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环保规划纲要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4698075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6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莞市环保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东莞市环保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东莞市环保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东莞市环保规划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东莞市环保规划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莞市环保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莞市环保规划纲要(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莞市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1目 录一、现状与挑战1二、原则与目标3(一)指导思想3(二)规划原则3(三)规划目标5(四)指标体系5三、主要任务5(一)水环境保护5(二)大气环境保护13(三)固废污染防治16(四)噪声污染防治19(五)辐射环境监管21(六)生态环境保护22(七)循环经济发展29四、保障措施34(一)建立综合决策机制,理顺环境管理体制34(二)加强管理能力建设,健全减排“三大体系”36(三)推行环境信息公开,增强公众参与意识38(四)保障环保资金投入,抓好重点工程建设40附表 1 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432附表 2 河流水环境功能区及其水质保护目标44附表 3 城

2、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方案45附表 4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46附表 5 城镇生活垃圾废弃物处置工程方案46附表 6 东莞市环境噪声功能区划47附表 7 环境保护重点建设工程表481一、现状与挑战。近年来,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将改善环境质量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把环境保护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减缓,局部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环境保护取得了很大成就,环境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我市环境保护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一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3、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我市仍以外源性经济为主,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产业升级转型的主动性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偏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产业构成大多是传统的高污染行业,结构性污染突出。二是水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内河涌“黑臭”问题严重。水资源开发过度,城镇污水治理滞后,水环境污染严重,局部地区存在水质性缺水,部分村镇饮用水水源地面临着污染威胁。河涌水污染范围已遍及全市大部分地区,大部分内河涌水质为劣类,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氨氮和总磷。同时,不同污染物在积累过程中相互作用,形成复合污染。三是空气污染日趋严重,复合型大气污染特征显著。细粒子污染突出,酸雨频率均超过 50%,二氧化氮

4、日均值出现超标现象,周2边城市污染物传输影响明显。并且,低空扩散受地形影响,不利于污染物远距离扩散。煤烟型污染和机动车尾气型空气复合污染叠加,治理难度加大。四是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率低,资源化水平不高。工业固体废物与生活垃圾混合收集处置现象严重,废旧电器的无序收集和简单拆解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专业处理设施缺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水平低下,区域间联合不足,建设规模偏小,中心城区外生活垃圾简易填埋、露天堆放较为普遍;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滞后,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技术水平及规模有待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剩余污泥的无害化处理处置日益迫切。五是辐

5、射环境监管能力十分薄弱,亟待加强。大部分镇(街)没有专职的放射与电磁辐射环境管理人员,无法对放射源及电磁辐射源实施有效监管。放射性污染源等基础数据尚未完全掌握,废源和闲置源未能及时收贮,存在放射性环境污染隐患。广播电视、无线通信、电力输送等伴有电磁辐射和感应的设备增多,导致电磁辐射污染纠纷有所上升。六是资源瓶颈日益突出,生态破坏日趋加剧。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全市单位工业产值新鲜水用量、单位 GDP 耗水量、万元 GDP 能耗均较高,对土地、水资源、能源的需求量急剧扩张。土地开发的强度高,开发方式呈现外延式、粗放型的特征,以林地、3耕地为主的生物生产用地正在以较高的速度流失,生态赤字严重。

6、同时,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七是环境经济存在地域分异,环境管理能力薄弱。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市北部水乡区域,尤其是水乡下游各镇(街)的经济增长,妨碍了其资源与区位优势的发挥和产业的升级。环境管理能力一直滞后于经济建设,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协调区域经济与环境保护的机制、政策和手段体系,缺乏强制性手段和监督机制,众多的乡镇和外资企业自下而上的工业化导向与传统的环境监管模式矛盾突出,环境监管力度不够,环境执法力度不严。二、原则与目标。(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以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总目标,全面响应国务院关于落实

7、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贯彻执行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绿城为抓手,实行分区、分类、分级、分期的环境管理,实施多目标、多手段、多元化、立体化的环境保护措施。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建设生态文明,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二)规划原则1、协调发展,和谐共赢。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社会4进步的关系,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区域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共赢”。2、分区控制,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8、资源环境条件的差异要求,因地制宜,明确划定环境功能区和生态功能区,实施生态分级控制管理,着重改善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3、不欠新账、多还旧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所有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必须符合环保要求,实行环境准入标准,做到增产不增污,努力实现增产减污;积极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4、创新机制,综合治理。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和部分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营机制,完善环保制度,健全、统一、协调、高效的环境监管体制;坚持环境保护与发展综合决策,突出以预防为主的方针,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5、统筹兼顾,纵横衔接。与国家、省级重要政策相符合,与广东省环境保

9、护规划、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及上级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与其他专业规划相互协调。6、循序渐进,着眼未来。规划时序分近期(20062010 年)、中期(20112015 年)和远期(20152020 年),分阶段推进环境保护工作,重点解决制约经济发展和群众反应强烈的环境问题;规划既要立足当前实际,又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使规划具有可操5作性及一定的超前性。(三)规划目标以环境优化经济为手段,以产业的生态转型为推动力,实施“碧水、蓝天、净地、绿城”工程。通过努力,到 2020 年,使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得到控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区域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构建持续承载的环境支撑体系、集

10、约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循环高效的经济增长体系和环境友好的社会发展体系,把我市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国际化的经济强市、宜居城市和生态绿城。(四)指标体系结合当地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拟定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对于各规划水平年指标的具体目标值,近期按照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要求制定;中期主要按照生态城市考核要求确定;远期进一步巩固提高。指标体系包括环境质量指标、污染控制指标、生态建设指标和环境管理指标,共 33 个指标(详见附表 1)。三、主要任务。(一)水环境保护1、划分水环境功能区在调整方案正式出台前,严格执行关于东莞市地表水功能区划有关问题的复函(东府办复2007650 号)的区划成果,全市河

11、流一级水功能区 25 个,其中保护区 1 个、缓冲区 1 个、开发利用区 23 个6(详见附表 2)。2、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要坚持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因地制宜,优化布局。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要厂网并举、管网优先、雨污分流、清污分流,重点突破城市上游地区污水治理瓶颈,并与供水、用水、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统筹考虑。通过增加后续处理设施、利用湿地净化和利用河道净化等工艺,对集中污水处理厂出水进行深度处理。(1)加快实施城市集中污水处理厂建设。近期完成全市 42 座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包括 1 座水质净化厂)的新建、扩建工程,全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 65%,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 80%;中远期

12、继续完成 34 座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扩建工程,全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 90%。污水处理建设方案(详见附表 3)。(2)加快实施污水收集与截流管网建设。加快截污主干管、次支干管和主要服务管网的铺设和完善。市区范围内,尽快完善市区运河东片主要纳污河沿线截污管网建设,抓紧开展下桥河、筷子堤河、新开河、市桥河、鸿福河、新基河、三禾市河、市鼓河系统等片区的污水管网建设,最大程度保证以上片区的污水纳入市区污水主干管;抓紧开展珊洲河、博厦涌、赵屋村及胜利片区的截污干管建设,确保运河西片污水进入市区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市区以外的流域,要抓好沿途新建污水处理工程截污管网的配套工作。近期建成区管网覆盖率达 65%以

13、上,远期建成区管网覆盖率达 90%以7上。(3)加快实施分散污水就地处置达标排放工程建设。对于那些没有能够及时建立截污管网,或者污染源比较分散,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限制,不宜建立城镇集中污水处理厂的区域,实行污水分散就地处理达标排放,主要应在运河三大支流以及运河上游地区建设污水分散处理设施。分散污水就地处置包括分散型污水就地处理工程和处理后尾水就地回用两项内容。3、严格保护饮用水源地严格执行饮用水源污染防治的相关规定,落实执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建立饮用水源安全应急预警制度,健全饮用水源的污染来源预警、水质安全预警和水厂处理预警三位一体的饮用水源安全预警体系,形成保障优质城市饮用水水源的环境

14、保护管理基础框架。(1)加强水源保护区的建设。严格执行东莞市饮用水源污染防治规定、东莞市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等规范性文件,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强化东江水源保护,近期重点做好同沙、松木山等联网水库水源保护工作。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对已建成的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责令拆除或者关闭;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对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责令拆除或8者关闭;在有饮用水源功能的河流中,划定禁止设立饮食店的河段;禁止在东江中上游和东深供水工程沿线建设重污染企业;坚决取缔建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畜禽养殖场(点),禁止在东江和东莞运河陆域三公里、石马河集雨范围和十大水库集雨 1373 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畜禽养殖。(2)继续扩大在寒溪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