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年八年级语文上册27《曹刿论战》(第2课时)导学案(新版)语文版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5019736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年八年级语文上册27《曹刿论战》(第2课时)导学案(新版)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5-2016年八年级语文上册27《曹刿论战》(第2课时)导学案(新版)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5-2016年八年级语文上册27《曹刿论战》(第2课时)导学案(新版)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5-2016年八年级语文上册27《曹刿论战》(第2课时)导学案(新版)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2016年八年级语文上册27《曹刿论战》(第2课时)导学案(新版)语文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曹刿论战曹刿论战 序号日期执笔八年语文组审核课题曹刿论战第二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师教法课上交流助学学生学法学 习 目 标1、了解曹刿的战略思想,理解人民群众是否支持、指挥战争的策略是否得当,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两大因素。2、学习课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重点目标 1难点目标 2其他 项目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教师教法课前预习导学学生学法引导学生自学,及时完成所布置的预习任务。一、 学生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

2、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听取了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二、文题对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 “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

3、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示例示例:“:“曹刿论战曹刿论战” ,重在一个,重在一个“论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 见解和主张。见解和主张。 左传左传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 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 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对课文进行预习。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一、主

4、题把握:本文记叙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地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二、默读课文,探究问题:1、概括课文内容,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明确:课文第明确:课文第 1 1 段写曹刿与鲁庄公讨论战争能不能打,凭什么可段写曹刿与鲁庄公讨论战争能不能打,凭什么可以战胜敌人,这是战前的政治准备。第二段写曹刿协助鲁庄公指挥鲁以战胜敌人,这是战前的政治准备。第二段写曹刿协助鲁庄公指挥鲁军打败齐军,取得战争的胜利。第军打败齐军,取得战争的胜利。第 3 3 段写打败齐军后,曹刿给鲁庄公段写打败齐军后,曹刿给鲁庄公总结经验。可见课

5、文是按着战前准备,战争进行,战后总结的顺序组总结经验。可见课文是按着战前准备,战争进行,战后总结的顺序组织材料的。织材料的。课文详细地记叙了战前曹刿与鲁庄公讨论战争可不可以打,最后课文详细地记叙了战前曹刿与鲁庄公讨论战争可不可以打,最后得出得出“可以一战可以一战”的结论,而对长勺之战的经过写得非常简略。所以的结论,而对长勺之战的经过写得非常简略。所以课文详写战前讨论(论战)课文详写战前讨论(论战) ,略写战争经过。,略写战争经过。2、分析人物形象: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实质上是议论性的,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

6、战胜强国的细细品读课文,紧紧围绕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 ,积极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互议、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赏析课文内容。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八年级语文(上册)八年级语文(上册) 班 组 号学生姓名: 必要条件。全文的关眼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曹刿:远谋远谋政治上深谋远虑,军事上有卓越的指挥才能。曹刿请见,表现他的政治政治上深谋远虑,军事上有卓越的指挥才能。曹刿请见,表现他的政治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远

7、见。曹刿参战,表现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的过人谋略。的过人谋略。鲁庄公: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

8、有区别的。当堂达标促学学生学法4、 (巴中中考)战前曹刿和鲁庄公三问三答,鲁庄公的哪一个回答得到了曹刿的认可?(用原句回答)在曹刿看来,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贾诩论战贾诩论战 陈寿 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 ”绣不从,进兵交战, 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 ”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 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 ”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 绣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

9、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 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 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 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 ”绣乃服。 (选自三国志魏书贾诩传)【注释注释】比:连续。句中“太祖”指曹操。朝():早晨。绣:张绣,东汉末年的军 阀。诩():贾诩,东汉末年著名的谋士。后投靠曹操。促:赶快。谢:婉言拒绝。亟(): 赶紧。失策:错误的,策略。有故:发生变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诩谓绣曰 对对说说 (2)果以胜还 果然果然 (3

10、)悉如公言 全都全都 (4)纵留诸将断后 即使即使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B )A.遂收散卒赴追遂逐齐师 B.故虽用败兵而战胜也既克,公问其故 C.而公曰必克彼竭我盈,故克之 D.民弗从也绣不从,进兵交战3、贾诩为什么认为张绣第二次出兵能“用败兵而战必胜”呢?请用文中原句回答。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阅读曹刿论战 ,回答问题。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肉食者鄙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2)小惠未遍遍及,普遍遍及,普遍(3)牺牲玉帛 指猪、牛、羊

11、等指猪、牛、羊等 (4)望其旗靡 倒下倒下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A.可以一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B.公将驰之 辍耕之垄上C.登轼而望之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D.望其旗靡 其真无马邪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实情处理。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实情处理。(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第一次击鼓,( (能够能够) )振作振作( (士兵们士兵们) )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 三次击鼓勇气就没有了。三次击鼓勇气就没有了。利用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所掌握的知识,认真完成练习题,达到以练促学的目的。学生 自评小组 评价教师 评价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