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反腐倡廉的论文有关反腐倡廉的论文:学术论文防伪浅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685772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反腐倡廉的论文有关反腐倡廉的论文:学术论文防伪浅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于反腐倡廉的论文有关反腐倡廉的论文:学术论文防伪浅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于反腐倡廉的论文有关反腐倡廉的论文:学术论文防伪浅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于反腐倡廉的论文有关反腐倡廉的论文:学术论文防伪浅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于反腐倡廉的论文有关反腐倡廉的论文:学术论文防伪浅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反腐倡廉的论文有关反腐倡廉的论文:学术论文防伪浅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反腐倡廉的论文有关反腐倡廉的论文:学术论文防伪浅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关于反腐倡廉的论文有关反腐倡廉的论文:学术论文防伪浅谈学术论文防伪浅谈摘 要:学术论文防伪是学术反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论文造假是用不正当手段谋取个人利益,不讲学术道德、不负科学研究责任的表现。评职中发表学术论文要求的单一化,有关单位科研奖励中的急功近利化,对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将发表论文要求的单一化转变为科研成果多元化的综合积分制是职称评审的当务之急。关键词:学术论文;防伪;对策 学术论文是理论的探索,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科学实验的结晶,是艰苦劳动的创造。优秀的学术论文,对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繁荣,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一些学术期刊市场化的倾向,再加上学历职称与

2、工资改革、住房分配、奖金报酬、业务考核相联系的客观现实,一些人在名利的双重引诱下,为了评职称,拿学位,进行着论文买卖的交易,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一、学术论文作假的危害1.阻碍科技进步,影响理论创新。求真务实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和作风。 “经世致用”,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是科研工作的崇高目标。清代学者方东树说过这样一句话:“万古长青,唯一真字”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只有求真务实,才能保证研究工作的科学性,才能够推动科技的进步和理论的创新,才能够使科学研究成果具有社会价值和应用价值。没有经过长期地艰苦地劳动探索,没有

3、经过认真地实验分析,没有发现发明,学术论文买卖作假、权钱交易、抄袭剽窃、找人代笔,只是欺世盗名,对科学技术的进步没有任何帮助,也谈不上任何理论的创新。科学研究工作中弄虚作假,势必使发明新技术、新思想的目的任务落空,使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任务落空。2.降低科学技术队伍的素质。建设好一支精良的科学技术队伍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是实现自主创新目标的基础和保证。职称评定、物质奖励的目的也是为建立科学技术队伍、鼓励科技精英服务的。买卖论文、权钱交易,不是把科学研究当作自己的目标任务,不是把发明和创造当作自己的生命价值,而是用不正当的手段,骗取名誉和金钱,进行物质享受和招摇撞骗。这样的人进入科学技术队伍,只

4、能对这支队伍起到更大的腐蚀破坏作用。过去,我们的职称评定已经造就了一支庞大的专家、学者、教授的队伍,数量堪居世界首位,但我们科技水平却落在了世界的后面,这不能不令人深思。3.败坏学术风气和社会风气。论文作假、买卖交易。其结果必然是,认真做学问的人,科学研究的成果难于发表,难于评上职称。而平时不认真钻研的人,反到如鱼得水,名利双收。劳动者不能按劳付酬,投机者却不劳而获,诚实者心里流血,抄袭者喜气洋洋。社会的正义和公道将被破坏,“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遭到践踏。4.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论文作假,买卖交易,只能使个别单位的某些团体、某些个人获得利益,而损害的是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买卖

5、的论文无法产生应有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这样的论文,对个体生命是一种极大的蔑视,发表这样的论文,导致刊物质量降低,读者群减少,所以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二、学术论文作假的社会原因1.部分学术期刊经营理念市场化。一般来讲,学术期刊订阅量相对少,读者群相对少,办刊经费来源比较困难,部分刊物为了筹集办刊经费,借助外国刊物的一些经验,收取一定版面费,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些刊物版面费越收越高,从上千元到七、八千元不等。为了文章发表在核心期刊,社会上还出现了介绍、写作、发表一条龙的中介公司、写作班子,这就为弄虚作假者提供了作弊的平台。2.巨大的市场需求。由于职称评定、研究生教育、业务考核中都有发表

6、论文的具体要求,据推算,我国需要发表论文的人数有一千万到一亿人之多,而全国的学术期刊总共有 7000 多家,被定为核心期刊的则少之又少。由于竞争激烈,不正当的手段就随机而生了。3.单一化、教条化的政策导向。近年来,有关部门重新制定了评职科研成果的硬性条件。依一般本科院校为例,代课为主的教师,评正高职需三篇以上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评副高需要两篇以上在核心期刊的论文,核心期刊以北大、社科院、中信所、人大、南京大学等图书资料中心所发布的核心期刊目录为准。不少重点大学还规定,升教授还需 4-6 篇 SCI 论文;而博士研究生要想取得学位,须以第一身份发表 SCI 论文。复旦大学钟杨教授指出:这一现象的

7、直接原因在于 SCI论文评价标准在我国推广后,在不少地方异化成“唯 SCI 论” 。一位大学教师由此发生感叹:已经分不清自己努力做实验、做研究,究竟是为了探索科学真理,还是为了发表论文。科研成果认定的单一化、教条化还体现在,重视杂志发表的文章而轻视报纸发表的文章;重视学术性文章而轻视实用性文章;重视长篇大论而轻视短小精悍。有些地方规定,光明日报 人民日报理论版的文章才算核心期刊,其它报纸、其它版面的文章都不能算做核心期刊。有的地方教师发表的文学、美术、音乐作品不列入科研成果奖励,评职中不起作用。不重视实际的发明创造,不重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唯学术是举,坐而论道,导致的结果是学术悬空,认假不认

8、真。4.不合理的奖励政策。科研成果是应该奖励的,但评审不严奖励不当,奖励资金也会变成买卖论文的资金。有的院校规定,凡是在美国科学等权威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奖励 10 万元,发表的论文被“SCI”转载,每篇奖励 1 万元。还有的院校规定在核心期刊发表一篇文章,每月工资增加 300 元奖励金,连续 3 年,实际上一篇文章奖励超过了一万元。还有的院校规定,核心期刊发表文章一次性奖励 8000元。重奖原创的学术是应该的,但如果评价标准不科学、评价机制有漏洞,就会带来极消极的影响,有的人谋化用奖励的资金买一篇论文,又能评上职称,又有剩余,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挖空心思投机钻营,谋求等价交换。追求政绩,急功近利

9、,单纯追求“SCI”论文数量和核心期刊论文数量,造成的只能是虚假的学术繁荣。三、学术论文防伪的对策1.高度重视科研防伪工作。政策的导向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各级领导部门在制定科研成果评定和奖励政策时,要打破过去“一刀切”、 “片面化”的做法,变“一元化”为“多元化”,从实际出发,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政策规定。同时,还要对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反馈,及时地加以解决,反对随意性、盲目性、照搬照抄。2.加强学术期刊的整顿。学术期刊是交流科学研究成果的阵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圣洁殿堂。学术期刊商品化倾向应该废止。对那些利用手中权力,侵害国家利益,中饱私囊的

10、团体、个人,要按照有关法律规定,追究责任,挽回影响和损失。3.变科研成果认定标准的“唯核心期刊论文制”为“文章综合积分制” 。把“唯核心期刊论文制”改成“文章综合积分制”,各类文章都可以体现出它们的价值,至少可以改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人人争抢核心期刊的现状。当然,综合积分制也要讲层次性,不同层次的院校有不同的积分要求,文章可按照国家级、省级、地市级的不同层次积分。4.学术性与实用性并举。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世界是多元的。龚自珍有诗曰:“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过去的一些评职政策,排除实用性文章,偏重学术性理论性文章,实不全面。我们应该做到学术性和理论性并举,不拘一格

11、选拔人才。新闻作品、文学杂谈、戏剧小品、美术音乐、发明专利、工程设计,这些从不同角度探讨并影响社会人生的成果,都应该列入科研成果有效评价的范围中。5.重视著作。论文容易作假,且难于发现,著作一般不易做假。有些部门在制定科研成果认定标准时,对著作的重要作用肯定不够,著作的重要价值体现不出来。有的规定“15 万字以上的著作或教材”只相当一篇核心期刊文章。教材和专著,一个是“编”,一个是“著”,两者有质的区别。15 万字以上,只能抵一篇文章,这样的规定太粗疏,缺乏科学性,应该加以改变。6.重视职称评定后科研成果的再认定。现在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评定职称前,作者拼命做科研、写文章,一旦职称到手就不再做学问了。更有甚者,“一篇论文评教授”,评职前论文都是买的,评职后更没有做科研、写文章的必要了。评职后,科研工作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既不利于已评职称的人的继续努力,更不能有效制止买卖论文定终身的现状。所以评职后的再管理应该加强。7.重视科研管理干部队伍的选拔与建设。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无疑体现着领导干部队伍的政策水平与素质能力。必须重视科研管理干部队伍的选拔与建设,要把那些办事公道、心胸宽广、文理兼长、理论修养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选拔到科研管理岗位上来,平时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