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 讲义课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79106 上传时间:2017-08-06 格式:PPT 页数:108 大小:17.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章 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 讲义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第十二章 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 讲义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第十二章 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 讲义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第十二章 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 讲义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第十二章 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 讲义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二章 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 讲义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章 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 讲义课件(10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二章 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组长:组员:,第一节 社会风情与旅游,社会风情的含义及类型社会风情,泛指一个地区的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下,在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中所表现的风俗习惯。类型:饮食习俗、服饰装束、婚姻生活、礼仪民俗、岁时节令、工艺特产品、社会风尚等等,社会风情的特点,一、民族性二、地域性三、丰富性四、历史性五、传承性和变异性,蒙古袍,藏袍,苗族的百褶裙,社会风情的旅游功能,一、可以弘扬本民族文化艺术特点和民族性格,激励大家的乐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二、可以满足旅游者猎奇心理和丰富知识的需要 三、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和加强民族交流,第二节 饮食习俗和特色民居,第二节 饮食习俗和特

2、色民居,1 中国饮食习俗的地位2 饮食习俗在旅游中的重要功能3 日常饮食习俗4节庆饮食习俗5 特色饮食习俗6 信仰食俗与礼仪食俗,中国饮食习俗的地位,民以食为天,足见饮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举足轻重的位置。而中国更是享有美食大国的称誉,这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和悠久灿烂的农业文化息息相关。饮食习俗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宗宗贵的人文旅游资源。,目录,饮食习俗在旅游中的重要功能,中国各民族饮食习俗的特点与分布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农业生产布局、经济发展水平、民族特点、纪念与迷信、宗教信仰以及

3、文化交流。体现在日常、节庆、信仰及礼仪食俗上,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气息。饮食习俗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宗宗贵的人文旅游资源。其旅游吸引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领略奇风异俗,二是满足口腹之欲,三是增加民族知识。,目录,一 日常饮食习俗,(1)东北地区日常食品 :东北人民饮食习俗与当地气候和农副产品有密切关系,以面粉为主食,也喜欢吃粗粮,食油以豆油为主。有挖窖储存蔬菜和腌制酸菜咸菜的习惯。,一 日常饮食习俗,该区是一个以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居住在三江平原的赫哲族,早年以渔猎生活为主,主要吃新鲜的鱼、兽肉,近几十年来,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从以肉类为主食转变为以粮食为主食朝鲜族

4、以大米和小米为主食,喜食狗肉,腌制的朝鲜泡菜酸辣中略有甜味,颇受人们喜爱;,一 日常饮食习俗,达斡尔族经常吃泡牛奶的热稷子饭,最看重的肉制品是手扒肉和猪肘子,常将它们作为宴会和节日珍品;满族人民喜爱的食品是用大黄米、豆面制作的饽饽,色泽金黄,粘而香,且便于携带。满族民间制作的莎琪玛、艾窝窝等甜食,已传人汉族地区,成为汉族人民喜爱的甜食。,一 日常饮食习俗,(2)西南地区西南地区许多民族以糯米为主食,如白族喜吃糯米饭加干麦粉发酵变甜的糖饭,傣族人民爱吃放人竹节中烧烤的糯米制成的香竹饭。西南地区温热的气候影响着人们的饮食习俗,侗、苗、彝、傣都有食酸的习惯。食不离酸的代表可能以侗族为典型,侗家人自称

5、侗不离酸。侗族酸味食品种类繁多,有荤酸(猪肉,鸭肉和鱼虾)、素酸(辣椒、青菜、豆角、嫩笋、黄瓜、萝h等)、煮酸、腌酸之分。,日常饮食习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都擅长饮酒,如苗族的烤酒、甜酒、泡酒,傣族的甜米酒佤族的水酒等。另外茶叶也是西南少数民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料:哈尼族酽茶、佤族苦茶、白族烤茶、侗族油茶等等。此外傣、景颇、阿昌、傈僳、爱尼、佤族等少数民族每逢聚会、串门、聊天,都有互敬嚼烟的习俗。壮、傣、黎族的人民还有嚼槟榔片的习俗。,一 日常饮食习俗,西北地区蒙古、哈萨克、塔吉克、柯尔克孜、塔塔尔等族牧民以牲畜肉类和奶制品为主食,米、面为副食,马奶酒为主要饮料。蒙古族人的饮食中奶制品很多,精

6、美可口的奶制品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特吃名产。最常见的有奶油、奶茶、奶皮子、奶豆腐、奶酒等。手抓羊肉是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的特色饮食。维吾尔族以面粉、大米为主食,肉食以羊肉为主,特色食品是馕(用面粉发酵后加佐料制成的圆状的饼),喜吃抓饭,喜喝奶茶和红茶。,一 日常饮食习俗,东南地区客家人喜食大米、干饭、米粉,极少喝粥,以成、肥、香为特点的东江菜是客家的特色菜肴。另外还有壮、瑶、仫佬、毛难、土家和高山族等少数民族。日常饮食以大米、玉米为主食。特色风味有:瑶族的乌粽粑,是在包粽粑时,把少量的稻草灰掺入糯米中,糯米变成了灰黑色,称为乌粽粑,吃起来味道很好。仫佬族的水园、牛舌粑,上家族的糖馓。,一 日常饮食

7、习俗,青藏高原地区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大部。足人口最稀少的地区。该地区民族单一,以藏族为主体,占人口的931,因此饮食习俗中带有浓郁的藏族风情。藏族饮食以青稞、小麦为主粮,日常主食农区是糌粑,牧区牧民以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特色饮料是极具高原特色的青稞酒和酥油茶。酥油茶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离不开的饮料,也是待客佳品。,目录,二 节庆饮食习俗,春节: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俗称过大年,在饮食习俗上,南北有明显的区别。北方多吃饺子,一般在除夕夜食用,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地区除夕和正月多吃元宵和年糕。元宵又叫团子、圆子,取全家团圆之意。年糕多用糯米制成,取年年高的谐音,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此外

8、有的地区把饺子与面条同煮,叫做银线吊葫芦或金丝穿元宝。,节庆饮食习俗,元宵节:正月十五吃元宵历史悠久,有的地方又称汤团、汤圆、团子、圆子,取月圆人团圆之意。,节庆饮食习俗,中秋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俗称八月节。中秋节吃月饼是巾国人食俗的一大特点。巾秋赏月吃月饼,花好月圆人团圆,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节庆饮食习俗,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是民间的重阳节。古人以九为阳数,月、日都逢九,叫重阳,俗称重九。自古以来,人们在这一天有登高、赏菊、饮洒、吃重阳糕的习俗。,目录,2少数民族节庆饮食节俗,朝鲜族:喜庆节日或招待客人,朝鲜族人喜吃冷面。取其纤细绵长,预兆多福、多寿,亦称长寿面。,

9、少数民族节庆饮食节俗,维吾尔族:抓饭是维吾尔族节日或待客的主食,味道鲜美。吃时用右手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在盘里捏起一撮送人口中。因是用手抓着吃故称之为抓饭。,少数民族节庆饮食节俗,壮族:壮族人民每逢春节、农历三月初三、清明节及壮族新年,家家户户都要做五色饭,且相互馈赠,以表祝福。五色饭即花糯米饭,不仅颜色好看(黑、红、黄、紫、白),而且质地柔软、味香可口,是一种色、香、味俱件的风味食品。五色饭颜色为五。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目录,(三)信仰食俗,中国古时是一个多神多教的国家,受宗教信仰的影响,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信仰食俗。比如赫哲族信仰萨满教及崇敬祖先和崇拜神灵,萨满神为人治病不要报酬,但必须备

10、酒、肉招待,以鱼肉、猪肉或狍鹿肉作为祭品。,信仰食俗,信仰食俗还包括禁忌,它多源自宗教教规,还有一些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图腾崇拜。古兰经明确规定教徒不准吃猪肉。你知道哪些民族不吃猪肉吗?,答案,信奉伊斯兰教的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东乡、撒拉、保安等民族,日常生活中忌讳吃猪肉,不食自死的牲畜,禁食一切动物的血。,信仰食俗,与一些民族因图腾崇拜而禁食相反,有些民族则形成因崇拜而食信仰食俗。如侗族崇拜鱼,故每逢大事都离不开鱼。居住在湘西的侗族请客、送礼、办喜事、办丧事都要用鱼。居住在贵州省的侗族每年五月初五用粽子、干鱼祭祀屈原,七月十四用全鱼祭祖,除夕用酸醋鱼祭祖。,(

11、四)礼仪食俗,白食是蒙古族的敬客食品 羊肉也是不可或缺的美食 ,尔克孜族人招待客人吃羊肉时,一般是请最高贵的客人吃羊尾其次是吃羊胛骨,然后才是羊头。以酒待客,目录,特色民居,特色民居的旅游意义几种典型的特色民居,特色民居的旅游意义,为一类旅游资源,传统民居的旅游吸引功能主要表现在它具有造型丰富的建筑艺术美、合理实惠的建筑实用美及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的组景和谐美。它既是游客的观光对象,还可以作为旅途中的特色旅舍,对游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目录,(一)茫茫草原上的蒙古包,蒙古包,是草原上牧民为适应游牧生活的一种圆形流动住宅,在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塔青克等民族中被广泛使用。其大小不等,一般直释4m

12、,周高约2m,中高45m。它是由木栅栏和白毛毡构成。圆形顶篷开有直径约80cm的天窗,用以透光、透气,遇雨、遇寒便盖起来。有门一扇,一般宽80cm,高l50cm,为避西北风,常朝东开。点缀在辽阔坦荡高原之上的白色蒙古包与绿草、羊群、骏马、牧民、蓝天、白云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幅优美的草原风景画,(二)世界屋脊上的帐篷,帐篷是西藏牧区最普遍、最古老的一种居住形式,占称天幕、穹庐,具有可随时拆御、搬运的特点,以适应牧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帐篷有冬帐篷、夏帐篷和冬房之分。,(三)依山傍水的侗家吊脚楼和鼓楼,侗族村寨一般处在群山环抱之中,那里树木参天,溪水长流,村寨中常见一种名为吊脚楼的传统民居。整个楼

13、房的前半部是用木柱撑在斜坡上,铺以木石,再在上面建住房。楼房一般为两层,屋顶为双斜面。顶棚上层贮藏粮食、杂物,吊脚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楼柱有时高达八、九米,楼如悬空一般,异常雄伟。,侗家吊脚楼,(四)热带丛林中的傣家竹楼,傣族竹楼平面大敛呈方形,采用l6z4根术柱架起。连榫为架,高2米左右,此为下层四周元墙,供堆放杂物和拴牛马。有木梯供登楼。上层用竹板片铺成楼板和墙壁,顶呈人宇型,坡度较大,屋顶铺盖茅草,或瓦片。近梯处有走廊露出并围以木栏,是晾衣、纳凉之处,亦是凭栏眺景之佳处。,傣家竹楼,(五)冬暖夏凉的黄土窑洞,黄土高原地区的人民创造了窑洞式民居,其历史可追溯到穴居时代,人们利用黄土干燥

14、时立而不塌的特点,挖洞居住,省工省料,又冬暖夏凉。现代窑洞依材料可分为砖窑、土窑、石窑依建筑位置可分为傍山窑、平地窑和天井式窑洞。它节约能源和耕地,体现了浓郁的黄土气息。,(六)典雅宁静的四台院,作为北京典型民居代表的四合院,是构成中国许多建筑群的基本单元,它由4座房屋组成,北房为正房,前出廓后出厦,在北京的自然条件下,冬暖夏凉,是长辈居室东、西厢房为晚辈居室;南房做客房、书房。4座房子围成个院落,是全家共同活动的空间。这种四合院环境幽静,家巾长幼分明,每一对夫妻与未成年子女都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又有全家人交流感情的场所,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与生活习惯,所以很受欢迎。,目录,旗袍,女人的一部

15、史诗,第三节 传统服饰和民间工艺品,旗目,旗袍简介旗袍起源旗袍形成过程旗袍穿着特点旗袍旗装旗服相关讨论历史与发展遗闻轶事选购指南文化传承电视剧历史小说,旗袍简介,旗袍(qipao,cheongsam)中国的传统女性服饰之一,在20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时汉族女性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时装,是一种东西方文化揉和具象。在现时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国的女性服饰文化象征意义。,旗袍的起源,现代旗袍的起源满族旗袍的起源民国时期的旗袍,现代旗袍的起源,满族旗袍的起源,民国时期的旗袍,清末旗女之袍与民国旗袍的主要差别,1. 旗女之袍宽大平直,不显露形体;民国旗袍开省收腰,表现体态或女

16、性曲线。 2. 旗女之袍内着长裤,在开衩处可见绣花的裤脚;民国旗袍内着内裤和丝袜,开衩处露腿。 3. 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织锦或其他提花织物居多,装饰繁琐;民国旗袍面料较轻薄,印花织物增多,装饰亦较简约。 正是这三点差别,使旗袍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传统的袍服变成可与西方裙服相类比的新品种。袍服是外套,是强调功能(防寒、遮体、表示身份等)的服装种类,其审美意味是传统的含蓄。裙服,法语中的robe或英语中的one-piece dress,虽也有着与中国袍服相仿的历史和强调功能的传统,但表现女性体态曲线却也是它悠久的传统之一;而现代裙装则加强了这一特点,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现,变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现。现代西方裙装的所有这些表现女性体态细微变化的表现而言,民国旗袍是无与伦比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陆穿旗袍的女性急剧减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无遗憾地说:对身材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实在是一大损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