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血栓性外痔摘除术

mg****85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354.55KB
约5页
文档ID:44619597
血栓性外痔摘除术_第1页
1/5

编号】1.8.2.4.6 【手术名称】血栓性外痔摘除术 【英文名称】excision for thrombosed external hemorrhoid 【别名】血栓性外痔剥离摘除术;血栓外痔摘除术;血栓性痔疮清除术 【ICD 编码】49.4701 【概述】 痔是直肠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痔静脉丛瘀血、 扩张和屈曲而形成的柔软静脉团痔的病因并不完全了解,有静脉曲张学说、肛管狭窄学说及肛管衬垫下移学说,但以后者较盛行多数学者认为痔是位于肛管和直肠的一种组织垫,称为肛管血管垫,简称“肛垫” ,系出生后就存在的解剖现象,当肛垫松弛、肥大、出血或脱垂时,即产生痔的症状肛垫由三部分组成:①静脉,或称静脉窦;②结缔组织;③附着肛管黏膜于肌肉壁上的平滑肌(又称 Treitz 肌)结缔组织和平滑肌构成静脉窦的支持组织正常情况下,肛垫疏松地附着在肌肉壁上,排便后借其自身的纤维收缩作用,缩回肛管当肛垫充血或肥大时,即易受伤而出血,并可脱出于肛管外,肛垫充血的程度除受肛管压力影响(如便秘、妊娠等)外,还与激素、生化因素及情绪有关 痔根据其所在部位不同分为三类: ①内痔: 表面有黏膜覆盖, 位于齿线上方,由痔内静脉丛形成。

常见于左侧正中、右前及右后三处,称原发性内痔(母痔)继发性内痔有 1~4 个,常与右后及左正中母痔相连右前母痔处静脉多不再分支,故常为单个发生,而无子痔并发(图 1.8.2.4.6-0-1)②外痔:表面由皮肤覆盖,位于齿线下方,由痔外静脉丛形成常见的有血栓性外痔、结缔组织外痔(皮赘)、静脉曲张外痔及炎性外痔③混合痔:在齿线附近,为皮肤黏膜交界组织覆盖,由痔内静脉和痔外静脉丛之间彼此吻合相通的静脉所形成有内痔和外痔两种特性 内痔分 4 期第 1 期:无明显自觉症状,仅于排便时出现带血、滴血或喷血现象,出血较多痔块不脱出肛门外肛门镜检查,在齿线上是直肠柱扩大,呈结节状突起第 2 期:排便时间歇性带血,滴血或喷血,出血中等排便时痔块脱出肛门外,排便后自行还纳第 3 期:排便时内痔脱出,或在劳累后、步行过久、咳嗽时脱出内痔脱出后不能自行还纳,必须用手托入或卧床休息后方可还纳第 4 期:痔块长期在肛门外,不能还纳或还纳后又立即脱出痔发展到后三期多成混合痔,因脱出痔块较大,已涉及痔内、外静脉丛并表面为直肠黏膜和肛管皮肤所覆盖因此,混合痔是痔不断加重的后果 手术相关解剖见图 1.8.2.4.6-1,1.8.2.4.6-2。

【适应证】 发病在 1~3d 内,疼痛剧烈,肿块没有缩小趋势者,则需手术治疗若发病在 3~4d 以后者,疼痛轻微,往往不需要手术治疗(图 1.8.2.4.6-3) 【禁忌证】 【术前准备】 不需特殊准备 【麻醉与体位】 局麻侧卧位或俯卧位 【手术步骤】 1.在血栓所在处,做放射状切口,切开皮肤后,见紫红色血块,用大拇指和示指,从血栓的底部向切口方向,用力将全部凝血块挤出(图 1.8.2.4.6-4A),创口内填以凡士林纱布, 或填以蘸有止血粉和苯佐卡因粉的小棉球 创面不缝合,任其逐渐愈合 2.如血栓周围已有粘连,用小弯剪刀做锐性分离,将血栓完整地摘除(图1.8.2.4.6-4B) 3.如仍遇有困难,改用刮匙分块清除 【术中注意要点】 1.血栓如不能完整地摘除,在创口内仍遗留部分血栓,术后疼痛、肿胀等症状往往不能缓解故术中要仔细检查创口,看血栓是否取净 2.如血栓较大,皮肤过多,可切除部分皮肤,以免术后遗留皮赘 【术后处理】 1.术后第 1 天复诊, 观察创口有无淤血或残留血栓 如有淤血即将创口分开,让淤血流出:如有血栓则需在局麻下再行摘除 2.饮食照常 3.术后行高锰酸钾温水坐浴,每日 2 或 3 次,包括便后 1 次,以减少局部水肿。

【主要并发症】 一般无严重并发症,只须注意有无感染及渗血 【述评】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