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动: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479110 上传时间:2017-08-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动: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动: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动: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动: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动: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动: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动: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动: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摘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城乡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将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国家政策的倾斜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出路就在于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主要包括:第一,取消现行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使劳动力可以自由的在城乡之间流动;第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使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待遇。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经济体制改革;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达到总体小康水平,城乡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过大的城乡收入差

2、距将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改革的顺利进行好经济的健康发展。认真研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在下一步改革过程中吸收经验和教训,通过制定更为完善的政策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1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1978 年的 343.4 元增加到 2009 年的 17175 元,农村人均纯收入由 1978 年的 133.2 元增加到 2009 年的 5153 元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1978年到 2009 年,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绝对值由 1978 年的 210.2 元扩大到 2009 年 12022 元;城乡

3、居民收入比由 2.58 扩大到 3.33。根据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 年至 1984 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 2.58 缩小到 1.84,城乡收入差距逐年缩小;第二阶段为1984 年至 1994 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 1.84 扩大到 2.86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第三阶段为1994 年至 2009 年,城乡民收入比在略有缩小(由 1994 年的 2.86 缩小为 1997 年的 2.47)后加速扩大,到 2009 年,城乡收入比达到 3.33,如图 1 所示。图 1 1978 年-2009 年我国城乡收入比变动情况城 乡 收

4、入 比0.000.501.001.502.002.503.003.50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城 乡 收 入 比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期相关数据整理而成2 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1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自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改革的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以农村为重心的经济体制改革探索阶段(1978 年至 1984 年) ,以城市为重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阶段(1984 年至 1992 年)

5、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 年至今) 。在改革的不同阶段,国家的政策倾斜对城乡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城乡居民收入也产生重大影响。2.1 1978 年至 1984 年,经济体制改革探索阶段,城乡收入差距逐年缩小1978 年至 1984 年期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阶段,改革的突破点在农村,重心也在农村。这一阶段,农村人均纯收入由 1978 年的 133.2 元增加到 1984 年的 355.3 元,增幅为 2.67 倍,而同期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343.40 元增加到 652.10 元,增幅为 1.90 倍,城乡收入比由 2.58 缩小到 1.84。在此期间

6、,中央的各项政策向农村倾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赋予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和财产支配权1982 年 1 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第一次明确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标志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正式确立。1983 年 10 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 ,要求在 1984 年底完成乡(镇)政府建立。人民公社制度的废除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使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成果分配直接联系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了集体统一经营时分配与个人劳动贡献脱钩的状况,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也使农民的收入大大增加。1979 年,水产品

7、价格率先放开,国务院“原则上放开”城市农贸市场;1982 年中央 1 号文件规定“实行派购的二类农副产品,要确定合理的收购基数,一定几年;某些不便定基数的品种,也要确定合理的购留比例。 ”1983 年中央一号文件又规定允许私商参与经营的与农产品有关的业务。1979 年 4 月,国务院决定放宽对农村集市贸易的管理;1981 年政策又进一步的放宽,允许社队和个人在集市经营餐饮业,贩卖运大牲畜;到 1982 年,全国农村集市达 41184 个。1984 年,中央一号文件又进一步放开城市农贸市场。这些政策的放开,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释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2)提高农产品

8、收购价格在通过放开政策,激发农民积极性的同时,党和政府还通过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公告指出“粮食统购价格从一九七九年夏粮上市的时候起提高百分之二十,超购部分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价百分之五十,棉花、油料、糖料、畜产品、水产品、林产品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也要分别情况,逐步作相应的提高。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农用塑料等农用工业品的出厂价格和销售价格,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在一九七九年和一九八年降低百分之十到十五,把降低成本的好处基本上给农民。 ”粮食和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农用产品销售价格的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间接提高了农民收入。相比农村,尽管在此期

9、间党和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政策,但由于社会主义3商品经济理论受到压制,国有部门的改革出现停滞,国有企业缺乏活力,企业职工工资增长缓慢。在此期间对于发展城市经济的政策主要集中于稳定物价、扩大就业、提高工资、向企业放权让利等方面, “没有触及赋予企业自主权这个要害问题” 1。与农村已经初步具备生产经营自主权相比,城市经济活力明显不足。虽然允许实行奖励和计件工资制度,并向企业放权让利,但企业的利润增长缓慢,甚至很多企业仍继续亏损,这就决定了城镇职工的收入不可能增长很快。2.2 1984 年至 1992 年,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阶段,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1984 年以后,中国经济体制改

10、革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提出“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和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要“加快改革步伐,推动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 。随着改革重心的转移,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1984 年,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652.1 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为 355.3 元,绝对差距为 296.80 元,到 1994 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绝对值扩大到 2275.2 元;1984 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 1.84,到 1994 年这一比例扩大到 2.

11、86。在此期间,改革的重心在城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体制理论突破经济体制改革从以农村为重点转向以城市为重点,需要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建立新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一阶段,党和政府在理论上不断进行突破,相继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重大理论,为改革的全面展开提供了前提。1984 年十二届三中全会认定社会主义经济师有计划商品经济,确立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并对分配制度进行了改革,提出“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使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更好地挂起钩来” 。 1987 年 10 月,中共十

12、三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将工业化放在突出位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 。1992 年,在邓小平南方讲话的基础上,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 。一系列重大理论上的突破,解除了思想向上的束缚,尤其是分配方式的重大变革,激发了城镇职工生产、创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城镇居民

13、收入的快速增加。(2)全面展开与深化企业改革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按照政企职责分开、简政1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 年 10 月 20 日4放权的原则进行改革,是搞活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迫切需要” ;“实行政企职责分开以后,要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逐步形成以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为依托的,不同规模的,开放式、网络型的经济区” 。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在此期间还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准则需要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1。例如 1988 年 4 月 13 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

14、业企业法 ;1986 年 12 月 2 日六届人大第 18 次常委会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 ;1986 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 、 中国共产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基层工作条例 、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 。通过一系列改革, “1987 年到 1990 年与 1983 年到 1986 年相比,国有预算内工业企业实现税利增长 27.8%,上缴税利增长 26.3%,企业净留利增长了 27.6%,职工人均收入增长了 79%”2。企业利润的增加,为职工工资的增加打下了坚实基础,从 1984 年改革重心转移到城市以后至 1992 人

15、均可支配收入由 652.1 元增加到 2026.6 元。在第二阶段,农村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也稳步推进,主要表现在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1984年 3 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 4 号文件,将社队企业的名称确认为乡镇企业,并将乡镇企业的范围由乡镇和村两级所办的企业扩大到包括农户家庭企业和合伙企业。1990 年后,国家对乡镇企业在提高农民收入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予以充分重视,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及“八五”规划的建议中指出“促进乡镇企业健康发展” 。1992 年,乡镇企业总数突破 2000 万,在职职工突破 1 亿,实现利润突破 1000 亿,同时也为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

16、重大贡献,1984 年至 1992 年,农村人均纯收入由 355.3 元增加到 784 元。虽然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这一时期,国家在农业发展政策和深化农村改革上主要以调整为主。与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相比,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在这一时期没有大的突破,在政策扶持力度上也无法与城市相比;而且,由于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混合形成的农村经济具有不稳定性,加上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2.3 1992 年至 2009 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城乡收入差距加速扩大1992 年 10 月 12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这一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逐步提高,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人民收入的快速增加;同时在分配制度的改革上,也逐步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3,对更加注重效率与公平的平衡问题。1中共中央关于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