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题二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063163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题二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题二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题二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题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题二(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题二模拟题二一、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项前面的字母填入下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项前面的字母填入下 面表格内,面表格内,共共 2525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1 1 分,共分,共 2626 分)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A 如何回答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著 B 如何看待现实 和理想的关系问题 C 如何回答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D 如何回答物质和运动的 关系问题 2.哲学的

2、两个基本派别是:A 经验论和唯理论 B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义 D 一元论与二元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 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C 全 局与局部的关系 D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4.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根本标志是:A 革命性 B 阶级性 C 科学性 D 实践 性 5.实践的科学含义是:A 人类一切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B 一种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 一 种精神创造活动 D 人们为着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 6.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突出地表现为,意识能:A 创造物质 B 改造客观世界 C 自由地创 造和运用规

3、律 D 决定物质的状态 7.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是( )的观点:A 辩证唯物主义 B 唯心主 义 C 形而上学 D 庸俗唯物主义 8.时间具有一维性,是指:A 可变性 B 无限性 C 不可逆性 D 连续性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唯物观点和辩证观点的统一 B 联系观点和总体观点的统一 C 现实观点和历史观点的统一 D 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的统一 10.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是:A 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B 全面观点和片面 观点的对立 C 发展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 D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 11. 事物的性质主要由( )决定的:A 主要矛盾 B 非主要

4、矛盾 C 矛盾的主要方面 D 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12.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A 矛盾同一性起作用的结果 B 同一性与斗争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C 矛盾斗争性起作用的结果 D 纯粹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13. 坚持重点论就要:A 善于抓主要矛盾 B 抓一点不管其余 C 坚持一点论 D 反对两点论 14. 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实践论 先验论 反映论 能动反映论 15. 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体存在的反映 主体对客体的创造 在人脑中对客体的选 择和重构 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6.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由实践到认识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由认识到实践 D 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循

5、环往复与上升 17. “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这主要是说明马列主义:A 还不是真理性认识 B 只 是不完全的近似的真理 C 是仍然要不断发展的真理 D 是暂时的正确认识 18. 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是:A 生产方式 B 科学技术 C 人口因素 D 地理环境 19. 社会存在是指:A 国家政权 B 法律制度 C 生产工具 D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20. 面对当代严重的环境问题,正确的态度应该是:A 保持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的低速发展 B 着重追求当代人的物质利益 C 返朴归真,重过田园诗般的生活 D 发展科学技术与生 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 21. 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6、是:A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 产品的分配方式 C 人们在 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D 人们的消费方式 22.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往往不完全同步,这表明:A 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 B 社 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无关 C 社会意识具有完全的独立性 D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 性 23. 社会历史发展中主体有选择的作用是指:A 人们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 历史 发展的规律是主体选择的结果 C 人能创造历史发展的规律 D 历史主体可以根据历史发 展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的目标 24.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是说:A 社会发展没有人参与社会也能发展 B 社会发展规律 同样不以任何人

7、的意志为转移 C 社会发展规律离开人的活动也能起作用 D 经济因素是 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 25. 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 亡的;更新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 出现的”这句话表明:A 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B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C 生 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D 生产关系可以脱离生产力 26. 人的本质是:A 人的一种永恒不变的天性 B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 阶级性 D 人的自 然本性 二、多项选择题(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项前面的字母填入下列每题

8、的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项前面的字母填入 题后的括号内,题后的括号内,共共 7 7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2 分,共分,共 1414 分)分)12345671.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唯心主义依然存在,这是因为:A 唯心主义是正确的 B 唯心主义还 有欺骗性 C 唯心主义有其产生的根据 D 唯心主义有一定的合理成分 E 人的认识总是有 一定局限性,难免发生错误 2.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A 生产实践 B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 教育医疗实践 D 科学实验 E 艺术实践 3.关于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问题,下列选项中正确的论述是:A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 互联结、相互渗透的

9、B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C 相对真理是向绝对 真理转化的,真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发展过程 D 绝对真理观把人们在 一定历史条件下达到的有限的、近似正确的认识凝固化,使之变成僵死的教条 E 相对主 义真理观会把真理的相对性夸大为主观随意性,陷入唯心主义诡辩论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A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B 普遍性完全地包含特殊性 C 没 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D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E 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 互转化 5.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这是因为:A 人的认识能力往往是不可靠的 B 人 的认识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

10、条件的限制 C 人的认识要受到主体的知识水平等 主观条件的限制 D 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E 认识过程中难免发生错误 6.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A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物质存在 B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都是发展变化的,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运动发展都是由内在的矛 盾引起的 C 人类社会与自然一样,它的活动无需人有意识进行 D 人类社会的规律与自然 规律完全一样 E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表现为: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 系的变革 C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D 生产力的任何

11、发展都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E 生产关系的变化一定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三、判断题(请对下列观点进行判断,你认为正确的请在题后的括号里打三、判断题(请对下列观点进行判断,你认为正确的请在题后的括号里打,认为错误的请在,认为错误的请在 题后的括号里打题后的括号里打。共。共 1010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1 1 分,共分,共 1010 分。分。 ) 1.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的花。 ( ) 2.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 ) 3.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 4.“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这是诡辩论的一

12、个根本上观点。 5.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 ( ) 6.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 ) 7.唯物主义认识论主张“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 ( ) 8.凡经过实践检验证实的真理,新的实践可以丰富它、完善它、发展它,却不能推翻它。 ( ) 9.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 ) 10.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四、简答题(要求观点全面、准确,语言简洁明了。共四、简答题(要求观点全面、准确,语言简洁明了。共 4 题,每题题,每题 6 分,共分,共 24 分)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什么基本特征?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3、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及其实现的条件是什么? 4、什么是先进生产力?先进生产力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五、论述题(要求论述紧扣题意,合乎逻辑。共五、论述题(要求论述紧扣题意,合乎逻辑。共 26 分)分) 1、简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0 分) 2、运用所学哲学原理论述你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思想的理 解。 (16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