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微案三分析传记的文本特征以及主要表现手法

上传人:Wt****f 文档编号:44839628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微案三分析传记的文本特征以及主要表现手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微案三分析传记的文本特征以及主要表现手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微案三分析传记的文本特征以及主要表现手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微案三分析传记的文本特征以及主要表现手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微案三分析传记的文本特征以及主要表现手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微案三分析传记的文本特征以及主要表现手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微案三分析传记的文本特征以及主要表现手法(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微案三微案三 分析传记的文本特分析传记的文本特 征以及主要表现手法征以及主要表现手法微点突破一 选材组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一生奔波为诗词位于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近日封顶。这个占地面积约 500 平方米的四合院,是为南开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家叶嘉莹修建的。叶嘉莹今年 90 岁,号迦陵。在她的规划中,学舍不太像一般的住房,而是更像古代的书院,是个教书、做研究的地方。她说,这回终于要有自己的“家”了。叶嘉莹对家的渴望,竟是一段累积了几十年的情感。10 多岁的她经历了父亲失联、母亲去世的家庭变故,50 多岁的她又亲历了晚年丧女的彻骨之痛。生活的多难百折,使她无法享受家的温暖,她转而

2、把更多的精力投注到自己痴爱的诗教与诗学理论研究中。1974 年,叶嘉莹第一次从加拿大温哥华回到了阔别 26 年的故乡北京。 “当时的我,曾失望于只能回国旅游,不能为祖国做出任何贡献。 ”关于那次回家,她写下一首 2700 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1978 年暮春,叶嘉莹给国内的教育部门写信,申请回国教书。此时,她已定居温哥华近 10 年,早被聘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 年,她的申请得到批准,她终于可以利用放假的时间回国讲学。第一次回国教书,叶嘉莹特意在香港买了一件蓝色中式上衣。站在祖国的讲台上,面对台下黑压压的学生,

3、她仪态高贵,激情四溢,京腔婉转。她喜欢随讲随写,从黑板的这一边,一直写到那一边,满满一黑板的粉笔字,写了又擦,擦了又写。因为过敏,她的手总会因接触太多粉笔而皮肤开裂,那时候她的手上经常贴着胶布。像候鸟一样,叶嘉莹飞来飞去。她的身影曾出现在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数十所高校里。直到 2002 年,她终于获得了在华长期居留证。对于故乡,她终于不再是一个过客。自从回归故土之后,叶嘉莹的工作就变得更加繁忙了。一览叶嘉莹的书目,从 19802年出版迦陵论词丛稿 ,到 2007 年推出迦陵说词讲稿 ,她完成的诗词专著迄今已有三十余部。 “早年间我在患难中,我家里只有个像学生用的课桌摆在走廊,有一把小

4、椅子,前腿在地板上,后腿在草席上,我早期的一些文章,看起来富有诗意,其实都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写的。 ”叶嘉莹淡淡地说着。“我一生一世都喜欢古典诗词, ”叶嘉莹说, “古典诗词这么宝贵的传统文化之瑰宝,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 ”从 1948 年在北京教中学开始,传承、传播古典诗词这条路,叶嘉莹竟然走了将近 70 年,甚至在她定居加拿大期间,也没有中断过。在加拿大,曾经跟随叶嘉莹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洋研究生就有十几位,她还另外带了一班完全不懂中文的洋学生。她用不太标准的英语,用自己对诗词的真实感悟和真诚心,打动了这些洋学生。 “我本是一个在讲课时喜欢随意发挥跑野马的人,却要用

5、英语讲课,失去了这一份随意发挥的乐趣。 ”叶嘉莹这样描述自己在国外讲诗词的尴尬。她还曾为此写过一首七言绝句:“鹏飞谁与话云程,失所今悲匍地行。北海南溟俱往事,一枝聊此托余生。 ”叶嘉莹始终认为,古典诗词的根在大陆,用英语讲得再好,也无法真正讲清楚诗词中的深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里无限的含意和意境,就很难和外国学生说得通透” 。多年来,即便是自掏腰包买机票,叶嘉莹也从未停止奔波,她想将诗词的美讲给更多的中国人听。叶嘉莹说,她回来工作已经 30 多年了,不是现在才来工作的,只是那个时候大家不注意, “现在忽然间知道了叶嘉莹,这也找你,那也找你,结果我老了,反而更忙了” 。她特意说:“有些朋

6、友的要求我不能完全做到,希望得到大家的原谅。 ”提起叶嘉莹,外界时常为她冠以学者或作家的头衔,但叶嘉莹坦言,自己从没想过要做一个学者或诗人。 “因为学者、诗人的成就一般都是属于个人的,往往只是个人的追求,而我不是,我所做的不是为了我个人。 ”老人说, “我平生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诗词传给下一代人。 ”现已 90 岁高龄的叶嘉莹还在为古诗词的推广四处奔走,她倡议要在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三年级期间开设诗歌唱游课,让孩子们一边玩,一边吟诵诗词,由此打下一个很好的人文基础。遗憾的是,这个倡议至今尚未得到完全落实。但叶嘉莹说,她不会因此放弃。本文主要是从哪几个角度选材来表现传主一生为古诗词奔波的?请结合全文

7、分析。(4分)答: 剖析 1.题干已经明确了“哪几个角度” “选材” ,所以本题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选材的能力,属于“赏析选材技巧题” 。2根据题干要求“一生为古诗词奔波” ,可从事例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两个方面思考,再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到语段:思考角度对应的段落答案要点第段叶先生早年在国外教授古典诗词,后申请回国从事诗教工作,这是从诗词教学方面选材。第段从 19802007 年,叶先生完成的诗词专著迄今已有三十余部,3这是从诗词研究方面选材。第段回到中国,她把古典诗词讲给更多的中国人听;90 岁高龄的叶嘉莹还在为古诗词的推广四处奔走,她提倡让幼儿园和小学开设诗歌唱游课。这是从诗词推广方面选材。答案

8、 教学方面:叶先生早年在国外教授古典诗词,后申请回国从事诗教工作。研究方面:她完成的诗词专著迄今已有三十余部。推广方面:回到中国,她把古典诗词讲给更多的中国人听;她提倡让幼儿园和小学开设诗歌唱游课,来推广中国古典诗词。技法透视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选材特点1.真实;2典型;3重大事件或日常生活小事。组材特点材料和中心、人物、主题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材料的顺序安排。解题思路设问方式1.本传记

9、在选材、组材上有何特色?2.本文材料的顺序是如何安排的?解题技巧1.选材类(1)从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考虑。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2)从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考虑。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3)从材料的性质考虑。可以是重大事件,也可以是日常生活小事。2组材类(1)从时序角度思考。通过抓时间词语,可以迅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人物的生活经历及思想演变过程。(2)从详略方面思考。组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

10、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答题模板选材事例特点效果针对练习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熊希龄:“此君一出天下暖”施立松熊希龄出生于湘西凤凰城沱江河畔一个三代从军的军人家庭。熊希龄幼时即表现出惊人的天赋,一本三字经 ,三四天就能背熟, “神童”之誉,不胫而走。稍大,又凭满腹4才情,名满三湘。二十四岁,熊希龄顺利中了进士,与张謇同榜。更有幸的是,在殿试时,光绪帝很欣赏他的文笔,在他的考卷上用朱笔御批:“笔摇五岳,气行全球,横扫五大洲,杰作也。 ”年纪轻轻就被“点翰林” ,仕途可谓顺风顺水,前途无量。可是,春风得意的熊希龄还没来得及勾画人生,锦绣前程就生生地被雨打风吹去。就在他入翰林院不到两

11、个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民族危亡激起了熊希龄的满腔豪情和报国之志,腐朽如槁木的清王朝,已承载不了他的理想之舟, “分道扬镳”成为必然。他给洋务派首领张之洞上书,强烈要求变法维新。湖南维新运动兴起,他以在籍翰林身份协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并参加谭嗣同创立的南学会。戊戌变法失败, “六君子”被杀。熊希龄因在赴京途中骤病,未能按时到京而逃过一劫,但也被清廷“革职永不叙用,发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还是潺潺流淌的沱江水收容了这个才子失落的心。回到老家的熊希龄,闭门读书,养精蓄锐。寒来暑往,岁月更替,静待中的熊希龄等来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国内立宪呼声如浪潮高涨,一向闭关自守的清廷和心扉紧闭的西太后,迫不得已

12、派遣五名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新任湖南巡抚端方就是其中之一。端方与袁世凯、岑春煊、张之洞一起,号称清末四大能臣,一度支持戊戌变法。端方非常爱惜熊希龄这位才子,一旦机会来临,他就大力保荐。就这样,熊希龄充任五大臣的随员,一起出访。这番国外游历,丰盈了熊希龄的阅历。回国后,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又奏调他任东三省屯恳局会办兼奉天造币厂总办。东三省的经济,在他的长袖善舞下,如雨后春笋,一派生机,熊希龄的头上,也冠上一顶“理财能手”的高帽。湖南前后三任巡抚都非常赏识熊希龄。三任巡抚中,端方、赵尔巽是清廷倚重的股肱之臣,陈宝箴是维新派骨干,他们的竞相举荐,足以表明熊希龄这位“三湘有为之士”的才识和能力。袁世凯镇压二

13、次革命后,为了,竭力拉拢进步党人组阁,熊希龄自然是负责组阁的不二人选。熊希龄以“不问党不党,只问才不才”的原则组阁,熊氏内阁有“第一流人才内阁”和“名流内阁”之称。这届内阁不是浪得虚名,真可谓人才济济:熊希龄为内阁总理兼财政总长,孙宝琦为外交总长,朱启钤为内务总长,梁启超为司法总长,汪大燮为教育总长,段祺瑞为陆军总长,刘冠雄为海军总长,张謇为工商总长兼农林总长,周自齐为交通总长。当上民国首任民选总理的熊希龄,雄心勃勃,自然渴望有番作为,他力图建立起“真正共和国” 。可是,袁世凯让熊希龄组阁,本来就只是一种姿态,一个过渡,是利用“名流”来装点门面对付国民党。当他的目的达到后, “名流内阁”便沦为

14、累赘。熊希龄作为一个读书人,虽然才华横溢,有谋有略,处处被袁世凯玩弄于股掌中。熊希龄和那个时代的一群人的命运,都输给了那个乱世。熊希龄开始筹办香山慈幼院,穷后半生之力从事慈善教育事业。这个转身虽不华丽,甚至有些无奈和凄怆,但民国从此多了一位不可多得的慈善大家,使得乱哄哄的世道,有了一处安宁的荫蔽,风雨凄迷的漫漫长路,有了一个歇息的长亭。熊希龄把香山慈幼院打造成一所特殊的学校,一座新式教育的试验园地。慈幼院与其他国民学校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其推行的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合一”的教育体制,并且对孤贫儿童的衣、食、住及学习、生活用品全部免费。慈幼院的教育理念5和创办实绩,为当时社会所公认。

15、它自婴儿教保园,而小学,而中学,而补助升入大学,贯彻全部教育阶段;同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兼施, “学校与工厂齐办,小学得职业陶冶,初中得职业试探,高中得职业专修” ,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开创了中国慈善教育的先河。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已淡忘政治的熊希龄又萌发了爱国热忱。他宣布香山慈幼院中学全部男生停止文化课学习,集中到北平青龙桥三校进行军事训练,准备将达到一定年龄的学生,输送给抗日意识较强的冯玉祥的抗日部队做后备军。他多次亲临军训现场,鼓励学生说:“在此抗战时间,乃千载一时之机会,吾人不于此时努力尽责,更待何时?余意少壮青年,亦须于此时磨炼困难,为国服务,读书何为?逃难何为?”熊希龄是决心奔

16、赴国难的,他做好了死在战场上的准备,他办的两件事格外引人注目:一是为自己在香山建了生圹;二是将自己的家产全部捐充慈善教育事业。沪宁相继沦陷后,熊希龄和夫人毛彦文忧心如焚,乘船赴香港为难民和伤兵募捐,后准备绕道广州返回湖南,以期再为苦难中的家国尽绵薄之力。但因积劳成疾,熊希龄突发脑出血,抛下他未竟的事业、深爱的妻子和数千名孤贫儿童,走了。(名人传记)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熊希龄曾与张謇同榜,在科举考试中,深受光绪帝的赞赏,同时考卷被光绪帝朱笔御批,真可谓春风得意。B在民族危亡之际,熊希龄充满豪情壮志,向洋务派首领张之洞上书,强烈要求变法维新并协助了推行新政。C熊希龄是中国慈善教育的开拓者,经营香山慈幼院,推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合一”的体制。D抗日战争爆发后,熊希龄准备将慈幼院适龄的学生送给冯玉祥做后备军;并亲临军训现场,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报效祖国。答案 B解析 熊希龄协助推行新政的人不是张之洞,而是陈宝箴,B 项系张冠李戴。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