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行为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与道德领域理论的整合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4688603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714.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攻击行为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与道德领域理论的整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攻击行为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与道德领域理论的整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攻击行为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与道德领域理论的整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攻击行为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与道德领域理论的整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攻击行为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与道德领域理论的整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攻击行为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与道德领域理论的整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攻击行为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与道德领域理论的整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科学进展 2008,16(1) :9197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91 攻击行为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与道德领域理论的整合* 高 雯 陈会昌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875) 摘 要 儿童攻击行为研究中 Dodge 等人提出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强调社会交互作用情境下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与后来的社会行为之间的联系,对于信息加工所依据的数据库则缺乏系统的阐述。领域理论源于对道德认知的思考,将个体的社会知识分为道德、常规和个人三个领域,强调个体在领域认同标准和领域混合事件推理上的差异。Arsenio 和 Lemerise 在情绪与社

2、会信息加工模型整合的基础上,提出借鉴领域理论来说明数据库的内部结构以及其中的社会知识对于信息加工的影响。 这些整合体现了认知和情绪在社会行为加工和决策过程中的交互作用,有利于说明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社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及作用,引发了对各种形式的内部心理成分的理论思考和多个实证研究方向, 也为心理研究其他方面的整合工作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 社会信息加工模型,道德领域理论,攻击行为,道德认知。 分类号 B844 Dodge 等人在儿童攻击行为的研究过程中提出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最初主要是为了描述认知过程是如何导致儿童采取攻击行为的。 在过去的 20 年中,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同伴欺负、童年期

3、焦虑、青少年抑郁等社会行为和心理现象的研究中1。与此同时,大量研究发现情绪或情感、心境、情绪调节技能等因素对儿童的社会行为和信息加工具有显著影响2,3。于是,近来有研究者将情绪加工加入到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当中4,5。随后,整合的目光又聚焦在模型中实时加工所依据的、由社会知识和经验构成的数据库上。道德研究中日渐突出的领域理论强调社会知识的领域性,关注个体在不同知识领域内社会判断的差异以及对混合领域事件判断的个体差异。因此,Arsenio 和 Lemeris 提出借鉴道德领域理论来说明社会知识或经验对于信息加工及社会行为的影响6。 1 攻击行为社会信息加工模型 攻击行为研究中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So

4、cial 收稿日期:2007- 01- 3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06JJDXLX002) 。 通讯作者:陈会昌,E- mai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al,以下简称 SIP 模型) ,其理论背景可以追溯到认知的信息加工模型,但是它的提出却与 Piaget 的道德判断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Dodge 本人接受过 Piaget 学派的正统训练,他最初关于儿童敌意归因偏见的实证研究受到Chandler 一项干预研究的启发。Chandler 的那项研究旨在应用 Piaget 空间知觉采择理论来帮助攻击性儿童学习采择他人观点,以减少他们自我中心的归因模式

5、7。Dodge 重复 Chandler 的研究发现,无论攻击性儿童在空间知觉采择方面训练的有多好,在实际的社会相互作用中还是会爆发情绪并采取攻击行为;而且在社会事件的理解过程中,攻击性儿童并没有在同伴意图的解释上表现出太多的错误8。由此他认为,观点采择理论只是一个认知模型,不是一个行为模型;在结构性的知识和行为反应之间还有许多认知成分和情绪成分掺杂其中,尤其是一些满载情绪的个性化经验。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但是不能充分地解释一些进行敌意归因的儿童克制采取攻击性报复的原因,也不能解释其他类型的欺负行为。于是 Dodge 开始融合认知科学关于个体如何存储、提取信息以及信息的平行、系列加工观点和问题解

6、决模型,强调心理运算,最终发展出一个- 92- 心理科学进展 2008 年 反映社会交互作用即时加工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9。 SIP 模型的基本假设是儿童对社会情境的理解会影响他们随后的行为,据此研究者提出了六个在不同社会情境下影响社会行为的在线实时加工阶段:前两个阶段,对社会线索进行编码和解释,即试图理解在某个特殊的情境中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发生; 目标澄清阶段, 在对情境的初始理解 (或者错误理解)以及在存储于长时记忆中的过去经验的指导下明确和选择与情境有关的目标;反应的评估和决策阶段, 儿童生成对这一情境的可能性反应,并且根据执行这一反应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可能产生的相关结果进行评估;在最后

7、的行为实施阶段中,儿童将选择的反应予以实施10。通常情况下这些加工步骤是快速呈现、按顺序进行的,但是在特定条件下儿童的反应并不是所有这些加工阶段的结果。在涉及高唤醒的情境中,抢先加工或者未加思考的自动加工更有可能11。大量的研究表明,不同加工阶段中的变量对于攻击行为具有不同的作用,综合相关系数高达 0.9412。 SIP 模型还关注社会行为的个体差异,认为这与社会情境下的儿童拥有不同的生物能力和经验装备有关。 个体经验和知识构成了潜在的心理结构 (即数据库) ,存储于长时记忆,与在线加工过程相互作用,间接影响社会行为;儿童对这些社会行为及其结果进行心理表征并存储于记忆当中,成为一般社会知识,继

8、而影响未来的行为10。不断增加的研究证据表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知识通过社会信息加工对后来的行为倾向发挥预测作用。不过,这方面的工作仍然分属不同的研究主题: 原型和图式、自我概念、常规信念、工作模型,等等12。 2 道德领域理论 领域理论(domain theory)源于对道德认知的思考,与早期关于道德认知的发展模型不同的是,强调人们对于道德领域事件的思考不同于对其他领域社会事件的思考,具有领域特殊性。Turiel 等人认为,人们对于社会事件的判断包括许多重要的领域:与身体伤害、心理伤害、公平或正义有关的行为都被视为道德领域(moral domain)事件,往往被描述成为内在的、会对他人造成

9、消极结果的;常规领域(conventional domain)事件则关乎一致性或规则,服务于社会和谐的功能;与冲突性伤害或公平和权利无关、不能由社会常规调控、属于个人权限之内的行为就是个人领域(personal domain)事件。这些领域事件的判断是不同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常规是一些建构的共同行为,其意义由所在的建构系统决定。因此,是否遵守常规行为由建构系统所赋意义的影响力而定,常规的情境性也可能因为社会建构意义的不同而变化。而道德不是由存在的社会构成来建构或定义的, 是无条件必须遵守的、普遍适用的以及非个人化的13。 领域理论早期实证研究的一个方向就是检验儿童如何对道德、常规和个人事件

10、进行判断。通常研究会向儿童呈现一系列社会行为或者根据领域区别划分的侵犯行为,要求儿童判断不同情况下行为的合理性。研究特别考察了两方面的内容:一个关于领域内思考的认同标准(即领域标准判断) ,一个关于个体对于行为过程的推理(即领域推理原由) 。在第一个方面,即便是儿童和青少年也认为道德判断与一般的社会事件判断不同。来自东西方文化背景的 60 多项研究检验并证实了这种领域不同理论的有效性14。从儿童早期开始,道德、常规和个人的概念就有所不同,似乎与早期的社会经验有关。一些针对年幼儿童的研究表明,2 岁儿童不能区分领域,3 岁期间儿童对侵犯行为的道德判断通常是错误的,3 岁末儿童能够独立进行道德判断

11、,45 岁对于道德侵犯和常规侵犯的区别逐渐趋于一致,67岁的儿童能对熟悉事情进行领域区分,到了 910岁领域区分也能应用于不熟悉的事情13。 在领域推理研究方面有研究发现,个体的社会判断实际上是多种因素混合的,包括以公正、公平和真理为基础的对错理解,也根据对社会价值的接受,还有根据相对性和情境特殊性对社会规则与和谐的常规理解。于是,研究者对于人们如何将来自多种领域的元素进行综合推理的关注不断增加,演变为后期的混合领域推理研究。研究问题从个体和常规事件中父母与儿童之间的冲突,扩展到广泛的社会冲突,包括关于性别、阶级以及资源公正分配的道德问题15。对于领域整合推理模式,Turiel 和Smetan

12、a 曾经提出三种,分别是领域从属(domain subordinate ) 、缺 乏 领 域 决 策 ( lack of domain resolution) 、 领域协调 (domain coordination) 。 例如,有一名儿童正在排队准备喝水,而另一个明显很热很渴的儿童插到队伍前面去了,因为他必须尽快返回到足球比赛当中去。如果儿童认为排队儿童正在等待轮到他喝水、插队是绝对不可以的,那么这就第 16 卷第 1 期 攻击行为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与道德领域理论的整合 - 93- 是一种领域从属模式, 这个事件被简化为一个简单、易分的道德事件;如果儿童注意到排队按顺序喝水与插队者非常口渴、 需

13、尽快返回比赛之间存在矛盾,但不能对这些因素进行整合,那么这就是缺乏领域决策模式;如果儿童清楚这个事件中的矛盾,并且能够进行一个顾全整体的反应,即偶尔一次插队是可以的,但大多数的插队都是不对的,因为会导致饮水处的暴力行为,这样的模式就是领域协调16。 总的来看,领域理论同样认为,儿童对于社会情境的理解对于他们随后的行为有重大的影响。尽管早期研究者更多关注儿童和青少年对于明显的领域事件或各个领域的原型事件的推理,但是过去的10年中研究兴趣不断集中于考察人们如何综合来自各个领域的因素对事件进行推理的过程。 相比之下,早期的研究较少获得个体差异,但是对混合领域事件推理的考察更有助于考察个体差异。 3

14、整合的前提 一般说来,两个已有理论模型的整合首先需要二者在基本假设上存在共同点。如此看来,SIP 模型与领域理论并不符合这样的整合要求。从研究发展来看,SIP 模型与认知的信息加工模型一脉相承,关注的是动态系统内的在线实时加工10;而领域理论产生于认知发展取向,继承了建构主义理论的精髓,强调儿童对于内部心理结构的逐步建构,即关注稳定系统内部的变化13。其次,在理论目标上,SIP 模型对社会情境中的即时信息加工进行模拟,旨在评估社会能力及其行为(特别是攻击性行为)的个体差异10;领域理论则用于考察儿童的社会道德知识是如何加以组织进入可划分的领域之中的,是对用来理解与这些领域相关的社会相互作用的心

15、理结构的描述,关注更多的是领域差异,目标是建立一个有说服力的标准化的心理结构模型13。 在方法论方面,尽管两种研究取向都向儿童呈现一些涉及相同活动类型(特别是各种类型的攻击活动)的故事或情境,但是它们在呈现的刺激和问题的本质上存在着重要的差异。SIP 模型关注社会认知即时加工的个体差异,要求儿童想象扮演一个角色,面对同伴引发的问题或者存在多种可能性反应的挑衅情境, 同伴或挑衅者的意图信息经常变换,以检验它们在各个 SIP 阶段中是如何影响推理的17,18。领域理论的实证研究中,关于儿童如何对不同类型的社会道德事件进行解释和分类这个问题,也通过呈现故事的方法来考察,通常描述一个完整的事件,要求儿童对其中行为做各种各样的判断,行为发生的条件不断变化,并对这些判断的合理性进行解释19,20。 上述两种研究取向在元理论等方面的差异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二者存在一些相同的地方。例如,二者都强调个体对于社会经验的主动加工,阐述同伴相互作用在社会知识形成中的核心作用;都关注故意伤害行为,目的都在于对更为广泛的非攻击行为和非道德事件进行解释。最为关键的是,两个模型都强调儿童社会认知和相关行为之间的重要联系。在这个共同的大前提下,Arsenio 和 Lemeris 认为,有三个相似之处为两种研究取向的整合提供了可能6。 第一,行为意图的判断是两个研究取向的共同关注点。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