大學生心中的目標也只在身家之謀,全然忽略了責任、榮譽與理想的追求,人性不得彰顯,社會缺乏生命力,人生自然黯淡、落寞,甚而放縱、墮落、難以自拔。對青年人而言,這真是個“悲慘的世界” 。一為主體性的錯置。因為,教學的對

3、象是書本,書本的內容是知識;而教育的對象是人,人的內涵在於人格的健全發展與樂觀進取的人生觀。在考試領導教學 、 有教學而無教育的現況下, 人被漠視,青少年成長的過程,焦點只放在“考試” “分數” “升學”不斷循環的夢魘中。 人成了配角, 人生的成長、希望、理想,成了“考試” “分數” “升學”的祭品!貳、覺之教育的內涵覺的理念源於佛陀菩提樹下之修行與證悟, 覺之教育為本校創辦人曉雲導師所推崇與倡導 。曉雲導師鑑於當前的教育只教書而不教人 ,導致人心粗獷浮動如塵囂,怎樣幫助下一代的孩子是當務之急。 以為斷煩惱而生智慧莫尚乎佛;行仁義以成教化莫尚乎儒。 以復興東方文化,首重人文教育的儒佛精神為己任

4、,故有華 梵大學的創立。從教育的觀點來看, 覺之教育的使命在於覺性的啟發,注重內省的工夫,以引導學子對自我產生真誠的認識;並瞭解人生的真義,在實踐人所本具的靈明之性(即儒家的良知與佛家的佛性) ,方能免於生命的漂泊與虛擲,進而改善社會、造福群倫。針對當前教育的缺失, 覺之教育的具體內涵在強調,人本的教育、心靈的教育、藝術的教育、園林(自然)的教育與宗教的教育 。大學教育除了奠定學識的基礎外,尤應著重在青少年人格的均衡發展。教育不是一個立竿見影的工作,而在於發揮潛移默化、變化氣質的陶冶功能,以培養學子正確的生活習性、人生理念與處世態度,造就己立立人,自覺覺他的棟樑之材,應是邁向廿一世紀新世代的教

5、育觀。參、美育造化功深註 1註 2註 3註 4-一、美育的重要在升學主義的導引下,在現行的中學教育裏,美術、音樂和體育是不受重視的副科,是可有可無的點綴科目,全然忽略了教育中美育的陶冶功能。這就是為什麼當前社會風氣只重視具體有形的、感官的知識追求與物質享受,而忽略了無形的智慧的啟發與拓展精神領域活動的原因。陶冶是在於教育氣氛的培養,教育者基於對教育的理念在主動積極的意識運作下,對教育環境中人、事、地、物作審慎的處理與規畫,以樹立人師,注重景觀境教,提倡人文關懷所形成的教育氣氛中,達成人格教育的目的。欲達此理想,美育實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卻久為大家所忽視,這是我們要特別提出加以闡述的原因。人的

6、生命活動,約而言之,可包括知、情、意三方面的追求。這就是康德(I. Kant)三大批判所面對的問題。其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處理了知對自然的認識問題求真;實踐理性批判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處理了意對道德實踐的問題求善;而判斷力批判 (critique of judgement)則在探討情對藝術境界的體認。康德認為人性天生來就能從現實超越到理想境界,惟此理想境界之體認非純理性所能探討,亦非實踐理性所能企及,只有用情去感知求美,而人性中天生具有美的判斷力與目的的判斷力 。覺之教育強調的是人文的教育,即人本的教育、全人的

7、教育,即在求人生中知、情、意與真、善、美之均衡發展。人性中情意的需要(適當的表達和滿足) ,以及美的要求與真(知) 、善(意)的要求是同等的重要,我們不應該再在教育的過程中忽略了它的存在。美育的目的,在於保持情感和理智以及道德實踐之間的平衡,使人不全然受制於理性或成為欲望的奴隸,而能成為一個真正隨心所欲而不踰矩的自由人。二、美育的陶冶功能美育 aesthetic education,有翻譯為“審美教育”及“美感教育”的。個人以為美感教育較諸審美教育更為廣泛,更為生活化。美感是美育的核心,美是無所不在的,有美感的人才能享受美。有美感註 5-註 10始有藝術的創作,有美感方有審美的能力,有美感方可

8、美化人生,提昇生活的品質,牽動人性中真與善的嚮往,化解世間的悲情與暴戾之氣。藝術的創作源於人性中對真、善、美的感受,因表達方式的不同而善化成各種不同的藝術。追求美的藝術創作是一種精神上的飢渴 ,是人類精神活動上自然而具體的表現。藝術是人性中最原始、最普遍、最自然的需要 。人類在穴居時代就有圖繪的能力,在嬰兒時期就會有帶藝術性的遊戲活動。所以,義大利藝術家克羅齊(Benedetto Croce)說:藝術的特性為心靈的活動 ,黑格爾(G.W.F. Hegel)也認為:只有從心靈生發的,受過心靈洗禮的東西,才是藝術作品。因此,藝術作品比起任何未經心靈滲透的自然產品要高一層。 所以最高的美都是心靈的表

9、現,模仿自然不能產生最高的美,只有藝術裡面有最高的美,因為藝術純是心靈的表現。藝術與自然相反,它的目的就在超脫自然的限制而表現心靈的自由。克羅齊進一步認為藝術為解放者 。藝術家在創作的過程,把心中的印象,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具體的反射、呈現在作品上。藝術家之所以為藝術家不僅在能感受,而尤在能把感受的種種情緒透過不同的媒介表現出來。藝術可予自我以自由伸張的機會;自我平常往往囚禁在自己的軀殼之中,藝術則可以打破這種限制,由有限到無限,由固定到自由,這對個人而言是一大解脫。情感是人性中所固有的,要想心理健康,我們應該給情感以適當宣洩的機會。心中如有不滿的情緒,而不能予以適當的發散,淤積久了就可以釀成

10、苦悶或其他心裡的問題。故藝術的創作,對藝術家而言,為了展現自我的創作意念,可能較諸任何一種動機要來的更為適切。黑格爾認為,人往往以兩種方式獲得對自我的意識 。一種是認識的方式,他必須在內心去觀照自己,意識到自己,再與外在世界的接觸,從而形成對於自己的觀念。其次,是通過實踐的活動來實際的認識自己,藝術的創作是一個高層次的、精神層面的、心靈的創作活動。佛洛伊德(Freud)就認為藝術為慾望的昇華 ,藝術對人類的情感可產生中庸與淨化的作用 ,或是在提供我們對人生一種深廣的觀照 ,可以啟發性靈,安慰情感,洗滌心胸,使人性得以昇華。註 6註 7註 8註 9-註 12註11註 14註 13註15叔本華(A

11、. Schopenhauer)在意志與表象的世界中,很明白的指出, 吾之患為吾有身此 “有身之患”為意志所主宰,人人皆成為自己生存意志 (will to live)的奴隸,因而產生悲苦、煩惱。惟有在從事藝術創作或欣賞藝術活動時,可以暫時忘去自我,擺脫意志的束縛,由意志的世界移到表象的世界,可見藝術對於人生是一種解脫。如同悲劇(tragedy)的目的,不在於令你痛哭流涕,傷心欲絕,其功用在藉著顛沛流離、痛苦倍嚐、困頓失所的情節,引起哀憐、恐懼、傷感的情緒,以抒發情感、洗滌心靈,在經過心靈的洗禮之後,使我們又有勇氣去面對苦難的人生。尼采(F. W. Nietzsche)就主張人生和整個宇宙需以藝術

12、的眼光去看,而不能以道德的標準去看。他認為宇宙全是罪孽,人生全是痛苦。如從道德的觀點去看,宇宙人生實無存在的價值,若從藝術的觀點來看,人生實為一驚心動魄的藝術圖畫,苦於道德的日暮途窮,而把世界移轉成藝術的意象解救苦惱,肯定藝術是擺脫痛苦的清涼劑。次就藝術對社會的作用而言,俄國文豪托爾斯泰認為藝術起源於把自己體驗過的情感用某種標誌傳送給別人,說明了藝術是一種世界的語言。曉雲導師嘗言,藝術乃無言的啟示。藝術的功能在傳遞情感打破人與人的界限。就一般人而言,我們都生活在自己的工作、習慣與觀念的狹隘世界裏。藝術家透過真摯的情感、銳敏的感覺、深刻的觀察以及豐富的想像力,藉著各種不同的媒介(工具) ,展現其

13、驚人的創造力表現在作品上,藝術家借他們的眼睛給我們看 (Lend their eyes for us to see.) ,引導我們進入一個廣大的世界裡,使我們在悲慘的世界中看到了燦爛與莊嚴的一面,在平凡無趣的煩瑣生活中找到情趣,使我們增加了瞭解與同情,增加了對人情世故乃至物理世界更為深廣而真切的認識。因此,幫助我們建立了一個更完善道德的基礎,這是藝術之所以能移風易俗的深層因素。尤有甚者,蔡元培先生認為美育有兩種特性,一是普遍性,一是超脫性。有普遍性以打破人我之見,又有超脫性以透出利害的關係,所以當著重要關頭,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慨;甚至有“殺身以成仁”而不“求生以害人”

14、的勇氣,這完全不由於知識的計較,而由於感情的陶養,就是不源於智育,而源於美育 。-註 16註 17註18三、美育實施的理念1943 年杜威(J. Dewey)發表藝術即經驗 (Art as experience)一書,他認為美感就是一種自我滿足的感覺,任何經驗,只要它具有自我完滿、自我統一的性質,便是一種美感的經驗。重視美感教育在教育上的非認知 (non-cognitive)性,這是一個重要的啟示。美感是一種直接而立即的經驗,注重的是直覺和靈感,而非推理和邏輯 。所謂非認知的另一個意義是非語文 (non- verbal) ,某些教育上最有價值的經驗,想使其語言化,往往十分困難,這時候藉著美感教

15、育,讓學生親自去欣賞、揣摩領會,可能事半功倍。美育的實施,在透過藝術的活動,如旅遊、參觀、訪問、介紹等,由接觸到瞭解,由瞭解到欣賞,再由欣賞到創造,在生活實踐中產生美的感受,需要一些人為的努力,做些引領的工作。從對作者的生平遭遇、成長過程、創作動機到時代背景、環境的變遷,乃至民族性的介紹等,對一個初學者而言,是有其必要的。瞭解和欣賞雖然是二件事,但是兩者實不可分離。瞭解是欣賞的開始,欣賞是瞭解的完成。而欣賞也寓有創造:創造是表現情趣於意象,可以說是情趣的意象化;欣賞是因意象而見情趣,可以說是意象的情趣化。美就是情趣意象化或意象情趣化時,心中所感受到一種恰如其份的快感 。何況,鑑賞力或審美的能力

16、需要文化的素養,與鑑賞者的年齡、習慣及教育程度息息相關。再者,藝術家的才情、天份固然重要,而思想、生活的經驗和熟練的技巧仍然十分重要。思想賦予創作以生命;深刻的生活體驗,使作品更具傳遞情感的功能;有了熟練的技巧,才能駕馭外在的材料,把主題明確的透顯出來。一位有深度的藝術家,一個有深度的作品,必是要沈浸在人類外在與內在的世界中,做深入的探索,而得人心之所同然。四、以美育充實四育(一)美育與智育:蔡元培先生認為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於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 美學是從哲學裡面分支出來的,從康德以來,哲學家大半把研究名理的一部份哲學,劃為邏輯學和知-註19註20註21識論,把研究直覺的一部份劃為美學,嚴格的說,美學還是一種知識論。美育以美學為基礎,其內涵自是十分的豐富;而美學透過美育落實在生活之中,以美化人生。再從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