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箸_演变到_筷子_的初步考察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4562237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89.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_箸_演变到_筷子_的初步考察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_箸_演变到_筷子_的初步考察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_箸_演变到_筷子_的初步考察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_箸_演变到_筷子_的初步考察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_箸_演变到_筷子_的初步考察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_箸_演变到_筷子_的初步考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_箸_演变到_筷子_的初步考察(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海师 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 九八八年第四期从“署”演变到“筷子”的初步考察张成材现代汉语一个常用词“筷子”,原 来并不叫“筷子”,而 叫“著”或写作“筋”、“撂”、“筝”等,也叫“笑”、“校”。那 么,它们是什么时候,因 何种原因改称“筷”,“筷儿”、“筷子”的,在历代字书和文学作品中是如何收录和使用的,现在在各地方言中又是如何使用 的,本文拟作一初步考察,以备参考。一、字书中关于“著”的意义和写法“著”在字书中除当“筷子”讲外,还当“小笼”、“著 述”、“显 明”、“附着、穿着”讲,分别举例如下、当“筷子”讲急就 篇“著,一 名扶,所以株食也”。说文解字“著,饭敲也,从竹者声。”宋本玉篇

2、竹部“著,笑也,饭 具也”。广 韵去 声御部“氰匙著”。康熙字典“著,匙著,饭具。礼典礼饭黍母以著。史记 注著,即筋也。又 与摆同。史记绛侯世家景帝召条侯食,独置大裁无切肉又不置槽。注躇,汉书作著,食所 用 也。”辞 源“著,饭具,同筋。俗 称筷。韩 非子喻老昔 者封 为象著 而箕子怖。据史记十二诸侯 年表,怖为啼一引者汉书四十周 亚夫传独置大截,无切肉,又不置著。史记绛侯世家作樱”。、当“小笼”讲方言卷五“著,筒。“一自关而西 谓 之 桶稽。广 雅释器署,筒也”。、当“著述”讲国音字典读 音 统一会 编纂“著,又同著,如著作。”汉语词典“著,同著,撰述”。、当“显 明”讲广韵“署,同著,明也

3、。”康熙字典“列子仲尼篇形 物 其著。注形物,犹事理也。事理 自明非我之功也。”、当“附着、穿着”讲辞源“著,附着,穿着。战国策赵一兵著晋阳三年矣。宋鲍彪注著,言 附其城。一本作着。世说新语方正今见鬼者云著生时衣服,若人死有鬼,衣服复有鬼邪”当“筷 子”讲的“著”,还 可写作“筋”、“槽”,如康熙字典“著,史记 注薯即 筋也。又 与槽同。”“著”的 别 称有“笑”、“秋”、“赦”等,如辞源“笑,著类。同校,。唐陆羽茶经中器火荚,一名筋筋。挟制、钳制。唐韩愈昌黎集二八曹成王碑掇黄冈,笑汉阳。”以著取物,辞海“鼓,机用著夹取。亦即为著的别 称。陕西商县 叫“挟菜”俗写“夹菜”二、字书中关子“筷”的

4、收录情况辞海“筷,筷子。也叫著。夹 取食物的用具。陆容款园杂记卷一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 吴中为甚。如行舟讳住,讳翻,以署为快儿,蟠布为抹布。快谐声为筷。”汉 语 词典“筷,快。著。筷子筷。筷儿筷,如言不动 筷儿、不撂筷儿。”四角号码新词典“筷,食氰夹 蔬菜用。例竹筷子。”方言调 查字表、全国主要方言区方音对照表、同音字典、方言调查简 表、大汉 和辞典日本、中文大辞典台北、汉字 拼音 检字、新华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字典、词典均收有“筷”,解释大 同小异。如现代汉语词典“筷,幻筷子牙象牙筷子碗一。筷子用 竹、木、金属等制 的夹 饭菜或其它东西 的细长 棍 儿一双一一根一竹一 火一夹炭火用 的。”

5、三、文学作品中关于“著”、“筷”的使用情况敦煌变文集捉 季布传文一卷上集“罢 饭停餐 惊 耳 热,捻筋横匙怪眼晌。”着重号为引者所加一下同。旧小说三唐五代“但贮于盘 中缕健如红丝高一尺,以筋抑之。”话本选下“秦重吃 了一碗,就放著。”元人杂 剧选“红牙 筋击成腔调,乱宫闹闹炒炒。”闻之,地 下。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玄德吃了一 惊,手 中所执匙著,不觉落于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从容俯首拾著曰一震 之 威,玄德乃乃至于此。”水浒全传第四回“春 台上放下三个盏子,三双著,铺下菜蔬、果子、嘎饭等物。”西游记第二十回“老王道仓卒无肴,不敢苦劝,请再进一筋。”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春燕放在案上,走来安小菜

6、碗筋,过来拨了一 碗饭。”儒 林外史第二回,乞完了茶,和尚又下了一著牛肉面吃 了,各自散讫。”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八回“却说姑娘 见公婆家的规矩如此,便先放了筷子,把那 两荤三素的五碟吃食献上去,摆成一个梅花式 安太太只不过挑了两三著面,夹了一片火腿。”鲁迅仿徨在酒楼上“堂信懒懒 的说着,放下杯,筷,酒壶和碗碟,酒到了。”贾平凹月夜“云生戳起筷子,问哪儿来的馒头一”四、方言中使用“著”、“筷”的情况在现代汉语方言中,人们使用“著”、“筷”的情况大致可分三种第一,用“筷子”包括“筷儿”等,第二,用“著”,第三,一般用“筷子”,但在一些词语或场合仍然使用“著”及其原义。下面列表举例,共分三栏第一栏为方

7、 言点,第二栏为词目第三栏标音,标音一律用 国际音标,调值因为纷繁多样,用小号角码排印,变调用斜线隔开,轻音在音 节前加圆点“”。方言点词目标音北京筷子”完县著子沈阳筷子今西安筷子”昌黎筷子“ 济南筷子西宁筷子”八“ 成都筷子 “昆明筷儿日合肥筷子。扬州筷子“。淮南筷子芜湖筷子宿松筷子望江筷子阜阳筷子休宁筷绩溪筷庐江著子安庆筷子马鞍山筷子太湖筷子蚌埠筷子凤阳筷 子款县筷屯溪筷舍话饭著平遥筷子况“大同筷子么“,“忻州筷子。巴“长治筷子肥“全苏州筷旺“心长沙筷子,衡阳筷子八南昌筷子梅县筷口“著艺阳江筷子毛“ 温州著飞鄂城著南 宁 心坪平话著”斑“厦 门著潮州著山“洋口著复“ “顺 昌著笙“了,广州

8、筷子了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许多方言只用“筷子”,不用“著”,但称说装筷子 的器具时,仍 用“著”。例如洛南叫“筷 著笼”,商县 叫“著笼 子”,户县 叫“著笼”,岐山、天水 叫“著篓罐”,有的方言把夹火的筷子仍叫“火著”、“铁著”等,如潮阳叫“铁著”,昌黎 叫“火箫子”,西和叫“火著”。在陕西商县的乡下,老太太们讲迷信,仍有“捉著子”、“立著子”的说 法和 做法。在北京、河北省保定地区仍有“夹一著子菜”“吃一著 子菜”的说法。如老舍的四世同堂“他喝 了半盅儿酒,吃了一著子菜。”虽然上面的例子不是全国所有方言的例子,但各大方言区的主要方言点的例子都有了。如果我们就“著”“筷子”的使用情况对全国县

9、市以上的方言点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便可以绘出一张“著”“筷子”分布的方言地 图来。五、关于“筷子”的制作、形状、由来的一些论述关于筷子 的制作、形状、由来,中国民俗词典“筷子”条下有下面一些记载“筷子以竹木等制成的挟食器具。广泛流传于汉族和某些少数民族地区。远 古时,用树枝、竹棍或天然的动物骨角制成。后改用竹、木刮 削后制成。夏、商有牙筷、玉筷问世。春秋战国,又有铜筷和 铁筷。汉魏六朝,始生产漆筷。稍后,又出现了银筷和金筷。以牙筷、犀角筷、乌木镶金筷和各种玉筷最为名贵。一般成双使用,下圆上方,或全圆,等长短,等粗细,或上粗下细。通常以右手持筷,挟食饭菜。先秦称核或作笑。秦汉称著。隋唐称著。”著

10、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曾说“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发明了筷子,如此两根简单的东西,却是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它是人 类手指的延长。手指能做 的事,它都能做,而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冷,真是高明极了。比较起来,西方人使用刀叉吃东西,大概 到十六、七世纪才发现,但刀叉哪里能跟筷子相比呢”通过以上的初步考察,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简单的结论。“筷子, ,起初并不“筷 子, ,衍 叫“著”,也叫“秋”、“笑”、“敬”等。大约到了明 代,民间 行 船忌讳“住”。“等”、“住”同音,而 改“著”为“快”。辞 源中收有“快儿”。后来人们在“快”卜加“竹”写作“筷”,又根据现代汉语 的构词法,在单音词 根

11、后加 词 缀“子”,构成“筷子”有的方言 叫“筷”“筷儿”等。比较典型 的是,在儿女英 雄传中,既有“筷子”,又有“著”,在梅县方言中“著”“筷”并用,在陕西商县方言中,一般叫“筷子”但装筷子的 小笼,至今还 叫“薯 笼子”,这足以反映出由古汉语“署”演变为“筷子”的痕迹。目前,在全 国汉语方 言 中,大部分地区都 叫“筷子”苏州话 叫“筷妞”,只有附注急就篇页四部丛刊,商务印书馆据年版重印。说文解字五上竹部,页。汉许慎撰,中华书局,年月一版。宋本玉篇页。北京市中国书店,年月新一版。广韵,四部备要经部,上海中华书局据遵义黎氏覆宋重修本景印。康熙字典,中华书局,年第一版。辞源,广东、广西、湖南、

12、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年月修订第一版。辞海缩印本。辞海编辑委员会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年月第一版。方言疏证,四部备要经部,上海中华书局据戴氏遗书本校刊。据说,因“秋”与“狭”音近,有“狭窄”的意思,不吉利,为讨吉利,人们往往换个“巧厅的说法,叫“操菜”,陕西商县“翘”口语说,音正好与操”相近,具有向上的意思,因此,让客人吃菜就说“操菜”,平时以著取菜,则说“夹菜”。闽语、粤语的一 部分,客家话 的一部分,湖北、河北等一些个别 地区仍 叫“薯”或“口薯”,或“著口”。在北方方言中,只在一些场合和词语巾仍保留“署”及其“著”的原义。有些地区“著笼”、“筷笼”通用,有的地方干脆 叫“筷笼

13、子”随着普通话的大力推广,电视、电影、广播 的普及和普通话读物的深入人心,即使在使用“著”的方言中,当人们说 到“筷子”时,他们也不致于不懂。从发展眼光来 肴,“筷 子”大有取“著妙而代之的趋势。词汇演变 的原因很多,由于 忌讳而引起词汇 的演变有时只 是字的写法 或读音 的变化却是其中不可忽视 的原因之一。由古代汉语 的“著”演变到现代汉语的“筷子”这一事实,便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证。四角号码新词典,页。商务 印书馆编辑、出版。年月版。现代汉语词典,页。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年月初版。敦煌变文集,上集页。王重民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年月北京第一版。旧小说三唐五代,页。吴增祺编辑,

14、年。话本选卖油郎独占花魁下,。页人民文学出版社,年。元人杂剧选梧桐雨杂剧第四折,。页,顾学颇选注,作家出版社,召年。三国演义上,页。罗贯中,长江文艺出版社,年。水浒全传上,页。施耐庵、罗贯中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年。西游记上,页。吴承思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红楼梦三,页。曹 雪芹、高鸽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年。儒林外史,页。吴敬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年。下转第页刷印数一卜部,寄平泛部。谨以其一奉寅烙先生 惠存。徐中舒谨赠。一三、五、二十。”当是一 九三四年所刷印者,不知何以流落人 间,志之以见奇缘。随 着社会主义文 化事业 的发展,通雅这部训话学 名著日渐 引起人们 的重视。中华书局已约请有关

15、专家整理此书。上海古籍出版社也将出版方以智全集。我们期 待着更完备、质量变高的通雅版本面世。附注族学院学报年第期。笔者另有通雅 成书年代考,此不详述。见方宝彝通雅跋。钱澄之第一次见到通雅,是在揭暄刊刻范希曾书目答问补证将“此藏轩本”题时。通雅姚氏发凡“是书系先生门人广昌为“康熙五年姚燮刻”,误。姚燮年一揭子宣携至建溪,会吾乡西顽道人,极叹其佳。”年,字梅柏,号复庄,是清代道光时著“西顽道人”即钱澄之。名的文学家和画家。与通雅毫无牵连。参方中通陪诗卷一。见胡虔校通雅与张君书,载谢启昆参钱澄之田间诗集卷十黄俞部以灯夕小学考卷六。后一日三十初度,用汤圣弥原韵补祝。参孙殿起清代禁书知见录页。见曾传灿过日集卷八释弘智与俞部。见任道斌方 以智茅元仪著述知见录页。见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载梁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旧籍分 类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