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童年:儿童教育的现代立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892218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呵护童年:儿童教育的现代立场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呵护童年:儿童教育的现代立场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呵护童年:儿童教育的现代立场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呵护童年:儿童教育的现代立场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呵护童年:儿童教育的现代立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呵护童年:儿童教育的现代立场(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呵护童年:儿童教育的现代立场1982 年,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出版了又一力作童年的消逝,与其娱乐至死技术垄断一起构成了著名的“媒介批评三部曲”,享誉世界。在书中,尼尔波兹曼从社会学、心理学等多重角度审视了童年文化现象,提出了一个触目惊心且颇为独特的论断:在美国,童年正在消逝。 童年是人生的起点,一个人的童年不可“再生”。不经历童年,不经过儿童的创造,就不存在成人。那么,在现代教育视域下,童年真会得像波兹曼预言的那样飞快地消逝?逝去的童年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呵护美丽的童年? 一、童年的发现 波兹曼认为,童年不同于婴儿期,不属于生物学范畴,它是社

2、会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逐渐被发现。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类对童年的认知走过了一段崎岖且漫长的路。 在中世纪的欧洲,“童年”一词原本不存在,至少是含混不清的。当时生活条件非常严酷,儿童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成人不会也不能随意给予儿童一些在当下看来似乎极其正常甚至理所当然的情感承诺。当时的人主要依靠口头方式进行沟通与交流,儿童很早就从成人百无禁忌的谈话中得知了成人之间的各种秘密,包括性秘密,没有了羞耻心。而羞耻心的存在恰恰是童年产生的重要标志。 后来,罗马人发展出了童年意识,提出了童年的部分含义,即“开始把成长中的孩子同羞耻的概念联系起来”。罗马人渐渐意识到儿童是有别于

3、成人的另外一类人,成人社会的秘密不能毫无顾忌地向儿童全部敞开。故此,波兹曼欣喜地指出,“在童年概念的演化过程中,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如果说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发展改变了人对儿童生命和心灵的麻木态度,那么,印刷术的发明则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创造了童年的概念。 中国教师中国教师中小学教育中小学教育杂志先发表、后付费!杂志先发表、后付费! 专著、论著!专著、论著!可挂名主编、副主编!出书快,收费低!可挂名主编、副主编!出书快,收费低! 咨询企鹅咨询企鹅:1624575606:162457560615 世纪中叶,德国人约翰谷登堡(Johannes Gutenberg)发明的印刷机迅速打开了欧洲文化的大门

4、。在印刷时代,人与人的交流由口头转向书面形式,未成年人必须通过学习识字、进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走向成人化,才能了解社会的文化秘密。传播环境在成人与儿童之间隔开了明显的分界线,文字的屏障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儿童避免接触一些低俗、色情、暴力的负面信息,保护了他们的羞耻心。从文化和文明的意义上来看,儿童和成人就这样正式地被区分开来,童年不可避免地诞生了。 波兹曼说,童年的发现是文艺复兴的伟大发明之一,是最具人性的一个发明。 二、科技发展下童年的消逝 1850 年到 1950 年,童年发展进入了高峰期,人们对儿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但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信息传播技术的新革命再次改变了儿童

5、生活的场景,这不啻是重新消除了由印刷术所建立的童年的概念。 在波兹曼看来,正是塞缪尔莫尔斯(Samuel Morse)发明的电报,给人类带来了无法逆转的改变。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儿童身处各种纷繁复杂的媒介环境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和控制。进一步讲,电报的出现改变了家庭和学校的信息控制权,而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出现则加剧了童年消逝的速度。电视是一种平面化、直观化的信息传播媒介和载体,无论是对人的思维、语言还是行为,都没有太多的要求,几乎不需要任何特别的训练就可以获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在电视机前,它可以毫无保留地将信息同时传递给儿童和成人,6 岁的儿童和 60 岁的成人几乎接受同等的信息。这种平

6、面化的电子媒介,用强大的、高密度的视听形象冲击人的感官,使成人社会诸多负面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在侵袭着孩子纯洁的心灵。 波兹曼强调,电子媒介一旦占据文化的中心地位,就意味着人生阶段要被重新划分。在电视时代,人们习惯于把人生划分为三个阶段:婴儿期、老年期和中间的“成人化的儿童”期。显然,电子媒介模糊了儿童与成人的界限。在他们之间,已经没有明显的差异,“成人化的儿童”和“儿童化的成人”的趋同现象在社会上交织出现并逐渐成为了一种常态。 针对这种趋势,波兹曼曾在书中提出“有没有一种传播技术具备某种潜能,足以保持童年存在的需要”的构想,按照他的期望,电脑是唯一具备这种能力的技术。然而,让作者始料未及得是,电

7、脑集声、光、图像于一体,对儿童的诱惑力更大。如果说在电视媒体盛行的时代还有一群人围坐在电视机前,那么在电脑媒体时代便是被隔离的个人面对电脑屏幕,特别是近些年来 QQ、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以惊人的速度进入人们的生活并迅速占据了儿童的个人领地。毫无疑问,电脑媒体对童年的摧毁力要比传统媒体时代强大数倍,且这种态势还会随着数字媒介的普及与更新而愈加严重,加速儿童的“成人化”进程。 现如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被包装得时尚帅气的孩子,在电视荧屏上搔首弄姿,满嘴唱着成人的爱情歌曲,成为大众娱乐的工具;在一些商业广告中,时常有毫无识别能力的儿童操着成人化的语言,向观众卖力推销五花八门的产品,严重扭曲了未成年

8、人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更有大批青少年沉迷于虚拟莫测的网络世界而不能自拔毋庸置疑,现在的孩子比以往任何时代的孩子都“见多识广”,孩子们或许并不明白,当他们被来自成人世界的信息包围时,也就离他们被逐出儿童乐园不远了。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狄更斯的这句名言可以很好地阐释我们当下的社会:现代人用聪明和智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享受着高度的自由,但也正是这些电光声色的高科技产品,犹如一把“双刃剑”,让现代人陷入了电子传播的困境。 由此,波兹曼不无悲观地说:“长远来看,童年一定会成为当今科技发展的牺牲品。” 三、还童年本色 童年在消逝,这多少是一个让人沮丧的事情。面对渐渐逝去

9、的童年,波兹曼的悲观与其说是对造成童年消逝的传播环境的无奈,不如说是对当今孩童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的忧虑。尽管有人对他童年理论的冗长、片面提出质疑,但其对当下社会的警示作用无疑是意味深长的。 从儿童教育的角度看,童年作为一种时间性的存在是客观的,即它的消逝由于时间的单向运动是必然会发生的,任何人也抵挡不了,真正让人们扼腕叹息的绝不是这种客观时间的逝去,而是孩子在社会不良风气浸淫之下的过于成人化的思维模式和处事方式,以及儿童特有的童真、童趣和童心的丢失。 有人说,一个时代的营养物质决定了一代人的体格状况,一代人的儿童游戏文化生活造就一代人的精神品质。童年文化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精神营养。在大

10、家的记忆里,自己孩提时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远没有现在这样优越,没有 iPad,没有网络游戏,甚至连电视也没有,但依然觉得精神上很快乐因为那时的孩子有一颗纯洁的心,有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丢手绢、捉迷藏、捉特务、跳房子等“儿童游戏”;有春天去草地里放风筝,夏天下河捕鱼、爬树掏鸟窝,秋天去摘野果,冬天到山上打雪仗等无穷无尽的趣事 然而,现在的情形则大不相同。在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思想指引下,大人们整天把孩子围困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逼着孩子加班加点,大搞题海战术,漠视了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自然规律,扼杀了童真的天性。曾有人这样描述中国式的“包办教育”:孩子 5 岁,报少年宫;7 岁,报奥数班;15 岁,

11、报重点中学;18 岁,报高考突击班;23 岁,报公务员为了出人头地,孩子们在父母定制好了的轨道上按部就班地成长,早早地被剥夺了本应属于童年的快乐和自由。 说实话,当前的某些教育既没能让孩子们享受到作为儿童应有的悠然与快乐,也未能成功地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自然也就失去了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殊不知,正视童年、尊重童年、呵护童年,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让每个孩子充分经历并拥有独立、纯真、快乐的生活,这正是现代教育必须坚守的立场,也是现代教育的应有之义。 总而言之,是传播媒介的影响也好,是社会风气的教化也罢,美丽的童年归根结底需要每个人的倾情付出和悉心呵护。诚如波兹曼所言,“儿童是我们发送给一个我们看不见的时代的活生生的信息”。儿童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呵护童年,便是成全我们的未来。 (作者单位:浙江省瑞安市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任媛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